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台商是浙江省台州市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一代商人,是台州人民群众中的优秀群体,是具有新台州时代特征的工商业主以及职业经理人等管理者群体。建国以来,台州五十年代是国家海防前线、六十年代是文革火线、七十年代是投资短线,名不见经传。改革开放以后,台州人民穷则思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艰苦创业,从“两水一加”、“两建一出”和股份合作起步,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了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以“民营经济+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台州商人名声渐起,台州逐步扬名海内外。
一、古有晋商徽商,今看浙商风云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山西、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福建、广东、江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等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最为出名。晋商,是十大商帮中崛起最早、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到清朝中叶,晋商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在咸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徽商,与晋商齐名,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300年。解放以后,国家禁止民营金融,晋商灰飞烟灭;商业供销系统垄断城乡产品流通,徽商自然衰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并称为中国新五大商帮,受到世人关注。北边,在威海、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诞生了赫赫有名的山东商帮。往南,在江苏南部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基地的苏南商帮。再往南,东海边是宁波、台州、温州、杭州组成的浙江商帮。继续往南,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泉州、漳州、厦门的闽南商帮。最后一处,是毗邻港澳的广州、惠州、东莞、顺德、深圳等地的珠三角商帮。其中,关于粤商与浙商的比较,已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是,继徽商、晋商之后,浙商已成为2l世纪中国第一商人群体。浙商的特点非常鲜明,近二十几年来,从擦皮鞋、修电器等“草根经济”做起,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其创业精神被人形象总结为“四千精神”。浙商一直有“四最”之称,就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按照知名策划人王志纲的分类,“二级浙商”可以归纳为“温台帮、浙中帮、宁绍帮”三个板块,这三大支派有各自的历史传承和风格气
质。
二、温台分道前进,地瓜青藤并茂
尽管温台模式的核心都是民营经济,但两地在民营经济的发轫期,温州的组织形式是以个体私营为主,而台州则是以股份合作为主,温商靠贸易起家,而台商是靠工业起家。这些是由于两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地域特点所决定的。温州平原是由瓯江冲击所形成,人口大多由外地迁徙而来,应该说温州是一个移民城市,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无论在中国任何一个边远省份,还是在世界上某个你前所未闻的角落,都有可能看到温州人的身影。流动性强,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不够稳定,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温州人更热衷于冒险,热衷于从事贸易活动,对做实业的兴趣相对较小。
台州则不然,黄岩、临海、天台都是千年古城,当地居民多是“土著”,它的社会特征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台州人喜欢办厂做实业的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因素。起初从事贸易的一个前提,是需要城市人口有一定规模。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中心城区已经有近30万的人口,台州所辖8个县市的县城人口多的也只有五六万,依靠第三产业,没有发展的出路。当温州人依靠极具风险的贸易方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有能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时候,从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起步的台州人,也开始进入投资办厂的阶段。早期小打小闹经营方式,使台州的个体经营者积累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依靠单个的力量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聚集各方的资金,走合作之路,成为当时台州人唯一的选择。早在70年代,台州农村就曾出现“打硬股”合伙办厂的现象。1971年的夏天,黄岩卷桥公社的张小赧等20多位农民每人出资150元,合伙创办起了卷桥综合厂。1976年,温岭县山前乡渔民合股买了22条小船搞海边捕捞。1982年,温岭县工商局悄悄地给牧南工艺厂核发了联户企业营业执照,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正式诞生。
温州人经济自称是地瓜经济,与我们台州人青滕经济不一样。青藤的根虽然在台州,但枝叶蔓延到全国甚至全球,长得枝繁叶茂。而且,青藤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它都能生存,这正是台州商人顽强生命力的绝妙体现。地瓜相对于青藤,地瓜只是解决温饱,属温饱型,而青藤是美化生活的,属品质型,体现全面小康。
三、台商创业创新,创造内外台州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新台商秉承“敢闯敢冒、创业创新、开放开明、守法守信”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和巨大的财富。
在市内:新台商不仅涉足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还向文化、卫生、教育、城建、金融、交通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营经济创造了90%国内生产总值(GDP)、80%就业岗位、70%财政收入。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缝制设备、阀门泵类等十大支柱行业,涌现了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东港、伟星等一批骨干企业;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近30家,超亿元的企业有522家;上市企业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中国科技名牌500强7家;中国名牌19个,中国驰名商标49个;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创造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第一条股份制高速公路,等等。形成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等国家级生产(出口)基地27个。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722.89亿元,是1978年的170倍,年均增长14.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18.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08.86亿元),是1978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9.0%,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
