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理论基础。文章试图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出发,利用学困生的强势智能,提高他们的弱势数学逻辑智能,探索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多元智能;转化途径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真正能应用到实践中的却很少。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表现不同,每位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都是独特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智能类型、学习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强势智能来学习,并促进各项智能的发展。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具体个案,找到一条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目前研究出来的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幾个特征。
1. 智能具有普遍性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情况不同而已,并且不同的智能通过组合可以在某些方面表现很突出。
2. 智能具有发展性
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加强。
3. 智能具有差异性
既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
4. 智能具有组合性
智能之间并非绝对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途径
1. 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智能观
智能的强弱是变化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进行培养和发展。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有其优势智能,也有其弱势智能。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有利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其强势智能,扬长补短,培养多元的智能观,树立自信心,提高数学逻辑智能。
2. 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发展
(1)对于语言智能强的数学学困生,可以让学生读定理、读例题,这样不仅发挥、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智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另外,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数学刊物、写数学小论文,以语言智能带动数学学习。
(2)对于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他们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有较强的感悟和直觉能力,能够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在数学教学中,营造音乐环境,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和情感水平。例如,课前、课后在教室里播放一些平静、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学困生集中注意力、放松心情。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一些教学内容编成歌谣、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从而将音乐智能转化为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强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情感和思维的能力较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模型、挂图、电影等形象化手段来辅助教学,有助于利用学生的空间智能,调动学困生的情感因素,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外,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对颜色比较敏感,可以为学生创立一个视觉化的环境,学习材料也选用彩色化,还可以要求此类学生睡前尝试闭上眼睛,在大脑里创造自己的“心灵黑板”,将白天所学的知识投射到黑板上。
(4)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学生,他们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他们更喜欢以亲身体验的形式去学习、理解知识。我们知道,黄金分割数是0.618,科学家把它称作“黄金分割比”,凡是用这个比例构筑的几何图形都是最美的。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测量自己的脸型,看看是否符合黄金比例。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强化数学逻辑智能,转化数学学困生。
(5)内省智能较强的学生,有较强的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他们能够较好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例如,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每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和单元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省智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进行自检或自我提问,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控;引导学困生独立做练习,然后对照答案自行批改,对错误的题目及时订正。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6)人际智能较强的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反应的能力较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此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和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数学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通过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转化数学学困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立足于学生的优势智能,将优势智能转化成数学逻辑智能,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新视野[M]. 沈致隆,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多元智能;转化途径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真正能应用到实践中的却很少。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每个人的智能表现不同,每位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都是独特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智能类型、学习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强势智能来学习,并促进各项智能的发展。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具体个案,找到一条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是当务之急。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目前研究出来的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幾个特征。
1. 智能具有普遍性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情况不同而已,并且不同的智能通过组合可以在某些方面表现很突出。
2. 智能具有发展性
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加强。
3. 智能具有差异性
既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
4. 智能具有组合性
智能之间并非绝对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途径
1. 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智能观
智能的强弱是变化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进行培养和发展。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有其优势智能,也有其弱势智能。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有利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其强势智能,扬长补短,培养多元的智能观,树立自信心,提高数学逻辑智能。
2. 智能强项带动智能弱项发展
(1)对于语言智能强的数学学困生,可以让学生读定理、读例题,这样不仅发挥、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智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另外,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数学刊物、写数学小论文,以语言智能带动数学学习。
(2)对于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他们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有较强的感悟和直觉能力,能够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在数学教学中,营造音乐环境,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和情感水平。例如,课前、课后在教室里播放一些平静、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学困生集中注意力、放松心情。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一些教学内容编成歌谣、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从而将音乐智能转化为数学智能。
(3)空间智能强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包括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情感和思维的能力较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模型、挂图、电影等形象化手段来辅助教学,有助于利用学生的空间智能,调动学困生的情感因素,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外,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对颜色比较敏感,可以为学生创立一个视觉化的环境,学习材料也选用彩色化,还可以要求此类学生睡前尝试闭上眼睛,在大脑里创造自己的“心灵黑板”,将白天所学的知识投射到黑板上。
(4)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学生,他们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他们更喜欢以亲身体验的形式去学习、理解知识。我们知道,黄金分割数是0.618,科学家把它称作“黄金分割比”,凡是用这个比例构筑的几何图形都是最美的。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测量自己的脸型,看看是否符合黄金比例。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强化数学逻辑智能,转化数学学困生。
(5)内省智能较强的学生,有较强的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他们能够较好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例如,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每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和单元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省智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进行自检或自我提问,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控;引导学困生独立做练习,然后对照答案自行批改,对错误的题目及时订正。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6)人际智能较强的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反应的能力较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此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和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数学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通过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转化数学学困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立足于学生的优势智能,将优势智能转化成数学逻辑智能,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新视野[M]. 沈致隆,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