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理论,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一定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语言形式影响的。不同的语言形式会使人们对于事物、对于世界、对于整个宇宙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由于话语的不同,中英两国颜色词数量不一,表达也不同。本文运用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论述中西方关于颜色翻译的不同,使人们掌握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用法,促进高效沟通。
【关键词】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颜色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119-02
一、关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德华·萨皮尔( Edward Sapir)和本杰明·沃尔夫( Benjamin Whorf)提出,正是美洲印第安人所使用的语言让他们与那些使用欧洲语言的人看待世界的方法不同。
沃尔夫提出,生活在亚利桑那州(Arizona)的印第安霍皮人(Hopi)之所以与其他部落感知的世界不同,就是由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导致,按照沃尔夫的话来说“我们依据各自的语言剖析事物的本质”。(The Study of Language, George Yule, 200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沃尔夫对萨丕尔早期的设想进行完善和扩充,并进一步论证了萨丕尔的观点。在他们去世以后,后世人整理了他们资料得到了如今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演化成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为语言决定论(Language Determinism),即人们的语言支配了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第二种理解方式为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ty),即人们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因纽特人(Eskimo)关于“雪”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论证。爱斯基摩人大多生活在北极圈内,常年能见到雪,在他们的表达中有各种各样的“雪”,例如雪花(qanik),但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于雪的分类就不会区分的如此细致,可能只会用一个单词snow来表示。
英语中没有那么多用来表示不同种类“雪”的词汇。但是,讲英语的人完全能够利用他们的语言创造某些表达,如:powder snow, spring snow等等,但是,这些词语没有被创造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雪”没有做过多的区分有很大关系。
或许讲英语的人与因纽特人对“雪”的观点的确存在很大差异。这恰恰反映出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经历。他们语言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夏威夷传统语言中也有很多不同词汇用描述各种各样的“雨”。我们的语言能够反映我们周围的事物。
二、语言相对论与中西方颜色词的产生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是被用来区别自己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标志,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在习得过程中,必定要受到国家文化和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语言习得和文化熏陶几乎同时进行,两者之间也是有关系的。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构成文化,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语言。语言中反映历史与文化,同时,语言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中受文化影响较大的是词汇因素,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国由于文化不同,导致颜色词也不尽相同。
思维方式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言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国家,民族在语言上的差异。颜色词的差异隶属于语言差异。
中国与英国国家的思维方式不同,对中英两国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中英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而颜色词属于语言的一部分,因此,中英在颜色词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三、颜色词的翻译
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于颜色的划分是不同的。中英颜色词众多,且表达形式不相同。英语的基本颜色有11种,而中文的基本颜色只有9种。而中国人最常用的七种颜色是彩虹七色。虽然中英有的颜色相同,但是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颜色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颜色词的内涵。
(一)白色与“White”的互译
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是不吉利的色彩,是一种丧色。中国人经常说的“白事”就是指办理丧葬的一种统称。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是欧美,白色(White)是一种非常神圣的色彩,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总统居住办公的地方叫“White House”,善意的谎言是“white lie”。
在歌手Westlife的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是“You look so beautiful in white.”(穿上白色婚纱的你如此美丽动人。)在此处,“white”已经不是单纯的白色的意义,而是西方国家文化赋予白色这个单词的意义,因此,在做翻译时,不能单纯的将“in white”译为穿白色的衣服,而是要考虑白色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有什么内涵、白色代表着什么,而做出翻译。
同样,中国的“白事”翻译成英语,也不能简单地用“white”来翻譯,白色在西方人眼中很神圣,因此会弄巧成拙,“白事”翻译成英语时,需要考虑丧葬的内涵,所以要翻译成“Funeral Affairs”。
(二)红色与“Red”的互译
在中国的文化中,红色是非常喜庆的色彩,中国人结婚时,要穿大红色的喜服;过春节时,要在门上贴红色底的春联。只要是庆祝活动,就要有红色元素的存在。