在市外:据统计,2007年有150多万台州商人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大型专业市场建立市县两级商会60多个,他们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25万多户,年销售收入超35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台州。这150多万生活、创业、成就在外的台州人为台州扩大了影响、争得了荣誉。
新台商是台州经济发展的脊梁。
四、开发市外台州,青藤大有可为
中共台州市委三届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三个台州”战略,要推进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内生一个台州;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沿海产业带,建设海上台州;发展青滕经济,打造台州人经济,开发市外台州。
新台商走出台州、放大台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一大批新台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在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上,抱着不断发展壮大的渴求,带着资本、品牌、理念,大规模外出投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新台商所到之处,不仅带去了新台商市场化的理念和经验,也带去了新台商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激活了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台州已成为全国外出投资最多的地级市之一,也成为招商引资的热门地区。
新台商走回台州、壮大台州。2001年以来,中共台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加强新台商联谊,搭建发展平台,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优化政府服务,鼓励新台商回乡投资创业。新台商积极响应家乡召唤,抱着报效桑梓、回馈故里的朴素乡情,踊跃回乡投资创业,共建美好家园,为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新台商回乡投资项目已有200多个,投资总额近350亿元,涉及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吉奥汽车、巨科材料、鑫磊机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台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青滕经济,壮大台州,美化全球。
当前,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创业创新。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台商在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力求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技术、品牌、上市“四位一体”发展;致力资本运作,主动并购重组,拓展投资领域,实现财富创造最大化等方面大有作为。
新台商,是台州走向世界的亮丽形象大使!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发改委主任)
一、古有晋商徽商,今看浙商风云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山西、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福建、广东、江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等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最为出名。晋商,是十大商帮中崛起最早、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到清朝中叶,晋商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在咸同(1851-1874)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并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徽商,与晋商齐名,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300年。解放以后,国家禁止民营金融,晋商灰飞烟灭;商业供销系统垄断城乡产品流通,徽商自然衰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并称为中国新五大商帮,受到世人关注。北边,在威海、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诞生了赫赫有名的山东商帮。往南,在江苏南部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基地的苏南商帮。再往南,东海边是宁波、台州、温州、杭州组成的浙江商帮。继续往南,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泉州、漳州、厦门的闽南商帮。最后一处,是毗邻港澳的广州、惠州、东莞、顺德、深圳等地的珠三角商帮。其中,关于粤商与浙商的比较,已经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是,继徽商、晋商之后,浙商已成为2l世纪中国第一商人群体。浙商的特点非常鲜明,近二十几年来,从擦皮鞋、修电器等“草根经济”做起,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其创业精神被人形象总结为“四千精神”。浙商一直有“四最”之称,就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影响最大。按照知名策划人王志纲的分类,“二级浙商”可以归纳为“温台帮、浙中帮、宁绍帮”三个板块,这三大支派有各自的历史传承和风格气
质。
二、温台分道前进,地瓜青藤并茂
尽管温台模式的核心都是民营经济,但两地在民营经济的发轫期,温州的组织形式是以个体私营为主,而台州则是以股份合作为主,温商靠贸易起家,而台商是靠工业起家。这些是由于两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地域特点所决定的。温州平原是由瓯江冲击所形成,人口大多由外地迁徙而来,应该说温州是一个移民城市,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无论在中国任何一个边远省份,还是在世界上某个你前所未闻的角落,都有可能看到温州人的身影。流动性强,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不够稳定,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温州人更热衷于冒险,热衷于从事贸易活动,对做实业的兴趣相对较小。
