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是一次历史机遇。在分析了中国在危机中所展现出的优势和劣势后,得出政府应该如何更好进行宏观调控的结论。最后重点分析了国有银行和民营企业在未来的走势,理清这两大经济主体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有助于让我们建立起展望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蓝图。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机遇;挑战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一)国内外环境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连续几年来的粮食大丰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物价指数中33%的权重由食品粮食构成,粮食充足的供应可以使物价上涨收到一定抑制。目前中国政府如何尽量减少西南旱情给粮食总供应量带来的影响是今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多数发达国家在2009年为零增长或负增长,由此带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有助于缓解国内物价上涨趋势。
(二)保持增长的财政收入、充裕的金融流动性以及多年来积累的外汇储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2008年财政收入保证了20%左右的增速,并且现在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经过逐年递增已达到20%,证明了中国政府财力的雄厚以及在财政调控方面的日益成熟。中国历年没有赤字,今年年初中国政府也表态将通过适当的赤字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在资本方面的管制不仅使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货币市场的影响有限,并且引导中国银行系统保持了65%的存贷比。加之近年来积累的2万亿外汇储备,可以说中国经济具有有力的推动器。
(三)中西部市场广阔
中国广阔的中西部存在着一个约7亿人的巨大潜在消费市场,这是很多处于发展饱和状态的发达国家所羡慕。提高中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挖掘中西部市场的消费潜力,不仅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又能给经济带来新的亮丽的增长点。
二、迎接挑战,看清不足
(一)我国经济中突出的劣势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产能过剩
消费水平是一国经济水平的试金石,我国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高效发展。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全国生产能力为6.6亿吨,2009年对钢铁的需求大约为4.7吨,过剩已接近2亿吨,但一些地方仍然盲目生产钢铁,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体制缺陷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行业困境?
(二)新增贷款流向不尽合理也带来诸多问题
从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差额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20.6%来看,新增贷款流向了虚拟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原因在于新增贷款流向资金缺口不大甚至没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项目资源有限以及边际投资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它们将资金投向楼市和股市。另外,新增贷款分布在政府投资相关的项目,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造成了信贷长期化趋势,加之部分贷款流向楼市股市、产能过剩格局没有根本上改变,使资本的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大提升。
(三)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弱,生存堪忧
新增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偿债压力,也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民营企业的繁荣能提高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而竞争带来的商品、服务多样化能促进消费行为,作用不容小觑。目前民营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生存堪忧,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二次触底”。
三、综合分析,抓住重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重点是引导结构调整和促进消费。在结构调整中应发展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企业,抑制政府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对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财税方面的支持。促进消费可以从刺激中西部农村消费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两方面着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应该追求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分配的合理性,同时,信贷政策可以与政府投资政策更好融合,起到间接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寻求如何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解决信贷均衡问题也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对本国有积极影响,而各个因素作用的过程就是不同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等)的博弈过程。可以说没有一个经济理论是完全正确不容质疑的,也没有一个经济政策是完全没有负面影响的。但现实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然后果断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时间管理理论中有一个20/80原则,阐述最重要的20%事务会产生总体80%的效益。同样,经济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促进、制约,也应该找到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突破。接下来将探讨的是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且必须在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银行何去何从
国有银行的诞生是源于我国政府低储蓄与高投资的不平衡状态。2000年政府储蓄加上可施加影响的企业部门储蓄占总体的比例仅在10%左右,居民部门则占了84%。与此不相称的是,1998年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了28%,居民部门只增长了4%。在改革初期的阶段,政府必须通过投资国有企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于是它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存款与贷款之间的正差异转化为“金融剩余”,又按照自己设定的规则将这种剩余分配到国有部门。这一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经济产出占比很大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角色设定就形成了国有银行在低资本金率情况下却能够吸引大量存款的特殊现状。国有企业的信贷通常期限长、盈利率有限,不可避免会使国有银行产生坏账。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特殊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1999年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掉14000亿不良资产,这一列动作都表明国有银行的角色设定所带来的问题,中小企业必然在取得贷款方面处于劣势。贷款资金从国有企业流向虚拟经济造成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居民储蓄被国有企业占用而民营企业难以融资等现象也都源于现有的国有银行体制,摆在议程表上的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问题。国家希望通过国有银行商业化遏制不良贷款以降低金融风险,国有银行本身也希望通过商业化取得贷款自主权。