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语言间的借词研究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接触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语言这个沟通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也随之发生借用、替换、派生等一系列变化。中俄两国以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十分密切,本文以汉俄语互译词汇中借词的应用、分类为着重点来研究其发展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借词  分类  影响
  接触语言学最关键的就是接触。顾名思义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在相互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成为接触语言学中基数最大、研究最广的对象。这些词汇的产生并不是凭空地无规律地产生,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下以不同的形式产生的语言变化。
  一、借词的范围及分类
  接触语言学中对借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将其界定在“音译”词上,即音和译的借用。广义的借词不仅旨在“音译”,还包括“意译”词和“形译”词。“意译”词的词源是外来的,其词性也是在借用外来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形译”词的词源、词性和词义也都是外来的,所以它们均属于借词范围。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存在的,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它随着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语音、语义、书写、语法均发生变化,借词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举例从词汇的基本元素出发来说明借词的变化。“凤凰”—中国古代一种神兽,在俄罗斯也有类似形象的神物,中国古代的凤凰为百鸟之王,凤为雄,凰为雌,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帝后及妃嫔们称为凤,凤凰的形象渐渐不分雌雄,整体“雌”化。而俄罗斯神话故事中的“凤凰”与中国的凤凰在外形上很像,都是以鸟的形象为主且都会给人们带来祥瑞、希望,因此在汉语中称其为“凤凰”。从音译的角度出发,俄罗斯的феникс(凤凰)音译成汉语是“菲尼克斯”,词源出自希腊语。但从外形上看两种神兽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凤凰有五彩色的羽毛,周身有太阳光环围绕,而俄罗斯的“菲尼克斯”通体赤红、身覆火焰且终日不熄,因此汉语中又叫它为“火凤凰”,这样又可以把它定义为混合借词中的派生混合借词,即“前缀+词根”;再是从义借词的角度分析,俄罗斯的феникс每隔五百年会采集有香气的树枝或草叶将其引火自焚,留下的灰烬中会重生幼鸟。根据这一特点,在汉语中又被称为“不死鸟”。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词汇的借用可以基于不同角度而得出不同称谓,那么对其分类自然也是各种角度各种说法。
  
  二、汉俄互借的词汇及其特点
  由于中俄两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民族间的交流必然带来语言间的接触,只不过时代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词汇借用重点也沾上时代的印记,下面我们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分析一下借词及其在汉俄借词中的构成特点。
  1.古文化对汉俄借词的构成及特点
  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到了隋唐时期发展到了鼎盛,各国使节纷纷来到中国希望可以一睹“天朝帝国”的芳容,隋唐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科技被当时的使节传到本国,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儒家思想、中医药等。当然使节不仅带走了中国的文化,也将本国的文化传递到了中国,俄罗斯的油画就是其中之一。文化间的交流大大促进了文字的交流。首先就是中国特有的古文化词汇在俄语中的借用,例如:儒学、道、风水、阴、阳、功夫、太极拳、武术,这种本国特有的事物,它们独一无二,大多都会以音译借词的形式出现,一般人名、地名、山河湖泊的名称也都是音译借词,如:Иван(伊万)、Наташа(娜塔莎)、салат(沙拉)、Москва(莫斯科)。复合混合借词在俄语借词的体现,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名称在俄语中的借用一般以时间为标志或将节日的重要元素借用到词汇中。一般语言的传播速度都要比事物本身传播的速度快。就如中医,15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医药进入俄罗斯的市场,让俄国人对中医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中药的价格很贵,因此只有贵族才有能力使用。俄国人并没有放弃对中医的探索,他们派遣医学专家到中国学习中医技术,在本国种植中草药。渐渐地,中医技术让更多的俄国人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有关中医药的借词也就大量涌入,如:针灸(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穴位(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точек)、把脉(щупать пульс)、中药(целебные травы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内火(внутренний огонь)、中医推拿(китайский медиценский массаж)、火疗(лечение огнём)、拔罐(ставить банки)等,以上可以看出,医疗方面的借词大多也是以复合混合借词的形式为多。中医技术在俄罗斯发展到今天,很多借词也已经简化了,比如: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 (针灸)我们只说игоуки、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точек(穴位)— точка、целебные травы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 (中药)—китайские травы 等。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的汉俄借词
