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祖先传承下来的极具价值的精神遗产。青铜鼎上的铭文,龟壳上的甲骨文,凝聚着几千年前祖先的智慧,散发着远古原野间的迷人的气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更是中华文明之轴心时代;《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领着后世人风雅之传统;及至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离骚,更是穿越古今,为后世人所想见。而后,文明的长河一路蜿蜒向前,有汉赋的厚重典雅,奇文丽采,有曹操的古直苍劲,沧海横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有将进酒,杯莫停的李太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工部。有宋一代,苏辛豪雄,秦观婉约。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众所周知,小学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重大。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首先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小雅》里就有描述父母生育和抚养孩子艰苦辛劳情景的动人诗句,认为这种恩情,是像高远深邃的苍天那样无穷无尽的。
关于孝敬父母,《论语》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孔子学生宰予曾经抱怨说:“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宰予退出后,孔子叹息说:“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予对于他的父母,难道连三年的爱心也没有吗?”这个反问,其实也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告诫。儒家就是这样通过自然性血缘关系原初情感,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并没有想着孩子如何去报答他们,这是人类最朴素、最无私、最自然的感情。孝敬的根源是爱,是子女回报于父母的爱,同样也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我们必须感恩父母,铭记父母的养育、支持、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爱他人,才会去爱自己的祖国。
其次要感恩师长。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这里饱含着深忱无私的爱。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古代,老师是“天地君亲师”五伦中的重要一伦。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这种感恩师长的情感,根源仍然是爱。
还要感恩社会。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故事不胜枚举。社会和祖国给予了我们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小处着眼。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应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比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关心国家时事,争当“环保小卫士”。关爱同伴,牵手同学,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向灾区捐款献爱心,清除公路边的垃圾,清扫街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事、物,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参加郊游的时候,竞赛背诵有关祖国河山的诗歌。在学校的时候,每天背诵一句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温故而知新。要求他们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要在比赛中渗透记诵古诗文,这样才能让他们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同时,要指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智慧永远是没有时代性的,这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明确的观念。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而具基础性根源性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传统文化就像我们的朋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我们陶冶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样爱国教育才有落脚点;我们对其树立仁者之心,方有人生旅途中的航标。我们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才会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祖先传承下来的极具价值的精神遗产。青铜鼎上的铭文,龟壳上的甲骨文,凝聚着几千年前祖先的智慧,散发着远古原野间的迷人的气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更是中华文明之轴心时代;《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领着后世人风雅之传统;及至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离骚,更是穿越古今,为后世人所想见。而后,文明的长河一路蜿蜒向前,有汉赋的厚重典雅,奇文丽采,有曹操的古直苍劲,沧海横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有将进酒,杯莫停的李太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工部。有宋一代,苏辛豪雄,秦观婉约。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众所周知,小学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重大。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首先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小雅》里就有描述父母生育和抚养孩子艰苦辛劳情景的动人诗句,认为这种恩情,是像高远深邃的苍天那样无穷无尽的。
关于孝敬父母,《论语》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孔子学生宰予曾经抱怨说:“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宰予退出后,孔子叹息说:“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予对于他的父母,难道连三年的爱心也没有吗?”这个反问,其实也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告诫。儒家就是这样通过自然性血缘关系原初情感,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并没有想着孩子如何去报答他们,这是人类最朴素、最无私、最自然的感情。孝敬的根源是爱,是子女回报于父母的爱,同样也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我们必须感恩父母,铭记父母的养育、支持、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爱他人,才会去爱自己的祖国。
其次要感恩师长。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这里饱含着深忱无私的爱。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古代,老师是“天地君亲师”五伦中的重要一伦。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这种感恩师长的情感,根源仍然是爱。
还要感恩社会。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故事不胜枚举。社会和祖国给予了我们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小处着眼。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应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比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关心国家时事,争当“环保小卫士”。关爱同伴,牵手同学,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向灾区捐款献爱心,清除公路边的垃圾,清扫街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事、物,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参加郊游的时候,竞赛背诵有关祖国河山的诗歌。在学校的时候,每天背诵一句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温故而知新。要求他们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要在比赛中渗透记诵古诗文,这样才能让他们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同时,要指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智慧永远是没有时代性的,这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明确的观念。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而具基础性根源性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传统文化就像我们的朋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我们陶冶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样爱国教育才有落脚点;我们对其树立仁者之心,方有人生旅途中的航标。我们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家庭才会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