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有银行商业化真正完成以后信贷结构将更加平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度就是,国有银行运营所依赖的就是国有信誉,可以说国有银行的稳定与资本金多少无关,只需有国家信誉的担保。研究证明:国有银行的资本组合中国家声誉具有不可分性,也就是国有银行一旦与国家信誉分离,企业以及个人就不愿意将资金存在国有银行,这将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国有银行改革的推进取决于国家、国有银行、居民三方的博弈,但可以预见这一过程很容易陷入僵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不能从资本角度出发,应该从资产角度着手,这就意味着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及重建民营金融制度。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过程将是漫长和困难的,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了国有经济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同时,集体经济凭借“模糊产权”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迅速兴起,弥补了国有经济产出下降的份额。但自九十年代以来,集体经济又由于“模糊产权”的局限性和过渡性展现出了停滞趋势。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经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这也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民营企业要谋得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研究显示当前民营经济内部融资动力不足,又由于金融方面的约束得不到外界的有力支持,发展处于瓶颈状态。如果把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相当于国家向国有企业注资的行为称为纵向融资方式,那么民营企业在民间的借贷方式即通过金融中介融资可以称为横向融资方式。
首先,民营企业融入纵向融资方式的难度很大,同时将产生负面效应。以上所说的国有银行的角色设定以及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资金支持的刚性需要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国有银行体系里的弱势地位。上面同样提到国有银行应该逐步向商业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是可以逐步参与到商业化的国有银行的借贷体系中,并且民营企业的参与会促进国有银行的转型。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民营企业加入到纵向融资方式的行为可能会加重国有银行现有的坏账负担,并且对民营企业本身会造成产权的模糊化。经验证明,产权模糊了的民营企业盈利下降,发展潜力不大。民营企业的融资应该在向国有银行借款之外另辟蹊径。
其次,通过横向融资方式的渠道融资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因为改革初期,国有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70%~80%,发展国有经济关系到渐进改革的前途。当时国家通过严格限制内生性金融机构(既适合民营经济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来保证居民储蓄被更多用到国有经济的运营和发展中。但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迅速下降,关注点应该更多放在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上,放开内生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首先应该由内部融资满足,国家可以通过逐渐开放内生性金融机构市场来缓解民营企业筹资的压力。而按照企业融资的次序,让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筹资应该是在促进企业内部融资以及完善横向筹资市场之后要做的事情。
四、结论
在危机中,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环境使物价上涨压力较小以及中西部有很大消费潜力等条件,都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大有作为。中国也面临着实体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能过剩以及新增贷款结构不合理的深刻经济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体制的本质引起。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黄金搭档在改革初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时过境迁,国有企业产出占总体的比例下降,同时国有银行承担大量不良资产,可以带来经济发展新亮点的民营经济由于在金融上的约束很难大施拳脚。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目标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通过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开放民间融资市场来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政府退出国有银行和开放民间融资都将面临很大的阻力。中国每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使我们相信这种符合市场化趋势的目标终将实现,也要保持谨慎务实的态度,历史要求我们有勇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夏斌.《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机遇》.新金融.2009(1)总239期
[2]蔡金荣.《经济复苏处于关键时期,宏观调控更应着眼长远》.新金融.2009(9)总247期
[3]张杰.《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经济研究.2003
[4]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持续》.经济研究.2000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机遇;挑战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一)国内外环境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连续几年来的粮食大丰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物价指数中33%的权重由食品粮食构成,粮食充足的供应可以使物价上涨收到一定抑制。目前中国政府如何尽量减少西南旱情给粮食总供应量带来的影响是今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多数发达国家在2009年为零增长或负增长,由此带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有助于缓解国内物价上涨趋势。
(二)保持增长的财政收入、充裕的金融流动性以及多年来积累的外汇储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2008年财政收入保证了20%左右的增速,并且现在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经过逐年递增已达到20%,证明了中国政府财力的雄厚以及在财政调控方面的日益成熟。中国历年没有赤字,今年年初中国政府也表态将通过适当的赤字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在资本方面的管制不仅使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货币市场的影响有限,并且引导中国银行系统保持了65%的存贷比。加之近年来积累的2万亿外汇储备,可以说中国经济具有有力的推动器。
(三)中西部市场广阔
中国广阔的中西部存在着一个约7亿人的巨大潜在消费市场,这是很多处于发展饱和状态的发达国家所羡慕。提高中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挖掘中西部市场的消费潜力,不仅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又能给经济带来新的亮丽的增长点。
二、迎接挑战,看清不足
(一)我国经济中突出的劣势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产能过剩
消费水平是一国经济水平的试金石,我国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高效发展。以钢铁行业为例,2008年全国生产能力为6.6亿吨,2009年对钢铁的需求大约为4.7吨,过剩已接近2亿吨,但一些地方仍然盲目生产钢铁,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体制缺陷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行业困境?
