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培养乐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怎样让高中学生步入高雅的音乐殿堂,欣赏交响乐,听懂交响乐?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创作乐曲的背景
和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部交响音乐都是作曲家苦心创作的结果,其间凝聚着作曲家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悟,或者是对以往的留恋,或者对现在的思考,或者是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让学生真正听懂一部作品,必须在正式欣赏之前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例如引导学生欣赏海顿的作品《告别》,不妨先告诉学生: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从小生活在民间歌舞的环境中,受到来自父母的音乐熏陶,有超人的音乐才华。29岁上担任匈牙利艾斯德哈吉亲王的宫廷乐长。《告别》就创作于一七七二年,为海顿交响曲中颇负盛名的一首。之所以名为《告别》是因为海顿担任艾斯德哈吉府乐团的乐长时,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宫内规定,乐团的团员与仆役均不得携带家眷进入,乐团团员全年几乎都得住在宫中,于是难忍相思之苦的团员们便寄望着团长海顿能想个办法解决,善良、幽默的海顿便创作了这首耳目一新的交响曲。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
作曲家由于生活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艺术修养、创作个性的不同,作品风格将截然不同。海顿的音乐作品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告别》中为了使公爵了解团员们的需求,海顿设计了在第四乐章乐曲接近尾声时,演奏者逐一退下,最后只剩两位演奏家立于烛光之中,音乐异常的悲凄,曲子全体充满了哀愁,曲子末了,演奏者依次退场,最后仅留下一双装置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神情寂寞地,用微弱而凄切的音调,静静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慢慢地结束此首悲伤的曲子,随后便吹熄蜡烛,黯然离去,舞台上一片漆黑。尼古拉斯公爵看到此演出情形即了解海顿与团员们的用意,于是次日便放团员们回乡一解相思之苦。此曲除了欣赏到海顿的音乐外,也让我们见识了海顿的机智、幽默又带有几分淘气的性格,也感受到了和亲人离别的伤感。
三、引导学生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及每件乐器所表达的情绪
交响乐队分为四组:弦乐器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镲、钹、三角铁、大小鼓、钢琴、竖琴等等。我在介绍乐队的组成时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三个人代表一种乐器。弦乐组和木管组因为音色优美、柔和、典雅又富于表现力所以由女生代表,铜管组因为音色饱满、辉煌、阳刚气十足由男生代表,打击乐则由几个很有个性的音乐特长生代表,这样,当我以很快的速度展示乐器图片时,分好组的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充当他所代表的乐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掌握了乐队配置和每件乐器所表现的情绪,更是在音乐欣赏上提高了兴趣。
四、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的主题,展开联想。主题是整个乐曲的突出音调,富于歌唱性、
有鲜明的性格,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在听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开联想,有意识的投入感情,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反反复复的去听,去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达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共鸣。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展开联想,我特意把这节课调到晚上,组织学生即兴表演音乐剧《告别》。总体上分为两组,一组唱主题,一组表演(边听音乐边表演)。首先我挑选了两个胆大、调皮、身材高大、协调性好、表现欲特强的体育生来表演第一乐章,他们把那种慌乱、紧张、烦躁、压制不住的坐立不安,不论从表情还是肢体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乐章我选用四位身材瘦高的女生用它们长长的手臂动作表现那种忧郁和暮色里微风吹过的袅袅炊烟。第三乐章用四位身材瘦弱的女生表现轻盈飞舞,变幻不定、欢乐、幽默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则让学生们举手表演不同形象的乐手们。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位最后退场的同学尽然边挥手边做鬼脸,等他退到教室门口时,忽然教室里的照明灯全灭了,学生们先是一阵惊恐和尖叫,随后,雷鸣般的掌声盖住了一切声音。当时我都惊叹学生们的想象力。所以这样的即兴表演不仅使学生们唱会了主题、体会了作品表达的寓意,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即兴表演能力。
五、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而,倾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分段听、有分析的听、复听等都是以听为本。音乐欣赏的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听《告别》的第一遍时,学生们只是觉得旋律好听,作曲家究竟表现的是怎样的寓意并不懂,甚至有点厌烦的情绪,但是等听过第三遍时,我就开始分步骤训练学生:一是四分之三拍的节奏训练,让学生手脚并用打出强弱弱的节奏,通过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强弱弱的节奏,而且还能走上三步舞曲的基本步法。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乘热打铁我赶紧进行第二步骤主题的视唱训练,每一首乐曲都有主题,但我选择最简单、重复最多的一小段让学生们唱。即让学生感觉不到难度,也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负担的、轻松的就识谱了。第三步骤就是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训练。一节欣赏课,如果老师满堂灌,学生们肯定会烦躁,而加上表演训练,学生的自信心、创新力、联想力会大大提高,兴趣和同学间的互助精神会更高。第四步骤老师的综合讲解。有了以上几个步骤,学生们尽然也能很快分段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画出想象的图画来。