  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大批中国人不再墨守成规靠“铁饭碗”,一时间外贸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互市贸易的密切带动了两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汉俄语言间有关经贸、文化、日常生活的借词频繁地使用起来。有关中国饮食的词汇在俄语中的借用,如:北京烤鸭、火锅、地三鲜、锅包肉、凉菜。俄罗斯美食在汉语的借用,如:блин(薄煎饼)、кулич(复活节烤制的甜面包)、салат(沙拉)、цезарь(凱撒沙拉)、суп(苏伯汤)、хлеб(列巴)、водка(伏特加)、малина(马林果),其中很多中国的地方特产也被俄语借用,如:高粱(гаолян)、人参(женьшень)、豆腐(доуфу)、荔枝(личжи)、小米(чумиза)。说到特产就不得不说茶文化,众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与茶相关的词汇在俄语中的借用有很多,就茶的品种来说有白花茶(байховый чай)、大红袍(дахунпао)、祁门红茶(кимун)、普洱(пуэр)、龙井茶(лунцзин)、铁观音(тегуаньинь)、乌龙(улун)。18世纪中下期茶文化在俄罗斯兴盛,俄罗斯的茶文化有其自己的特征,俄罗斯人喜欢喝чёрный чай(红茶),直译过来是“黑茶”的意思,俄罗斯人喜欢在茶里面放糖或蜂蜜和柠檬,配上甜点一起吃。俄罗斯的самовар(茶炊)也有自己的特点,较中国的茶壶,俄罗斯的茶炊体积更大,一般由金属制成。因为中国品茶的目的一般是解渴、消遣、提神,讲究细品慢饮,因此中国的茶具都很小。而俄罗斯饮茶一般与甜点搭配可以代替一顿正餐或垫补的作用,因此俄罗斯人都是用大杯喝茶,茶量要大很多,体积较大的茶炊更适合俄罗斯人的饮茶习惯。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这些有关日常生活的词汇也是以音译借词为主,或将食物的做法、重要元素等直译过来组合在一起成为复合混合借词。   3.网络时代俄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
  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推动人们生活的进步,当名与实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新的词汇。中俄两国世代友好往来,自2006年起通过“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等主题年活动,使得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持续走高,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各方面都有了深入互通,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真正地活在“地球村”里,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交流互通的频繁使得很多汉语里的新词很快传递到了俄罗斯,如:一带一路(пояс и путь)、华为(хуавей)、淘宝(таобао)、阿里巴巴(алибаба)、支付宝(алипей)、微信(вичат)、网红(инфлюенсер/интернет селебрити)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大量借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本国语言的词汇量,也通过优胜劣汰影响着语言的构成,适合环境的词汇保留下来甚至繁衍出相近语素的其他词汇,不适合环境的词汇被排挤出局,更重要的是词汇从来都不是独立生存的,他的出现、使用,必然带来经济、科技、医疗、生活等方面的改变。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世界认识了茶、认识了丝绸、认识了中国。新时期我们重开丝绸之路,开启了中俄两国间地方合作的新篇章,两国关系的加强进一步影响着词汇更新、变化、发展,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本文通过时间的推移,分析研究了汉俄两种语言间借词的产生及发展。不难看出,每一时期都有其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一方变革剧烈、发展迅速就会带动另一方的发展,并且发生剧烈变革的领域必定会带动这一领域借词的产生,它们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语言,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兴权.接触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徐通锵.历史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问题说略[J].语言学论丛,1981年第七辑.
  [3]задоенко т.п., Хуан Шуин. Начальный курс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в 3-х ч[M].Изд.2-е, испр. М.:Муравей, 2004.
  [4]Ильяшенко Т.П. Языковые контакты[M].М.:Наука, 1970.
