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和发展,把握课堂生成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才能实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词:基准点 异生点 兴奋点 制高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实践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自身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分析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知道教材提供了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然后在他们之间找最近发展区。这样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既符合学习需要理论,又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探索并实践了“四点教学法”。
一、找准基准点
基准点是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开始如何设计呢?我们不妨先找与本节课相关的储备知识,即课的基准点。如果找准了一节课的“基准点”,就好比为学生学习搭起了“脚手架”(亦称支架,是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即容易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知识的“固着点”,这样效果自然会好。
比如教学《1.2有理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月球图片,然后介绍“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高达123℃,晚上可低至﹣233℃”下面学生开始议论说:“相差这么大”
师:表示这两种温度数有什么不同吗?
生:晚上的温度前面有减号(有很多学生预习过的会喊是负数)
师:它们的意义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个是零上,一个是零下。
师:所以为了区分这两种意义相反的量,我们现有的数需要进一步扩大。
这样就引出了负数原理。
案例2:①有一个立方体纸盒,立方体的棱长为2cm,在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蜜糖,蚂蚁想吃到蜜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只要将1平面和3平面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从A到B最短路程就是线段AB= cm
②有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的长为2cm,宽为3cm,高为1cm,在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蜜糖,蚂蚁想吃到蜜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分为3中情况讨论知:
将1平面和2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 cm
将1平面和3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 cm
将2平面和5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 cm
两道题都属于蚂蚁爬的问题,都是通过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来求最短路程。
在习题①的基础上再学习习题②,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习题②分类讨论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分类思想。而如果没有习题①的基础,也就少了这种体会,找准基准点的作用就在于此。
二、发掘异生点
异生点是课的发展。异生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见解或看法。由于学生的注意力、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他们对问题会有不同见解,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在备课上下功夫,因材施教,并不断地激励和表扬学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我在教学《3.1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节课时,对班级同学进行提问。
师:我们将一元硬币向上抛起,落地时朝上一面有几种可能?
生:有正反两种可能。
师:我们将两枚一元硬币向上抛起,落地时朝上一面有几种可能?(学生一片沉思)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多种答案,出现了不小的争论,使得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此时他们的收获远不止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
三、调动兴奋点
兴奋点是课的高潮。课堂兴奋是我们所渴望的。当学生进入这种心境时,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从而使课达到高潮。如在“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中,我就采用实际问题,让学生拓展时空,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课例1:中位数和众数
师:某公司销售部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指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销售量如下:
每个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2 5 3 2
⑴求这15为销售人员该月的销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⑵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销售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通过对营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生:中位数210,众数210,平均数320。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生:没有。
师:那么考虑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额。
生:定为210是比较合理的。我认为所定数额应为大多数销售人员所能完成。这样销售人员会觉得定额是公平的,并能产生自信力。
生:定为320。我认为所定的数额应高于大多数销售人员实际能达到的水平,这样会刺激销售人员更加努力的工作。 生:应定在210—250之间。我认为销售人员之间存在个人差异,因而可以给某些人定较高的定额,而给另一些人定中等额。如果给能力较强的销售人员分配的定额过低,他们会认为工作太容易完成而无法产生满足感;同样,若对能力较差的人分配的定额过高,他们也会觉得完成任务十分困难从而灰心丧气。
通过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引导之下,使每一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探究,得到不同的结论,都有所收获,而且尽可能使这种收获扩大化,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使课课堂高潮迭起。
四、把握制高点
制高点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作为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的指引,课堂的高效就无从谈起。教学目标的改变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现在新课标为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就是三维目标。那么,该如何将三维目标体现在一节课中呢?以《3.4圆周角》为例:
课例2:圆周角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
生:知道。师:那好,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镜子掉在地上,打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吗?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的镜子吗?见图1。
(学生陷入思考中,大约2分钟)
(首先激活了成语“破镜重圆”引发学生帮助老奶奶补全破碎镜子的欲望,这就是把课堂内容面向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呈现出来。)
师:你认为什么方法最好?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吗?
生:我把它按照原来的碴儿接起来,用不干胶粘上。
师:这是一种方法。你这样做能保证镜子是圆的吗?(学生答不出来)好,你再考虑考虑?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哦,都是这种方法,把它粘起来,那好,你想,像这样做你怎么保证镜子是圆的?你能保证把镜片的碴都找到吗?
生:我利用圆周角的推广,在一个圆上90?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因此我在(教师示意到黑板上画)这个碎片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学生画出图形)这个斜边就是直径,找出了直径,就找出了圆心和半径。
师:这种方法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
(“你用什么方法把它粘起来”引发学生探究粘镜子的知识,即已知圆心和圆的半径确定一个圆,这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确定一个圆知识。)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新的资源,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点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使笔者受益非浅,然而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节好课的教学模式肯定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精彩。然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生学习的高效是每一节好课追求的目标之一。只要平时善于研究,勤于学习,我们就会发现一节好课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3]《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七)》 科学出版社
[4]《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第7期、第10期
[5]《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学林出版社
关键词:基准点 异生点 兴奋点 制高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实践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自身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分析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知道教材提供了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然后在他们之间找最近发展区。这样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既符合学习需要理论,又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探索并实践了“四点教学法”。
一、找准基准点
基准点是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开始如何设计呢?我们不妨先找与本节课相关的储备知识,即课的基准点。如果找准了一节课的“基准点”,就好比为学生学习搭起了“脚手架”(亦称支架,是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即容易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知识的“固着点”,这样效果自然会好。
比如教学《1.2有理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月球图片,然后介绍“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高达123℃,晚上可低至﹣233℃”下面学生开始议论说:“相差这么大”
师:表示这两种温度数有什么不同吗?
