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企是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党政工作则是保障国企稳定运行的基础。在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精神文明与党政工作的融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精神文明建设是打造国企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凝聚力的形成基础,本文将重点探索国企在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融合机制,将党政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做进一步阐述,为国企规范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政工作;精神文明建设
市场经济为国企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企发展需要积极顺应市场经济形势,注重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将两者视为企业发展的左膀右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党政建设的开展需要与经济建设形成良好的平衡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不可有一方懈怠。而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神文明成果是国企发展的推助剂,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发展活力的必然途径。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企发展有着导向性作用,这也是国企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国企党政建设的实施研究
(一)依托党政建设,提升全员归属感
国企的经营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党政建设工作为基础,这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职工思想、文化意识、价值认知都与以往有较大不同,而国企员工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发展的实现,在工作当中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如果国企党组织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方向动态等缺乏及时了解和分析,在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守旧,那么国企经营必然陷于低效或者无效环境下,党建工作将出现更多无用功。这就需要在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密切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促进企业积极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将职工权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获得归属感,主动接受并服从国企党组织领导,从根本上发挥党组织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建立起全员发展导向。在这样的管理建设中,国企将获得更充足的发展动力。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是所有建设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决策层是国企未来发展的掌舵人,因此需要积极发挥自身导向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通过党政工作的高效开展,从而形成全员归属感,以党建工作激发广大职工的向心力,从而形式全员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国企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国企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形式。企业文化的构建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而党建工作的开展则是促进企业文化创新的源动力。这一发展模式不但与时代潮流相一致,同时也体现出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特色。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与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相一致,这就需要国企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给予高度关注。企业需要以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出党建特色,两者共同发力、共同融合,以起到共进互促的作用,从而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为国企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党政建设工作与国企改革相结合
在国企党建工作开展中,要科学部署工作部门,在党建队伍建设中给予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从而深入激发党组织工作的动力与活力。在国企党建工作中,基层党支部是工作开展的核心枢纽,也是与广大群众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党务工作开展的有力后盾。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国企形势密切适应,根据企业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做到职责清晰、定位明确,尤其是在主体关系中做进一步梳理,力争与国企行政改革同步,进而充分发挥国企党政工作优势。同时要对党组织职能进行明确定位,与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服务与广大职工的组织作用。
二、精神文明建设在国有企业的实施
(一)在思想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国企经营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是其核心要素,尤其是在党建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主导和提炼作用。国企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全员在思想上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而国企党组织在重視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以多种形式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广大职工当中,如开展党建征文活动、组织党建歌咏比赛、摄影、绘画作品展,组织职工开展学习讨论,将精神文明和党建成果真正内化到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并以此形成强大的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动力,以此提高国企发展活力。
(二)加强精神文明的制度化建设
国企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有效开展,将建设成果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中。首先,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通过阶梯式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更具可行性的制度约束,从而形成奖惩分明、以激励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树立职工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为国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总结
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以基层为出发点,实现全员共建的良好格局。国企在注重经济建设、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将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其引导和促进作用,为国企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组织动力和精神动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为国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政工作;精神文明建设
市场经济为国企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企发展需要积极顺应市场经济形势,注重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将两者视为企业发展的左膀右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党政建设的开展需要与经济建设形成良好的平衡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不可有一方懈怠。而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神文明成果是国企发展的推助剂,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发展活力的必然途径。党政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企发展有着导向性作用,这也是国企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国企党政建设的实施研究
(一)依托党政建设,提升全员归属感
国企的经营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党政建设工作为基础,这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职工思想、文化意识、价值认知都与以往有较大不同,而国企员工也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发展的实现,在工作当中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如果国企党组织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方向动态等缺乏及时了解和分析,在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守旧,那么国企经营必然陷于低效或者无效环境下,党建工作将出现更多无用功。这就需要在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密切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促进企业积极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将职工权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获得归属感,主动接受并服从国企党组织领导,从根本上发挥党组织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建立起全员发展导向。在这样的管理建设中,国企将获得更充足的发展动力。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是所有建设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决策层是国企未来发展的掌舵人,因此需要积极发挥自身导向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通过党政工作的高效开展,从而形成全员归属感,以党建工作激发广大职工的向心力,从而形式全员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国企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国企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国企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形式。企业文化的构建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而党建工作的开展则是促进企业文化创新的源动力。这一发展模式不但与时代潮流相一致,同时也体现出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特色。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与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相一致,这就需要国企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给予高度关注。企业需要以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出党建特色,两者共同发力、共同融合,以起到共进互促的作用,从而提高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为国企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党政建设工作与国企改革相结合
在国企党建工作开展中,要科学部署工作部门,在党建队伍建设中给予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从而深入激发党组织工作的动力与活力。在国企党建工作中,基层党支部是工作开展的核心枢纽,也是与广大群众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党务工作开展的有力后盾。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国企形势密切适应,根据企业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做到职责清晰、定位明确,尤其是在主体关系中做进一步梳理,力争与国企行政改革同步,进而充分发挥国企党政工作优势。同时要对党组织职能进行明确定位,与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服务与广大职工的组织作用。
二、精神文明建设在国有企业的实施
(一)在思想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国企经营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是其核心要素,尤其是在党建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主导和提炼作用。国企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尤其是需要全员在思想上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而国企党组织在重視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以多种形式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广大职工当中,如开展党建征文活动、组织党建歌咏比赛、摄影、绘画作品展,组织职工开展学习讨论,将精神文明和党建成果真正内化到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并以此形成强大的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动力,以此提高国企发展活力。
(二)加强精神文明的制度化建设
国企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有效开展,将建设成果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中。首先,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通过阶梯式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更具可行性的制度约束,从而形成奖惩分明、以激励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树立职工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为国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总结
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以基层为出发点,实现全员共建的良好格局。国企在注重经济建设、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将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其引导和促进作用,为国企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组织动力和精神动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为国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