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生活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理念。教育规律揭示,道德教育只有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价值标准,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论语·宪问篇》中指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有善德,才有善言;有善言,却未必有善德。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与古代社会的伦理教育、德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知名教育家朱小蔓认为,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
一、准确定位,构建校本德育文化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首先要进行准确定位。我校在校本德育文化构建过程中,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如开展《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诗文的诵读;二是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理想情操和韵律乐感,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品读经典名著,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使人在吟诵中得到感悟,受到文化的熏陶。选择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本德育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身心受到熏陶和感染,学会“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并将这些道理逐步内化为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校在通过经典诵读推进校园阅读的同时,还确立了校本德育目标:“让经典浸润心灵,用文化凝聚生命”,让先贤的智慧、受用一生的知识以及脍炙人口的诗文涵养学生的气质,丰富学生的人生。
二、品味经典,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还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
1.在吟诵中感悟。经典文化意韵深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慢慢地领悟当中的含义,读的次数越多,理解感悟会更深刻。经典诵读贵在坚持,对此,学校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在时间上,保证学生在每日早读课前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在内容上,追求经典性、趣味性和序列化。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在课内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互动学习、消化和运用;通过经典诗会、名剧演播厅、每天一句经典、经典名著读后感征文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漫步校园,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飘溢着国学的墨香;孩子们的诵读之声似跳跃的音符从每一间教室传出,古韵缭绕,令人沉醉在浓浓的经典文化氛围中。
2.在课堂教学中深化。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把经典诵读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结合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经典渗透教育。教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地引用经典名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文化。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精髓、最智慧、最有价值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大家一同赏析和品味,这样学生不再是不求甚解,而是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建议教师在不同科目的課堂中采用与该科目相对应的诵读形式指导学生展开经典诵读,如在音乐课中可以“吟唱”为主,在美术课中可以“诗配画”的方式进行,在书法课上则以“诗文书写”的形式开展,如此,经典诵读必能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回归生活,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
前苏联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认为,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就是回归生活,即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德育活动,并通过活动体验来指正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各种经典教育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1.学会感恩。学校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构建“感恩文化”,开展了“感亲恩”教育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开展:(1)说孝。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孝”的内容,寻找孝的故事,开展讲感恩故事活动,做到“人人会诵读,人人有故事”。为了让学生对“孝”拥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感恩影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并布置学生写观后感。此外,学校还组织中年级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开展了制作爱心卡、唱感恩歌曲等活动,让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感人的故事、优美的歌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激荡,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2)报孝。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和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如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洗一次碗、做一顿饭,为父母制作一件节日礼物,与父母谈一次心;举行“我有一双巧手”劳动竞赛,布置学生认真填写一个月来在家参与家务劳动的记录表,让他们将“学经典、做孝子”的劳动实践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3)颂孝。组织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序地开展,使得学生在学习经典过程中与长辈有了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交流,不断增进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学生也从生活中的一个个道德行为慢慢地感悟亲情,不断激发内在的道德情感,心灵获得了体验,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指导极为重要。将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优秀经典文化的滋养;开展优雅的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
《论语·宪问篇》中指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有善德,才有善言;有善言,却未必有善德。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与古代社会的伦理教育、德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知名教育家朱小蔓认为,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
一、准确定位,构建校本德育文化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首先要进行准确定位。我校在校本德育文化构建过程中,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如开展《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诗文的诵读;二是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理想情操和韵律乐感,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品读经典名著,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使人在吟诵中得到感悟,受到文化的熏陶。选择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本德育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身心受到熏陶和感染,学会“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并将这些道理逐步内化为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校在通过经典诵读推进校园阅读的同时,还确立了校本德育目标:“让经典浸润心灵,用文化凝聚生命”,让先贤的智慧、受用一生的知识以及脍炙人口的诗文涵养学生的气质,丰富学生的人生。
二、品味经典,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还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
1.在吟诵中感悟。经典文化意韵深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慢慢地领悟当中的含义,读的次数越多,理解感悟会更深刻。经典诵读贵在坚持,对此,学校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在时间上,保证学生在每日早读课前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在内容上,追求经典性、趣味性和序列化。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在课内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互动学习、消化和运用;通过经典诗会、名剧演播厅、每天一句经典、经典名著读后感征文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漫步校园,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飘溢着国学的墨香;孩子们的诵读之声似跳跃的音符从每一间教室传出,古韵缭绕,令人沉醉在浓浓的经典文化氛围中。
2.在课堂教学中深化。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把经典诵读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结合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经典渗透教育。教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地引用经典名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文化。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精髓、最智慧、最有价值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大家一同赏析和品味,这样学生不再是不求甚解,而是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建议教师在不同科目的課堂中采用与该科目相对应的诵读形式指导学生展开经典诵读,如在音乐课中可以“吟唱”为主,在美术课中可以“诗配画”的方式进行,在书法课上则以“诗文书写”的形式开展,如此,经典诵读必能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回归生活,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
前苏联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认为,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就是回归生活,即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德育活动,并通过活动体验来指正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各种经典教育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1.学会感恩。学校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构建“感恩文化”,开展了“感亲恩”教育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开展:(1)说孝。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孝”的内容,寻找孝的故事,开展讲感恩故事活动,做到“人人会诵读,人人有故事”。为了让学生对“孝”拥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感恩影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并布置学生写观后感。此外,学校还组织中年级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开展了制作爱心卡、唱感恩歌曲等活动,让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感人的故事、优美的歌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激荡,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2)报孝。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和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如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洗一次碗、做一顿饭,为父母制作一件节日礼物,与父母谈一次心;举行“我有一双巧手”劳动竞赛,布置学生认真填写一个月来在家参与家务劳动的记录表,让他们将“学经典、做孝子”的劳动实践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3)颂孝。组织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序地开展,使得学生在学习经典过程中与长辈有了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交流,不断增进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学生也从生活中的一个个道德行为慢慢地感悟亲情,不断激发内在的道德情感,心灵获得了体验,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指导极为重要。将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优秀经典文化的滋养;开展优雅的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