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我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有没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过渡到“会问”,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谈一谈我的教学实践:
一、激起学生情感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情感潜能,这种潜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就会激发出来。为此,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以情激学”即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调控作用,决定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投入的多少。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节课的开始,能否一下子把学生抓住,能否让学生很快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关键取决于内环境中的情感因素。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其做法是:编写“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一开始,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条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會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你明知道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呆子!呆,呆……”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问题一提出,都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的最多呢。”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的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课题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开阔眼界,也能激励人用心钻研感兴趣的问题,使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我国宋朝的心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要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教学要精心设计导入过程,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要在重点、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导课方式:“李明和王刚两人合开了一个食品店,李明投资70000元,王刚投资30000元。经过一个阶段,去掉成本,共赢利20000元。在分配利润时,如何分配比较合理?平均分配你同意吗?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小学生耳濡目染,对这类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反应特别敏感。一学生说:“平均分我不同意,因投资不同,如果合理分配要仔细算一算。”另一个学生说:“我看三七开比较好。”“什么是三七开?”我追问着。只听他镇定地回答:“李明应取利润7份,王刚应拿3份。”“如何计算呢?”“20000÷(7+3)×7=14000(元),这是李明的;20000÷(7+3)×3=6000(元),这是王刚的。”质疑,辩疑、解疑中,引导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抓住契机指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性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要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大胆质疑,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我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足球场地,要求形状不走样。学生画完后,我初步质疑: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讨论交流,介绍各自的画法,得出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从而引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我再次质疑:怎样才能使足球场平面图不走样?若纸太小,画不开怎么办?有不一样的画法吗?你认为平面图还应有什么问题?怎么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了?你认为哪种说明好?有没有更简练的说明方法?这样,师生层层质疑,共同深入探究,不但推出了设计图纸确定比例尺的最佳方案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冷漠的,没有趣味的教学是枯燥的,而没有创新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有它的规律性;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仅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上面所谈到的情、趣、创皆为教学艺术的重要成分,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其融会贯通,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才能使数学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激起学生情感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情感潜能,这种潜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就会激发出来。为此,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以情激学”即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调控作用,决定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投入的多少。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节课的开始,能否一下子把学生抓住,能否让学生很快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关键取决于内环境中的情感因素。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其做法是:编写“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一开始,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条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會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你明知道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呆子!呆,呆……”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问题一提出,都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的最多呢。”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的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课题引入,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开阔眼界,也能激励人用心钻研感兴趣的问题,使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我国宋朝的心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要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教学要精心设计导入过程,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要在重点、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导课方式:“李明和王刚两人合开了一个食品店,李明投资70000元,王刚投资30000元。经过一个阶段,去掉成本,共赢利20000元。在分配利润时,如何分配比较合理?平均分配你同意吗?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时代,小学生耳濡目染,对这类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反应特别敏感。一学生说:“平均分我不同意,因投资不同,如果合理分配要仔细算一算。”另一个学生说:“我看三七开比较好。”“什么是三七开?”我追问着。只听他镇定地回答:“李明应取利润7份,王刚应拿3份。”“如何计算呢?”“20000÷(7+3)×7=14000(元),这是李明的;20000÷(7+3)×3=6000(元),这是王刚的。”质疑,辩疑、解疑中,引导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抓住契机指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性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要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大胆质疑,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我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足球场地,要求形状不走样。学生画完后,我初步质疑: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讨论交流,介绍各自的画法,得出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从而引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我再次质疑:怎样才能使足球场平面图不走样?若纸太小,画不开怎么办?有不一样的画法吗?你认为平面图还应有什么问题?怎么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了?你认为哪种说明好?有没有更简练的说明方法?这样,师生层层质疑,共同深入探究,不但推出了设计图纸确定比例尺的最佳方案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冷漠的,没有趣味的教学是枯燥的,而没有创新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有它的规律性;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仅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上面所谈到的情、趣、创皆为教学艺术的重要成分,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其融会贯通,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才能使数学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