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春风在2007年吹到了我们农村,作为农村的教师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茫然,不知以后的教学道路应该怎样走。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后,我们发现在农村的新课改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更好的、更彻底的实施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改变旧观念、采用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给教师创造一个能顺利进行新课改的平台。现在笔者就农村新课改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和大家谈谈。望大家共同关注:
首先要改善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农村中小学的条件相对太差,没有完整的教学设施,没有配套体育器材,没有可向学生开放的图书馆。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人合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可农村学生除了几本课本外,没有太多的课外书阅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对新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做作业是最关键的。本人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县的一个镇上,是高中的二类学校,全校生源二千多,微机室只有一个、不到200台机器,只能应付信息技术课使用,图书馆藏书比较有限,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试想在其它一些经济条件较差地区,它们的硬件设施可想而知。没有配套体育器材,没有体、音、美活动室。新课改中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了一种形式。由于教学资源、硬件难以满足教师、学生要求,课前搜集材料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课标、教材中的某些建议和内容也就缺乏可行性,这不仅让学生感到困惑,也让教师感到为难。
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本人所带的历史课来说吧,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出:凡是对实施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但这些建议只能因地制宜,在大城市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有望能够实现,但对绝大部分农村中学来说,即使创造条件,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历史新课程的一些设想比较先进、超前,如岳麓版历史必修(Ⅰ)、(Ⅱ)、(Ⅲ)的“活动建议”,“探究学习”等环节多处用了“请参观本地博物馆……”、“上网搜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等用语,体现了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要求。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利用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如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4课“梨园春秋,国粹京剧”一课,讲到京剧脸谱时,单用语言是无法让学生领会京剧艺术的精深,如果借助课程资源,效果就会非常明显,如果只有教师空洞的语言叙述,教学效果很难想象。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让课程目标得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在我们历史课上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在中小学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农村课程资源却严重不足,这就给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再次,重视师资培训。以前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是培训的时间太短。例如对计算机培训来说,这样新奇、陌生、复杂而又充满诱惑的一门知识,靠短短的几天时间去完成,简直是杯水车薪,真正掌握也是天方夜谭,就算是基本的引领也很难。二是培训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理论讲的太多,实践指导太少。例如新课程培训,培训者和教师之间没有平等的交流,来自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三是培训学习不能和我们的实际相结合。我们地处农村学校,而往往学习的却是城市学校进行课改的方法。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开发课程资源比较方便。而农村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健全,课程资源很难挖掘,这样的学习会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可想而知。比如,在新课程的推进学习中,就有生搬他校模式的现象,像高效课堂啊、271教学法、班级文化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应接不暇,让老师无所适从。只有因地施教,新课改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只有社会满足了新课改理念的种种要求,新课改才会在全国范围里彻底的进行下去。
以上是我个人在这几年的新课改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和遇到的一些困惑。但我也深知新课改刚刚起步,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师只有适应新课改,不能埋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实践,边破边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施展才能,才能创造出新的业绩。
首先要改善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农村中小学的条件相对太差,没有完整的教学设施,没有配套体育器材,没有可向学生开放的图书馆。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人合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可农村学生除了几本课本外,没有太多的课外书阅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对新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做作业是最关键的。本人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县的一个镇上,是高中的二类学校,全校生源二千多,微机室只有一个、不到200台机器,只能应付信息技术课使用,图书馆藏书比较有限,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试想在其它一些经济条件较差地区,它们的硬件设施可想而知。没有配套体育器材,没有体、音、美活动室。新课改中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了一种形式。由于教学资源、硬件难以满足教师、学生要求,课前搜集材料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课标、教材中的某些建议和内容也就缺乏可行性,这不仅让学生感到困惑,也让教师感到为难。
其次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本人所带的历史课来说吧,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出:凡是对实施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但这些建议只能因地制宜,在大城市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有望能够实现,但对绝大部分农村中学来说,即使创造条件,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历史新课程的一些设想比较先进、超前,如岳麓版历史必修(Ⅰ)、(Ⅱ)、(Ⅲ)的“活动建议”,“探究学习”等环节多处用了“请参观本地博物馆……”、“上网搜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等用语,体现了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要求。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利用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如历史必修(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4课“梨园春秋,国粹京剧”一课,讲到京剧脸谱时,单用语言是无法让学生领会京剧艺术的精深,如果借助课程资源,效果就会非常明显,如果只有教师空洞的语言叙述,教学效果很难想象。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让课程目标得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在我们历史课上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在中小学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农村课程资源却严重不足,这就给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再次,重视师资培训。以前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是培训的时间太短。例如对计算机培训来说,这样新奇、陌生、复杂而又充满诱惑的一门知识,靠短短的几天时间去完成,简直是杯水车薪,真正掌握也是天方夜谭,就算是基本的引领也很难。二是培训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理论讲的太多,实践指导太少。例如新课程培训,培训者和教师之间没有平等的交流,来自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三是培训学习不能和我们的实际相结合。我们地处农村学校,而往往学习的却是城市学校进行课改的方法。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开发课程资源比较方便。而农村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健全,课程资源很难挖掘,这样的学习会出现什么问题大家可想而知。比如,在新课程的推进学习中,就有生搬他校模式的现象,像高效课堂啊、271教学法、班级文化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应接不暇,让老师无所适从。只有因地施教,新课改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只有社会满足了新课改理念的种种要求,新课改才会在全国范围里彻底的进行下去。
以上是我个人在这几年的新课改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和遇到的一些困惑。但我也深知新课改刚刚起步,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师只有适应新课改,不能埋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实践,边破边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施展才能,才能创造出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