(二)新增贷款流向不尽合理也带来诸多问题
从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差额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20.6%来看,新增贷款流向了虚拟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原因在于新增贷款流向资金缺口不大甚至没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项目资源有限以及边际投资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它们将资金投向楼市和股市。另外,新增贷款分布在政府投资相关的项目,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造成了信贷长期化趋势,加之部分贷款流向楼市股市、产能过剩格局没有根本上改变,使资本的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大提升。
(三)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弱,生存堪忧
新增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偿债压力,也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民营企业的繁荣能提高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而竞争带来的商品、服务多样化能促进消费行为,作用不容小觑。目前民营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生存堪忧,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二次触底”。
三、综合分析,抓住重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重点是引导结构调整和促进消费。在结构调整中应发展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企业,抑制政府投资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对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财税方面的支持。促进消费可以从刺激中西部农村消费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两方面着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应该追求信贷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分配的合理性,同时,信贷政策可以与政府投资政策更好融合,起到间接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寻求如何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解决信贷均衡问题也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对本国有积极影响,而各个因素作用的过程就是不同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等)的博弈过程。可以说没有一个经济理论是完全正确不容质疑的,也没有一个经济政策是完全没有负面影响的。但现实要求我们全面分析,然后果断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时间管理理论中有一个20/80原则,阐述最重要的20%事务会产生总体80%的效益。同样,经济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促进、制约,也应该找到具有最大影响力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突破。接下来将探讨的是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而且必须在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银行何去何从
国有银行的诞生是源于我国政府低储蓄与高投资的不平衡状态。2000年政府储蓄加上可施加影响的企业部门储蓄占总体的比例仅在10%左右,居民部门则占了84%。与此不相称的是,1998年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了28%,居民部门只增长了4%。在改革初期的阶段,政府必须通过投资国有企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于是它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存款与贷款之间的正差异转化为“金融剩余”,又按照自己设定的规则将这种剩余分配到国有部门。这一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经济产出占比很大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角色设定就形成了国有银行在低资本金率情况下却能够吸引大量存款的特殊现状。国有企业的信贷通常期限长、盈利率有限,不可避免会使国有银行产生坏账。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特殊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1999年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掉14000亿不良资产,这一列动作都表明国有银行的角色设定所带来的问题,中小企业必然在取得贷款方面处于劣势。贷款资金从国有企业流向虚拟经济造成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居民储蓄被国有企业占用而民营企业难以融资等现象也都源于现有的国有银行体制,摆在议程表上的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问题。国家希望通过国有银行商业化遏制不良贷款以降低金融风险,国有银行本身也希望通过商业化取得贷款自主权。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有银行商业化真正完成以后信贷结构将更加平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度就是,国有银行运营所依赖的就是国有信誉,可以说国有银行的稳定与资本金多少无关,只需有国家信誉的担保。研究证明:国有银行的资本组合中国家声誉具有不可分性,也就是国有银行一旦与国家信誉分离,企业以及个人就不愿意将资金存在国有银行,这将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国有银行改革的推进取决于国家、国有银行、居民三方的博弈,但可以预见这一过程很容易陷入僵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不能从资本角度出发,应该从资产角度着手,这就意味着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及重建民营金融制度。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过程将是漫长和困难的,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了国有经济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同时,集体经济凭借“模糊产权”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迅速兴起,弥补了国有经济产出下降的份额。但自九十年代以来,集体经济又由于“模糊产权”的局限性和过渡性展现出了停滞趋势。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经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这也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民营企业要谋得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研究显示当前民营经济内部融资动力不足,又由于金融方面的约束得不到外界的有力支持,发展处于瓶颈状态。如果把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相当于国家向国有企业注资的行为称为纵向融资方式,那么民营企业在民间的借贷方式即通过金融中介融资可以称为横向融资方式。
首先,民营企业融入纵向融资方式的难度很大,同时将产生负面效应。以上所说的国有银行的角色设定以及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资金支持的刚性需要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国有银行体系里的弱势地位。上面同样提到国有银行应该逐步向商业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是可以逐步参与到商业化的国有银行的借贷体系中,并且民营企业的参与会促进国有银行的转型。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民营企业加入到纵向融资方式的行为可能会加重国有银行现有的坏账负担,并且对民营企业本身会造成产权的模糊化。经验证明,产权模糊了的民营企业盈利下降,发展潜力不大。民营企业的融资应该在向国有银行借款之外另辟蹊径。
其次,通过横向融资方式的渠道融资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因为改革初期,国有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70%~80%,发展国有经济关系到渐进改革的前途。当时国家通过严格限制内生性金融机构(既适合民营经济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来保证居民储蓄被更多用到国有经济的运营和发展中。但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迅速下降,关注点应该更多放在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上,放开内生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首先应该由内部融资满足,国家可以通过逐渐开放内生性金融机构市场来缓解民营企业筹资的压力。而按照企业融资的次序,让民营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筹资应该是在促进企业内部融资以及完善横向筹资市场之后要做的事情。
四、结论
在危机中,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环境使物价上涨压力较小以及中西部有很大消费潜力等条件,都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大有作为。中国也面临着实体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能过剩以及新增贷款结构不合理的深刻经济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体制的本质引起。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黄金搭档在改革初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时过境迁,国有企业产出占总体的比例下降,同时国有银行承担大量不良资产,可以带来经济发展新亮点的民营经济由于在金融上的约束很难大施拳脚。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目标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通过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开放民间融资市场来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政府退出国有银行和开放民间融资都将面临很大的阻力。中国每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使我们相信这种符合市场化趋势的目标终将实现,也要保持谨慎务实的态度,历史要求我们有勇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夏斌.《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机遇》.新金融.2009(1)总239期
[2]蔡金荣.《经济复苏处于关键时期,宏观调控更应着眼长远》.新金融.2009(9)总247期
[3]张杰.《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经济研究.2003
[4]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持续》.经济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