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4-01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我们的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應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与模仿,缺乏的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又往往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绊脚石。面对知识经济和教育现实,许多有识之士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我认为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创造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在全国瞩目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二十一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知识经济就是学习经济,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它要求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其次,学校上下应着力创设一种民族的、和谐有序的、生动活泼的、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通过教学等活动去培养,使其创新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想方设法努力营造全校性的比、学、赶、帮、超的创优氛围,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勇于创新的正气压倒守旧懒散的陋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传授创新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正如固体物理学研究饮誉学界的闵胙本教授所言,要造就创新人才,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通过授课引导、讲座报告、身体诱引、典型开导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激励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基地。课堂上运用创造思维教学,将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融为一体,对准学生思维脉搏,注意各种反馈,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畅所欲言,谈尽观点,甚至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一颗随时支持学生创新行为的教育之心,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面对他们不合常规的尝试,有合理的成分,就给予必要的支持,不要轻易泯灭学生的创新之火。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其中,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和"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该受到赏识和鼓励。
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绩,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更有创新。第二,品格性原则。强烈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对问题的钻研意志力和敏锐洞察力、勤奋的努力、主动自觉、务实求真等优良的品格(人格特征)是创新的内在因素,是能否取得知识的关键。第三,示范与尝试原则。教师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更新方法,不断做出创新示范,来影响学生;同时不断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不断鼓励学生经常性的尝试和创新努力。第四,多层次原则。发挥各学科的作用,挖掘其内在美,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家庭、社会生活的教育力量,"齐抓共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它不能替代其他形式的教育,必须包括其他教育形式的配合和补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各种思想、道德、规则、习惯的集中地,人们在这里受到其最初的影响、教育,并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在人的一生中,家庭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长期存在,并且是其他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力量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的社会大环境极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与社会合作,学生的很多需要不能满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工厂、机关、部队、科技场馆、农村等广阔天地,都是特殊的课堂,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而且有学不完、用不尽的大量信息,是浩瀚的知识海洋,是人类的知识宝库。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我们的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應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与模仿,缺乏的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又往往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绊脚石。面对知识经济和教育现实,许多有识之士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我认为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创造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在全国瞩目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二十一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知识经济就是学习经济,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它要求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其次,学校上下应着力创设一种民族的、和谐有序的、生动活泼的、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通过教学等活动去培养,使其创新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想方设法努力营造全校性的比、学、赶、帮、超的创优氛围,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勇于创新的正气压倒守旧懒散的陋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传授创新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正如固体物理学研究饮誉学界的闵胙本教授所言,要造就创新人才,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通过授课引导、讲座报告、身体诱引、典型开导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激励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基地。课堂上运用创造思维教学,将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融为一体,对准学生思维脉搏,注意各种反馈,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畅所欲言,谈尽观点,甚至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一颗随时支持学生创新行为的教育之心,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面对他们不合常规的尝试,有合理的成分,就给予必要的支持,不要轻易泯灭学生的创新之火。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其中,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和"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该受到赏识和鼓励。
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绩,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更有创新。第二,品格性原则。强烈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对问题的钻研意志力和敏锐洞察力、勤奋的努力、主动自觉、务实求真等优良的品格(人格特征)是创新的内在因素,是能否取得知识的关键。第三,示范与尝试原则。教师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更新方法,不断做出创新示范,来影响学生;同时不断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不断鼓励学生经常性的尝试和创新努力。第四,多层次原则。发挥各学科的作用,挖掘其内在美,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家庭、社会生活的教育力量,"齐抓共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它不能替代其他形式的教育,必须包括其他教育形式的配合和补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各种思想、道德、规则、习惯的集中地,人们在这里受到其最初的影响、教育,并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在人的一生中,家庭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长期存在,并且是其他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力量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的社会大环境极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与社会合作,学生的很多需要不能满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工厂、机关、部队、科技场馆、农村等广阔天地,都是特殊的课堂,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而且有学不完、用不尽的大量信息,是浩瀚的知识海洋,是人类的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