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直观教具 激发兴趣
在心理学上,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接受 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就地理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来谈一下怎样充分发挥地理课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地理教具,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综合性强,信息量大,跨越空间大,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具,如:地球仪、教学挂图、地理模型等,或者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关于各种地图的运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书。许多理论地理知识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只有把这些知识一一落实到地图上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如世界海陆分布大势、各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世界各地的气候等教学,如果不去从地图上掌握就等于在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各种插图、图片、教学挂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一幅好的地图可以简化枯燥死板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使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关于地球仪等教学模型的运用:中学地理涉及诸多宇宙天文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变化等。另外地理上的时间问题、日期问题等知识都需大量借助地球仪等教学模型来实际演示操作。认识岩石矿物需让学生亲自去看标本;熟悉我国行政区划就要做拼图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这种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增加课堂信息量,扩展学生视野,把死板的地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很多时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把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那些抽象的,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情趣
中学地理并不完全是枯燥的内容和呆板的知识,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教材中不乏生动有趣,关键决定于教师对教材中情趣部分的运用和挖掘。如果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知识,把教师单调的泛泛知识说教转变成学生爱听的、生动的、形象的寓言、故事、传说、诗词、成语、漫画等,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1.抓住课堂导入环节,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一节课导语引言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乃至本节课成功与否。如果做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
2.诗文在教学中的妙用
很多优美的古诗名句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结合课堂实际引入,能起到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效。如在学习内蒙古大草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地球的线速度时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加强理解;在理解三峡水流之快时,顺流而下可用“千里江陵一日还”,逆流而上却用“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古诗;再如学北方冬季的严寒可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天气特色; 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句。
3.引用歌谣谚语教学,为课堂增色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歌曲、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够通俗易懂,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讲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歌词去理解它的辽阔、壮丽及其地形、气候特征;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谣讲解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可谓形象逼真;用“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而在学习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征时可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形象谚语;再如学习长江时,可借“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的歌词来说明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4.成语教学,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生辉,提高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如我讲到四川盆地的阴雨天气多时,用“蜀犬吠日”来强化记忆;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而在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中,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华北平原是“一望无际”;东北平原则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而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 南极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我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海域被周边大小国家“蚕食鲸吞”。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并非无路可走,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之名言共勉:“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关键词: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直观教具 激发兴趣
在心理学上,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接受 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就地理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来谈一下怎样充分发挥地理课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地理教具,加强直观教学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综合性强,信息量大,跨越空间大,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具,如:地球仪、教学挂图、地理模型等,或者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关于各种地图的运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书。许多理论地理知识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只有把这些知识一一落实到地图上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如世界海陆分布大势、各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世界各地的气候等教学,如果不去从地图上掌握就等于在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各种插图、图片、教学挂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一幅好的地图可以简化枯燥死板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使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关于地球仪等教学模型的运用:中学地理涉及诸多宇宙天文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变化等。另外地理上的时间问题、日期问题等知识都需大量借助地球仪等教学模型来实际演示操作。认识岩石矿物需让学生亲自去看标本;熟悉我国行政区划就要做拼图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这种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增加课堂信息量,扩展学生视野,把死板的地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很多时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把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那些抽象的,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情趣
中学地理并不完全是枯燥的内容和呆板的知识,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教材中不乏生动有趣,关键决定于教师对教材中情趣部分的运用和挖掘。如果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知识,把教师单调的泛泛知识说教转变成学生爱听的、生动的、形象的寓言、故事、传说、诗词、成语、漫画等,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1.抓住课堂导入环节,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一节课导语引言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乃至本节课成功与否。如果做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
2.诗文在教学中的妙用
很多优美的古诗名句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结合课堂实际引入,能起到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效。如在学习内蒙古大草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地球的线速度时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加强理解;在理解三峡水流之快时,顺流而下可用“千里江陵一日还”,逆流而上却用“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古诗;再如学北方冬季的严寒可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天气特色; 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句。
3.引用歌谣谚语教学,为课堂增色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歌曲、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够通俗易懂,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讲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歌词去理解它的辽阔、壮丽及其地形、气候特征;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谣讲解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可谓形象逼真;用“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而在学习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征时可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形象谚语;再如学习长江时,可借“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的歌词来说明长江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4.成语教学,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使用成语,会使课堂生辉,提高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如我讲到四川盆地的阴雨天气多时,用“蜀犬吠日”来强化记忆;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而在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中,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华北平原是“一望无际”;东北平原则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而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 南极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我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海域被周边大小国家“蚕食鲸吞”。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并非无路可走,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之名言共勉:“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