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应把握教育规律、科学谋划未来、拓展办学职能、深化课程改革、引领师生成长,以顺应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期望和要求。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要准确摸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具备“把脉”的能力;要客观审视学校发展现状,具备“诊断”的能力;要创新工作抓手,具备“开处方”的能力。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4-0013-02
【作者簡介】刘嫣静,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苏州,215008)校长,一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办好特殊教育”的精神,2016年底,国家教育部在第一期工作基础之上,研制并发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提升计划》指出:“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是巩固一期成果,破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瓶颈问题,满足残疾人群体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残疾人家庭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面对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必须把握教育规律、科学谋划未来、拓展办学职能、深化课程改革、引领师生成长,以顺应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期望和要求。校长作为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专业能力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
一、校长要准确摸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具备“把脉”的能力
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头雁”,校长的首要使命就是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需要有敏锐的嗅觉,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提升计划》等教育事业的新规划、新要求,及时捕捉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1.坚持带头学习。贯彻落实《提升计划》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前以及下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校长必须率先带头学习、深刻分析,要紧紧抓住《提升计划》中“融合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医教结合”“队伍建设”等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认真领会,深入思考,把脉动向。
2.抓好团队学习。学校发展依靠的是团队。因此,校长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及时传播给班子成员,形成团队共识,从而影响并引领师生。另一方面,还要把《提升计划》的精神传达给教师,把党中央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
3.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理解并接纳特殊教育,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办学职责之一。校长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提升计划》意义及内容,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理念,努力营造“理解、包容、支持”的社会氛围,倡导“平等、共享”的社会风尚。
二、校长要客观审视学校发展现状,具备“诊断”的能力
摸清家底,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优势劣势是校长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不仅要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更要认真对照新要求,找差距、寻问题、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校寻求发展机遇,不断推动事业朝着新目标前进。
1.审视自身办学理念是否符合时代趋势。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才能带领师生描绘和践行学校的发展蓝图。因此,校长和管理团队的思想定位、方向把握,直接影响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行动力,对学校事业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要有更强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做到紧跟甚至领先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检视学校文化环境能否满足发展需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以家庭般的庇护和温暖,高尚、专业的师德师能则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而两者的结合就凝聚成了学校的精神内涵。因此,有目的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人格魅力塑造,不仅关系到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更凸现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与思想光芒,是学校发展及自我完善的重要利器。
3.检查学校课程建设是否合乎学生需要。随着《提升计划》的研制,教育部近期发布实施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面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即将印发的新教材,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亟待进一步优化与更新。校长应当尽早开启“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之路,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寻找新规律、掌握新技能,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全力为残障学生的康复、学习和成长服务。
三、校长要创新工作抓手,具备“开处方”的能力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长既要具备判断力,确保办学方向准确无误,又要具有执行力,能准确找到突破口和关键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划制定“不偏离”,执行过程“不跑题”。《提升计划》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在充分把握发展动态、科学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多角度谋划,形式上创新,全方位着手,一步一脚印地实现既定目标。
1.谋划事业愿景。事业发展规划是引领学校从一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的有力抓手,它所体现的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对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把握,以及对学校事业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提升计划》时,校长首要的是根据《提升计划》要求,制定、修改和完善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描绘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又适合残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的蓝图,力求使学校教育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制高点上。
2.推动队伍建设。学校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因此,校长在贯彻落实《提升计划》过程中应当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多形式、多手段地促进特教教师专业成长,最大限度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个体素养和团队力量。
3.完善管理机制。教育不仅需要经验传承,更需要理念创新。校长可通过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使两者得到有机整合,进而使“特教特办”思想成为指导师生教育实践的理念,通过广大教师踏踏实实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
4.优化培养方式。教育与康复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内容,校长应依据“推进医教结合,深化课程改革”要求,鼓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借助新科技、新媒体和新材料,积极探索多样的康复手段和适宜的教育方法,不断优化教育实效。