  [5]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接触语言学视域下俄语中汉语借词研究》,项目编号:18YYE696。
  作者简介:
  徐莹,1987年2月生,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单位:黑河学院。
  李昕,1977年5月生,男,黑龍江人,博士,主要研究俄罗斯国情。单位:黑河学院。
其他文献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问题总在我脑海中萦绕——书法圈为什么很多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会不断上演、重复出现,似乎总是无法解决,有的甚至越来越严重?书法家变得困兽犹斗:从个体来看,文化修养急速退步,出现透支和恶性透支,即便是名家,艺术水准呈现下降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投入和产出极度不合比例,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圈养如此之多的专职书画家。朋友对我说,这是理想主义者的苦恼和苦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典型的,
期刊
编者按  2020年第5期《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推出了由著名畫家贺安成先生撰写的《“田园宰相”王憨山》,该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王憨山成功路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一面,而且有助于后人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其人其艺。文章发表后,在中国美术界和收藏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为进一步弘扬王憨山的艺术精神,《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杂志社特邀请省内外的知名文艺家在湖南省文化馆举行了“王憨山艺术座谈会”。会上,大家回忆和缅怀了
期刊
庚子初,一场大疫悄然袭击江城武汉,所幸党中央英明,全国人民上下齐心抗击疫情,当阴霾散去,武汉解封,英雄城市很快重新恢复了活力。国庆前夕,筹备一年的武汉立中堂照相馆的“民国风”摄影展终于在湖南省文化馆举行,馆长曾建新先生是位资深的收藏家、摄影家,面对如潮的观众,他兴奋地告诉我:“我最近收藏了一套摄影集,是一位从民国过来的老人一生的影集,里面有几百张照片。”  庚子初冬,武汉立中堂照相馆。曾建新先生捧
期刊
张海先生是一位有独到的艺术见解与高超的创造力的思想者与艺术家。  几十年来,他一直活跃在书坛一线,创作作品、举办展览、组织活动、提出思想,他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他用心创作书法,年届八旬,时出新意,日有精进,从不结壳;个人书法展览,每一阶段都有小结,每次出现,都有看点;组织策划的书法活动,几十年来,不断超越自我,一直被后来者模仿;他紧跟时代的思想与情怀,总能引起学界的讨
期刊
贺安成先生,是我的大学同窗、好友贺奕的父亲。有好多次,我和贺奕或在宿舍促膝夜话,或在校园散步闲聊,听他讲起他爷爷的双峰往事,讲他父亲刻苦学画的经历。记得1986年,贺安成先生来我们就读的南京大学中文系宿舍,和我们一起谈天说地,为我们拍照留念。他的诚挚、厚朴、智慧、宽容,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之后,只要看到介绍湖南、株州画坛的消息,我都留意。每当看到与安成先生相关的艺文、展览信息,都十分开心。  看
期刊
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线下实体课堂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范式。基于用户界面设计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育的特点,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中师生主客体关系、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用户界面设计 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
期刊
摘要:现代书法“含辛茹苦”地走过了二十余载,试图以西方视觉艺术的方法来“改良”中国传统书法,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表现性较强,并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汉字进行笔画的大胆分解与共组,象形性逐渐减弱,抽象性随之增强,以至于难以赏析与理解。本文关注的是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与审美观念,以强悍的形式为基础,并融入西方的一些藝术理论,借助于这一考察来对现代书法的得与失作出评估。  关键词:现代书法 审美 本
期刊
时间飞快,不觉间王憨山先生离开我们已20个年头了。不过人虽去,名常闻,画频见,这足以说明王憨山的精神犹在,艺术长青。  王憨山先生是湖南写意花鸟画的大家,也是全国花鸟画的一位名家。他的画风恰如他的名字沉实憨厚。作品个性极强,重重的笔、浓浓的墨,形简、笔拙,他不讲究精妙笔墨,不追求奇异题材,他常年生活在农村,与草木花鸟相伴,看雄鸡斗架、牛劲相争,听虫鸣鸟叫,观鱼游虾戏,“一年一度芳草绿,三九寒梅斗雪
期刊
我们常说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者。  著名画家王憨山辞世二十年后,他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仍然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花鸟画作品,有不少幅在题材、构图、笔墨的创新意义上,仍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标识。  《艺术中国》在发表贺安成长文《“田园宰相”王憨山》及憨山的画作、书信、照片后,又召开令人瞩目的座谈会,便是一个明证:憨山虽去,但他的艺术精神犹活在世间。  我不是书画界人,却是一个书画的真实读者。家藏的各
期刊
作为一名书法家,他是书法史上的传说,是开启宋代书法的第一人,欧阳修评其“篆法自唐李阳冰后,未有臻于斯者”,并且“楷书尤精”,只可惜没有墨迹传世。作为一名文字学家,他有几部重量级的字学著作为后人膜拜。作为一名画家,他有数十幅绘画作品被收入御府,有经典界画作品《雪霁江行图》流传于世。作为一名道学家,他对《周易》深有领悟,对《阴符经》极为推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他的奇闻怪说,比如说他有很多异于常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