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政治作为教育主流科目,对思维的锻炼和培养更胜一筹。教师要把握改革时机,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理性思考与发散想象中取得合理平衡,为学生角色转变过程提供更加科学而稳定的推动力,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目标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政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有效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一、更新观念
新课程中,一线政治教师已经认同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改变,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考试成绩仍然对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社会“用成绩衡量学生”的观念仍然存在,导致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没有得到启迪,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的导入我都会精心设计,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电影剪辑的视频片段《核爆炸》,通过影片夸张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核武器的威力,增强反战的意识,这一手段的运用顺利自然的进入课题,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科才能。对于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但缺乏勤奋好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的中等生,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对于缺乏自信心,知识贫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后进生,要重点辅导,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在后进生都努力参与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有效提问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功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就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是否风趣机敏,富有感染性,是否科学规范,富有严密的逻辑性,是否刚柔抑扬、张弛适宜,富有情感性,直接决定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一些成语、典故、或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使讲授富有启发性。
六、创新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将探究式教学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否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导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學中心”和“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政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有效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一、更新观念
新课程中,一线政治教师已经认同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改变,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考试成绩仍然对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社会“用成绩衡量学生”的观念仍然存在,导致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没有得到启迪,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的导入我都会精心设计,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电影剪辑的视频片段《核爆炸》,通过影片夸张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核武器的威力,增强反战的意识,这一手段的运用顺利自然的进入课题,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科才能。对于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但缺乏勤奋好学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的中等生,指导他们积极参加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对于缺乏自信心,知识贫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后进生,要重点辅导,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而在后进生都努力参与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有效提问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功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就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是否风趣机敏,富有感染性,是否科学规范,富有严密的逻辑性,是否刚柔抑扬、张弛适宜,富有情感性,直接决定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一些成语、典故、或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使讲授富有启发性。
六、创新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将探究式教学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否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导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教學中心”和“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