台州则不然,黄岩、临海、天台都是千年古城,当地居民多是“土著”,它的社会特征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台州人喜欢办厂做实业的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因素。起初从事贸易的一个前提,是需要城市人口有一定规模。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中心城区已经有近30万的人口,台州所辖8个县市的县城人口多的也只有五六万,依靠第三产业,没有发展的出路。当温州人依靠极具风险的贸易方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有能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时候,从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起步的台州人,也开始进入投资办厂的阶段。早期小打小闹经营方式,使台州的个体经营者积累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依靠单个的力量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聚集各方的资金,走合作之路,成为当时台州人唯一的选择。早在70年代,台州农村就曾出现“打硬股”合伙办厂的现象。1971年的夏天,黄岩卷桥公社的张小赧等20多位农民每人出资150元,合伙创办起了卷桥综合厂。1976年,温岭县山前乡渔民合股买了22条小船搞海边捕捞。1982年,温岭县工商局悄悄地给牧南工艺厂核发了联户企业营业执照,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正式诞生。
温州人经济自称是地瓜经济,与我们台州人青滕经济不一样。青藤的根虽然在台州,但枝叶蔓延到全国甚至全球,长得枝繁叶茂。而且,青藤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它都能生存,这正是台州商人顽强生命力的绝妙体现。地瓜相对于青藤,地瓜只是解决温饱,属温饱型,而青藤是美化生活的,属品质型,体现全面小康。
三、台商创业创新,创造内外台州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新台商秉承“敢闯敢冒、创业创新、开放开明、守法守信”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和巨大的财富。
在市内:新台商不仅涉足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还向文化、卫生、教育、城建、金融、交通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民营经济创造了90%国内生产总值(GDP)、80%就业岗位、70%财政收入。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缝制设备、阀门泵类等十大支柱行业,涌现了钱江、吉利、飞跃、星星、海正、苏泊尔、东港、伟星等一批骨干企业;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近30家,超亿元的企业有522家;上市企业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中国科技名牌500强7家;中国名牌19个,中国驰名商标49个;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创造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第一条股份制高速公路,等等。形成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等国家级生产(出口)基地27个。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722.89亿元,是1978年的170倍,年均增长14.5%,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18.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108.86亿元),是1978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9.0%,分别高于全省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
在市外:据统计,2007年有150多万台州商人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大型专业市场建立市县两级商会60多个,他们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25万多户,年销售收入超35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台州。这150多万生活、创业、成就在外的台州人为台州扩大了影响、争得了荣誉。
新台商是台州经济发展的脊梁。
四、开发市外台州,青藤大有可为
中共台州市委三届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三个台州”战略,要推进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内生一个台州;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沿海产业带,建设海上台州;发展青滕经济,打造台州人经济,开发市外台州。
新台商走出台州、放大台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一大批新台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在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上,抱着不断发展壮大的渴求,带着资本、品牌、理念,大规模外出投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新台商所到之处,不仅带去了新台商市场化的理念和经验,也带去了新台商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激活了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台州已成为全国外出投资最多的地级市之一,也成为招商引资的热门地区。
新台商走回台州、壮大台州。2001年以来,中共台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加强新台商联谊,搭建发展平台,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优化政府服务,鼓励新台商回乡投资创业。新台商积极响应家乡召唤,抱着报效桑梓、回馈故里的朴素乡情,踊跃回乡投资创业,共建美好家园,为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新台商回乡投资项目已有200多个,投资总额近350亿元,涉及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出现了吉奥汽车、巨科材料、鑫磊机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台州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青滕经济,壮大台州,美化全球。
当前,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创业创新。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台商在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发展;全面转型升级,力求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技术、品牌、上市“四位一体”发展;致力资本运作,主动并购重组,拓展投资领域,实现财富创造最大化等方面大有作为。
新台商,是台州走向世界的亮丽形象大使!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发改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