而在西方国家中,红色是一种非常不吉利的颜色,因为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出现红色意味着流血与残暴。在牛津字典中,“red”这一单词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used to denote something forbidden, dangerous, or urgent”(被禁止的,危险的,紧急的),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人大多对于红色有恐惧心理。 在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搜索red出现的词条中,例句中“the red hands and sharp knives of the fisherman”(渔夫们沾着鲜血的双手和利刃),“red”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直译成“红色的手”,要结合西方国家对于红色的认知,即残暴、流血,而翻译成“沾着鲜血的双手”。西方中的红色除了与流血,暴力有关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意思,例如英语中“in the red”表示的是“负债,亏损,赤字”。
而中国的“红事”要翻译成英文时,也不能将“红”直接翻译成“red”,而是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翻译成各种各样的喜庆事儿,如果是婚礼就翻译成“wedding”,如果是其他的喜事也可以统称为“happy occasion”。
(三)蓝色与“blue”的互译
蓝色一词在中国人的心中,象征着蓝天和大海,代表着美好的色彩。在西方人眼中,由于他们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蓝色有时也代表着高贵优雅的色彩,但有时也被他们用来表达内的郁闷之情。
在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搜索“blue”得到的词条中,有一个解释为“melancholy, depressed, or sad”(人情绪悲伤的,沮丧的)。因此在中文“蓝色”与英文“blue”的互译中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例句“He is feeling blue.”(他郁郁不乐。)要翻译成中文时,不能直接翻译成“蓝色”,也要考虑到“blue”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
四、结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社会语言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言与思维方式和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和本族人的思维方式。颜色词是语言的一部分,与文化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即使不同国家间的颜色词大多相同,但是不同国家在颜色词的使用上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在使用和翻译颜色词时,要特别注意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词汇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差异,使翻译过后的颜色词能够被读者接受和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周斌.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谈中英颜色词的表达[J].英语广场,2017,(04).
[2]王静怡,佟玉平.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的分析[J].长江丛刊,2020,(11).
[3]石旺君.中英颜色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07).
[4]A.A.Hornby.牛津高階英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高雪,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李容纳,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与教学。
【关键词】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颜色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0-0119-02
一、关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德华·萨皮尔( Edward Sapir)和本杰明·沃尔夫( Benjamin Whorf)提出,正是美洲印第安人所使用的语言让他们与那些使用欧洲语言的人看待世界的方法不同。
沃尔夫提出,生活在亚利桑那州(Arizona)的印第安霍皮人(Hopi)之所以与其他部落感知的世界不同,就是由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导致,按照沃尔夫的话来说“我们依据各自的语言剖析事物的本质”。(The Study of Language, George Yule, 200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沃尔夫对萨丕尔早期的设想进行完善和扩充,并进一步论证了萨丕尔的观点。在他们去世以后,后世人整理了他们资料得到了如今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演化成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为语言决定论(Language Determinism),即人们的语言支配了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第二种理解方式为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ty),即人们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因纽特人(Eskimo)关于“雪”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论证。爱斯基摩人大多生活在北极圈内,常年能见到雪,在他们的表达中有各种各样的“雪”,例如雪花(qanik),但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于雪的分类就不会区分的如此细致,可能只会用一个单词snow来表示。
英语中没有那么多用来表示不同种类“雪”的词汇。但是,讲英语的人完全能够利用他们的语言创造某些表达,如:powder snow, spring snow等等,但是,这些词语没有被创造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雪”没有做过多的区分有很大关系。
或许讲英语的人与因纽特人对“雪”的观点的确存在很大差异。这恰恰反映出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经历。他们语言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夏威夷传统语言中也有很多不同词汇用描述各种各样的“雨”。我们的语言能够反映我们周围的事物。