以上就是我多年积累的引导高中学生欣赏交响乐的经验,也是我训练多年的结果。希望能和各位同行交流切磋,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从高中起就让学生在交响乐的欣赏上奠定一定的基础,让我们的学生在著名作曲家所塑造的经典作品的音乐意境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创作乐曲的背景
和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部交响音乐都是作曲家苦心创作的结果,其间凝聚着作曲家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悟,或者是对以往的留恋,或者对现在的思考,或者是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让学生真正听懂一部作品,必须在正式欣赏之前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例如引导学生欣赏海顿的作品《告别》,不妨先告诉学生: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从小生活在民间歌舞的环境中,受到来自父母的音乐熏陶,有超人的音乐才华。29岁上担任匈牙利艾斯德哈吉亲王的宫廷乐长。《告别》就创作于一七七二年,为海顿交响曲中颇负盛名的一首。之所以名为《告别》是因为海顿担任艾斯德哈吉府乐团的乐长时,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宫内规定,乐团的团员与仆役均不得携带家眷进入,乐团团员全年几乎都得住在宫中,于是难忍相思之苦的团员们便寄望着团长海顿能想个办法解决,善良、幽默的海顿便创作了这首耳目一新的交响曲。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
作曲家由于生活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艺术修养、创作个性的不同,作品风格将截然不同。海顿的音乐作品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告别》中为了使公爵了解团员们的需求,海顿设计了在第四乐章乐曲接近尾声时,演奏者逐一退下,最后只剩两位演奏家立于烛光之中,音乐异常的悲凄,曲子全体充满了哀愁,曲子末了,演奏者依次退场,最后仅留下一双装置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神情寂寞地,用微弱而凄切的音调,静静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慢慢地结束此首悲伤的曲子,随后便吹熄蜡烛,黯然离去,舞台上一片漆黑。尼古拉斯公爵看到此演出情形即了解海顿与团员们的用意,于是次日便放团员们回乡一解相思之苦。此曲除了欣赏到海顿的音乐外,也让我们见识了海顿的机智、幽默又带有几分淘气的性格,也感受到了和亲人离别的伤感。
三、引导学生了解交响乐队的配置及每件乐器所表达的情绪
交响乐队分为四组:弦乐器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镲、钹、三角铁、大小鼓、钢琴、竖琴等等。我在介绍乐队的组成时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三个人代表一种乐器。弦乐组和木管组因为音色优美、柔和、典雅又富于表现力所以由女生代表,铜管组因为音色饱满、辉煌、阳刚气十足由男生代表,打击乐则由几个很有个性的音乐特长生代表,这样,当我以很快的速度展示乐器图片时,分好组的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充当他所代表的乐器,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掌握了乐队配置和每件乐器所表现的情绪,更是在音乐欣赏上提高了兴趣。
四、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的主题,展开联想。主题是整个乐曲的突出音调,富于歌唱性、
有鲜明的性格,在乐曲中反复出现。在听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开联想,有意识的投入感情,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反反复复的去听,去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达到精神和心灵上的共鸣。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展开联想,我特意把这节课调到晚上,组织学生即兴表演音乐剧《告别》。总体上分为两组,一组唱主题,一组表演(边听音乐边表演)。首先我挑选了两个胆大、调皮、身材高大、协调性好、表现欲特强的体育生来表演第一乐章,他们把那种慌乱、紧张、烦躁、压制不住的坐立不安,不论从表情还是肢体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乐章我选用四位身材瘦高的女生用它们长长的手臂动作表现那种忧郁和暮色里微风吹过的袅袅炊烟。第三乐章用四位身材瘦弱的女生表现轻盈飞舞,变幻不定、欢乐、幽默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则让学生们举手表演不同形象的乐手们。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位最后退场的同学尽然边挥手边做鬼脸,等他退到教室门口时,忽然教室里的照明灯全灭了,学生们先是一阵惊恐和尖叫,随后,雷鸣般的掌声盖住了一切声音。当时我都惊叹学生们的想象力。所以这样的即兴表演不仅使学生们唱会了主题、体会了作品表达的寓意,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即兴表演能力。
五、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而,倾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分段听、有分析的听、复听等都是以听为本。音乐欣赏的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听《告别》的第一遍时,学生们只是觉得旋律好听,作曲家究竟表现的是怎样的寓意并不懂,甚至有点厌烦的情绪,但是等听过第三遍时,我就开始分步骤训练学生:一是四分之三拍的节奏训练,让学生手脚并用打出强弱弱的节奏,通过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强弱弱的节奏,而且还能走上三步舞曲的基本步法。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乘热打铁我赶紧进行第二步骤主题的视唱训练,每一首乐曲都有主题,但我选择最简单、重复最多的一小段让学生们唱。即让学生感觉不到难度,也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负担的、轻松的就识谱了。第三步骤就是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训练。一节欣赏课,如果老师满堂灌,学生们肯定会烦躁,而加上表演训练,学生的自信心、创新力、联想力会大大提高,兴趣和同学间的互助精神会更高。第四步骤老师的综合讲解。有了以上几个步骤,学生们尽然也能很快分段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画出想象的图画来。
以上就是我多年积累的引导高中学生欣赏交响乐的经验,也是我训练多年的结果。希望能和各位同行交流切磋,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从高中起就让学生在交响乐的欣赏上奠定一定的基础,让我们的学生在著名作曲家所塑造的经典作品的音乐意境中自由自在地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