5.关注融合发展。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式,更是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校长有责任在区域内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理念,为残障儿童建立各类教育安置服务形式,为随班就读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帮助和支持,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走向融合。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4-0013-02
【作者簡介】刘嫣静,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苏州,215008)校长,一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办好特殊教育”的精神,2016年底,国家教育部在第一期工作基础之上,研制并发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提升计划》指出:“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是巩固一期成果,破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瓶颈问题,满足残疾人群体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残疾人家庭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面对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必须把握教育规律、科学谋划未来、拓展办学职能、深化课程改革、引领师生成长,以顺应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期望和要求。校长作为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专业能力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
一、校长要准确摸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具备“把脉”的能力
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头雁”,校长的首要使命就是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需要有敏锐的嗅觉,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提升计划》等教育事业的新规划、新要求,及时捕捉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1.坚持带头学习。贯彻落实《提升计划》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前以及下阶段的重要任务,因此校长必须率先带头学习、深刻分析,要紧紧抓住《提升计划》中“融合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医教结合”“队伍建设”等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认真领会,深入思考,把脉动向。
2.抓好团队学习。学校发展依靠的是团队。因此,校长一方面要把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及时传播给班子成员,形成团队共识,从而影响并引领师生。另一方面,还要把《提升计划》的精神传达给教师,把党中央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育行为。
3.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理解并接纳特殊教育,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办学职责之一。校长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提升计划》意义及内容,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理念,努力营造“理解、包容、支持”的社会氛围,倡导“平等、共享”的社会风尚。
二、校长要客观审视学校发展现状,具备“诊断”的能力
摸清家底,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优势劣势是校长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校长不仅要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更要认真对照新要求,找差距、寻问题、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校寻求发展机遇,不断推动事业朝着新目标前进。
1.审视自身办学理念是否符合时代趋势。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才能带领师生描绘和践行学校的发展蓝图。因此,校长和管理团队的思想定位、方向把握,直接影响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行动力,对学校事业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要有更强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做到紧跟甚至领先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检视学校文化环境能否满足发展需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以家庭般的庇护和温暖,高尚、专业的师德师能则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而两者的结合就凝聚成了学校的精神内涵。因此,有目的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人格魅力塑造,不仅关系到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更凸现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与思想光芒,是学校发展及自我完善的重要利器。
3.检查学校课程建设是否合乎学生需要。随着《提升计划》的研制,教育部近期发布实施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面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即将印发的新教材,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亟待进一步优化与更新。校长应当尽早开启“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之路,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寻找新规律、掌握新技能,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全力为残障学生的康复、学习和成长服务。
三、校长要创新工作抓手,具备“开处方”的能力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长既要具备判断力,确保办学方向准确无误,又要具有执行力,能准确找到突破口和关键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划制定“不偏离”,执行过程“不跑题”。《提升计划》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在充分把握发展动态、科学分析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多角度谋划,形式上创新,全方位着手,一步一脚印地实现既定目标。
1.谋划事业愿景。事业发展规划是引领学校从一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的有力抓手,它所体现的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对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把握,以及对学校事业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提升计划》时,校长首要的是根据《提升计划》要求,制定、修改和完善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描绘既符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又适合残障学生教育、康复需求的蓝图,力求使学校教育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制高点上。
2.推动队伍建设。学校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因此,校长在贯彻落实《提升计划》过程中应当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多形式、多手段地促进特教教师专业成长,最大限度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个体素养和团队力量。
3.完善管理机制。教育不仅需要经验传承,更需要理念创新。校长可通过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使两者得到有机整合,进而使“特教特办”思想成为指导师生教育实践的理念,通过广大教师踏踏实实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
4.优化培养方式。教育与康复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内容,校长应依据“推进医教结合,深化课程改革”要求,鼓励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借助新科技、新媒体和新材料,积极探索多样的康复手段和适宜的教育方法,不断优化教育实效。
5.关注融合发展。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式,更是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校长有责任在区域内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理念,为残障儿童建立各类教育安置服务形式,为随班就读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帮助和支持,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