二、语言相对论与中西方颜色词的产生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是被用来区别自己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标志,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在习得过程中,必定要受到国家文化和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语言习得和文化熏陶几乎同时进行,两者之间也是有关系的。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构成文化,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语言。语言中反映历史与文化,同时,语言也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中受文化影响较大的是词汇因素,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国由于文化不同,导致颜色词也不尽相同。
思维方式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言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国家,民族在语言上的差异。颜色词的差异隶属于语言差异。
中国与英国国家的思维方式不同,对中英两国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中英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而颜色词属于语言的一部分,因此,中英在颜色词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三、颜色词的翻译
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于颜色的划分是不同的。中英颜色词众多,且表达形式不相同。英语的基本颜色有11种,而中文的基本颜色只有9种。而中国人最常用的七种颜色是彩虹七色。虽然中英有的颜色相同,但是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颜色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颜色词的内涵。
(一)白色与“White”的互译
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是不吉利的色彩,是一种丧色。中国人经常说的“白事”就是指办理丧葬的一种统称。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是欧美,白色(White)是一种非常神圣的色彩,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总统居住办公的地方叫“White House”,善意的谎言是“white lie”。
在歌手Westlife的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是“You look so beautiful in white.”(穿上白色婚纱的你如此美丽动人。)在此处,“white”已经不是单纯的白色的意义,而是西方国家文化赋予白色这个单词的意义,因此,在做翻译时,不能单纯的将“in white”译为穿白色的衣服,而是要考虑白色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有什么内涵、白色代表着什么,而做出翻译。
同样,中国的“白事”翻译成英语,也不能简单地用“white”来翻譯,白色在西方人眼中很神圣,因此会弄巧成拙,“白事”翻译成英语时,需要考虑丧葬的内涵,所以要翻译成“Funeral Affairs”。
(二)红色与“Red”的互译
在中国的文化中,红色是非常喜庆的色彩,中国人结婚时,要穿大红色的喜服;过春节时,要在门上贴红色底的春联。只要是庆祝活动,就要有红色元素的存在。
而在西方国家中,红色是一种非常不吉利的颜色,因为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出现红色意味着流血与残暴。在牛津字典中,“red”这一单词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used to denote something forbidden, dangerous, or urgent”(被禁止的,危险的,紧急的),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人大多对于红色有恐惧心理。 在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搜索red出现的词条中,例句中“the red hands and sharp knives of the fisherman”(渔夫们沾着鲜血的双手和利刃),“red”在翻译的时候不能直译成“红色的手”,要结合西方国家对于红色的认知,即残暴、流血,而翻译成“沾着鲜血的双手”。西方中的红色除了与流血,暴力有关外,也有一些其他的意思,例如英语中“in the red”表示的是“负债,亏损,赤字”。
而中国的“红事”要翻译成英文时,也不能将“红”直接翻译成“red”,而是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翻译成各种各样的喜庆事儿,如果是婚礼就翻译成“wedding”,如果是其他的喜事也可以统称为“happy occasion”。
(三)蓝色与“blue”的互译
蓝色一词在中国人的心中,象征着蓝天和大海,代表着美好的色彩。在西方人眼中,由于他们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蓝色有时也代表着高贵优雅的色彩,但有时也被他们用来表达内的郁闷之情。
在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搜索“blue”得到的词条中,有一个解释为“melancholy, depressed, or sad”(人情绪悲伤的,沮丧的)。因此在中文“蓝色”与英文“blue”的互译中要根据语境来判断,例句“He is feeling blue.”(他郁郁不乐。)要翻译成中文时,不能直接翻译成“蓝色”,也要考虑到“blue”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
四、结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社会语言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言与思维方式和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和本族人的思维方式。颜色词是语言的一部分,与文化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即使不同国家间的颜色词大多相同,但是不同国家在颜色词的使用上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在使用和翻译颜色词时,要特别注意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词汇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差异,使翻译过后的颜色词能够被读者接受和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周斌.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谈中英颜色词的表达[J].英语广场,2017,(04).
[2]王静怡,佟玉平.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的分析[J].长江丛刊,2020,(11).
[3]石旺君.中英颜色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0,(07).
[4]A.A.Hornby.牛津高階英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高雪,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李容纳,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