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型课程是当前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以探究性为主。下面谈谈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一、开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性
首先要给学生预习实验操作的充分时间,让学生熟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为此教师要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认识仪器,并做适当的操作练习。如:天平、试管、胶头滴管等的使用,振荡、加热、仪器的组装等的基本操作,都要达到操作自如的程度。其次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如“铁的性质”的实验教师可设计探究式提纲:根据给定的药品设计实验报告(1)你有几种方法可验证铁生锈的条件?(2)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镁比铁活泼,并选择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方案来实验。这样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会自觉、主动的查阅课本和有关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后,小组内两名学生通过对比、商讨确定出一套较完善的实验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体会非常深刻,对最关键、最本质的问题领会得更为深入。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学生们很喜欢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股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二、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给学生增加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二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它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了学习素质。
三、鼓励小实验、小制作,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
课外实验的可取性体现在使用的器材不受限制,学生自选材料,就地取材,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更能激起其自豪感;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完成,这有利于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添加一个小制作——灭火器的制作,共收集到桶式、盒式、鼓式等几种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制成的灭火器模型。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了学生富有创意的想象潜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培养,使自主探究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性
首先要给学生预习实验操作的充分时间,让学生熟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为此教师要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认识仪器,并做适当的操作练习。如:天平、试管、胶头滴管等的使用,振荡、加热、仪器的组装等的基本操作,都要达到操作自如的程度。其次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如“铁的性质”的实验教师可设计探究式提纲:根据给定的药品设计实验报告(1)你有几种方法可验证铁生锈的条件?(2)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镁比铁活泼,并选择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方案来实验。这样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会自觉、主动的查阅课本和有关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后,小组内两名学生通过对比、商讨确定出一套较完善的实验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体会非常深刻,对最关键、最本质的问题领会得更为深入。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学生们很喜欢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股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二、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以给学生增加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二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它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了学习素质。
三、鼓励小实验、小制作,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
课外实验的可取性体现在使用的器材不受限制,学生自选材料,就地取材,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更能激起其自豪感;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完成,这有利于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添加一个小制作——灭火器的制作,共收集到桶式、盒式、鼓式等几种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制成的灭火器模型。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了学生富有创意的想象潜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培养,使自主探究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