生:晚上的温度前面有减号(有很多学生预习过的会喊是负数)
师:它们的意义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个是零上,一个是零下。
师:所以为了区分这两种意义相反的量,我们现有的数需要进一步扩大。
这样就引出了负数原理。
案例2:①有一个立方体纸盒,立方体的棱长为2cm,在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蜜糖,蚂蚁想吃到蜜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只要将1平面和3平面展开,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从A到B最短路程就是线段AB= cm
②有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的长为2cm,宽为3cm,高为1cm,在A处有一只蚂蚁,在B处有一粒蜜糖,蚂蚁想吃到蜜糖,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分为3中情况讨论知:
将1平面和2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 cm
将1平面和3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 cm
将2平面和5平面展开,可知从A到B路程是线段AB= cm
两道题都属于蚂蚁爬的问题,都是通过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来求最短路程。
在习题①的基础上再学习习题②,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习题②分类讨论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分类思想。而如果没有习题①的基础,也就少了这种体会,找准基准点的作用就在于此。
二、发掘异生点
异生点是课的发展。异生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见解或看法。由于学生的注意力、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他们对问题会有不同见解,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在备课上下功夫,因材施教,并不断地激励和表扬学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我在教学《3.1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节课时,对班级同学进行提问。
师:我们将一元硬币向上抛起,落地时朝上一面有几种可能?
生:有正反两种可能。
师:我们将两枚一元硬币向上抛起,落地时朝上一面有几种可能?(学生一片沉思)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多种答案,出现了不小的争论,使得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此时他们的收获远不止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
三、调动兴奋点
兴奋点是课的高潮。课堂兴奋是我们所渴望的。当学生进入这种心境时,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从而使课达到高潮。如在“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中,我就采用实际问题,让学生拓展时空,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课例1:中位数和众数
师:某公司销售部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指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销售量如下:
每个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2 5 3 2
⑴求这15为销售人员该月的销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⑵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销售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通过对营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生:中位数210,众数210,平均数320。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生:没有。
师:那么考虑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额。
生:定为210是比较合理的。我认为所定数额应为大多数销售人员所能完成。这样销售人员会觉得定额是公平的,并能产生自信力。
生:定为320。我认为所定的数额应高于大多数销售人员实际能达到的水平,这样会刺激销售人员更加努力的工作。 生:应定在210—250之间。我认为销售人员之间存在个人差异,因而可以给某些人定较高的定额,而给另一些人定中等额。如果给能力较强的销售人员分配的定额过低,他们会认为工作太容易完成而无法产生满足感;同样,若对能力较差的人分配的定额过高,他们也会觉得完成任务十分困难从而灰心丧气。
通过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引导之下,使每一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探究,得到不同的结论,都有所收获,而且尽可能使这种收获扩大化,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使课课堂高潮迭起。
四、把握制高点
制高点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作为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的指引,课堂的高效就无从谈起。教学目标的改变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现在新课标为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就是三维目标。那么,该如何将三维目标体现在一节课中呢?以《3.4圆周角》为例:
课例2:圆周角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
生:知道。师:那好,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镜子掉在地上,打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吗?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的镜子吗?见图1。
(学生陷入思考中,大约2分钟)
(首先激活了成语“破镜重圆”引发学生帮助老奶奶补全破碎镜子的欲望,这就是把课堂内容面向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呈现出来。)
师:你认为什么方法最好?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吗?
生:我把它按照原来的碴儿接起来,用不干胶粘上。
师:这是一种方法。你这样做能保证镜子是圆的吗?(学生答不出来)好,你再考虑考虑?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哦,都是这种方法,把它粘起来,那好,你想,像这样做你怎么保证镜子是圆的?你能保证把镜片的碴都找到吗?
生:我利用圆周角的推广,在一个圆上90?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因此我在(教师示意到黑板上画)这个碎片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学生画出图形)这个斜边就是直径,找出了直径,就找出了圆心和半径。
师:这种方法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
(“你用什么方法把它粘起来”引发学生探究粘镜子的知识,即已知圆心和圆的半径确定一个圆,这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确定一个圆知识。)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善于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善于捕捉新的资源,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点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使笔者受益非浅,然而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节好课的教学模式肯定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精彩。然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生学习的高效是每一节好课追求的目标之一。只要平时善于研究,勤于学习,我们就会发现一节好课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3]《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七)》 科学出版社
[4]《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第7期、第10期
[5]《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