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反通胀的“节骨眼”,决策层应当凌厉前行,不惜再牺牲GDP两个百分点以控制通胀
中国的货币政策的选择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关口。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一季度的CPI整体涨幅肯定在8%以上。面对通胀猛兽的压迫,即使在中央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之后,依然存在大量的争辩和曲意“涂抹”。
这些观点认为,目前的通胀成因异常复杂,不适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或者严厉的信贷控制。理由则可基本归纳如下:中国此轮通胀是输入型通胀,是外部问题,其维度超越中国货币当局的解决之道;加息等手段属于“一味紧缩”,会影响经济发展,会产生小企业破产引发大量失业,同时会吸引热钱来冲击国内的金融稳定;通胀不可能继续攀升,它很快会回落,因为通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拉升的,只要实施价格控制,就可以确保通胀下跌。
实际上,这些理由一个都不成立,相反这些话语如果真的能“挤入”政策层考量之中,恰是助推通胀预期的武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通胀和资产泡沫代表着资源的大规模错误配置,最终它需要一个“埋单者”,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妄图用宽松货币来维持局面的做法只是将过去严重的错误“藏”起来,并给予放大,累积成一个“无法收拾”的局面。
通胀的“奴役之路”
解释从“结构性通胀”变成“全面通胀”这一变化的最合适理论无疑是奥地利学派的“通胀理论”。
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认为,通胀是有路径的,不是同时涨价,所以从形态上看总是一部分东西先涨,即所谓“结构性通胀”。通胀的发生路径是一次不同部门涨价的先后序列路径,央行被“逼”出来的货币总是先被一些强势部门(具有更大权势的部委、国有企业)得到,这些首先得到货币的部门会将这笔钱花出去,或者用于投资或消费。这样就会抬高他们所投资或购买的商品、服务的价格(最先上涨的是钢铁,房地产)。于是,后一行业的企业的收入增加,他们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他们所需要的投资品或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于是,如果我们观察通胀过程中的不同产业的价格上涨幅度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接近政府的权势的企业,被政府认为应当优先发展的行业或者重化工业的基础性部门,会最早得到增发货币(房地产、钢铁)。这些行业和企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首先大量增加,然后它们的产品价格开始迅猛上涨,并将这种价格上涨效应开始向权力链下游传递下去,就像向水中扔进石头引发的涟漪扩散。
而确认通货膨胀大规模兴起的典型标志,是农产品部门的整体性价格上涨,因为它们距离通胀权力源最远。也就是说,农产品的价格高速上涨是确认高通胀成形的最成熟标志。
此轮中国股票市场的板块热点轮动也能为之佐证。最早的热点板块是矿产资源(例如驰宏锌锗),随后是钢铁、房地产(如万科),再后是农业和加工食品板块(新农开发)。这说明货币依据权势地位注入的序列正是通胀结构性演变的源动力。
实际上,奥地利学派的“通胀路径结构说”仅仅正确地勾勒了一种“涟漪扩散”形态,并没有细致解释下游和上游再通胀路径下的博弈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最近5年,大量小企业在上游的通胀传导中破产、城镇的自雇佣水平降低、原本可以产生大量就业机会的下游端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也就是说,通胀传导的过程其实比紧缩政策更能“消灭”就业岗位。
在经历上游对下游的“通胀传导剥削”之后,下游发生失业和资源“流散”(例如粮食种植面积萎缩得厉害),导致下游产品(比如粮食和猪肉)变得稀缺,于是下游也获得“提价”的能力予以“反抗”,就像奥地利学派说的那样“高通胀的完全成形”。CPI指标变得异常难看、货币当局如临大敌,社会居民的日常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更重要的是,通胀的全面成形(此时CPI一般高于5%)刺激民众持久记忆,以至于形成挥之不去的“通胀预期”,而这才是通胀猛兽的加速器。在高通胀预期下,大量货币更容易被“索取”:公务员要求加薪、民工要求最低工资跟CPI挂钩、退休者要求不降低生活水准、农业生产者要求各种类型的补贴。
最终的结局是,所有人都想逃脱通胀,但所有人都是通胀的忠实奴仆。就像伟大的前美联储主席保罗
中国的货币政策的选择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关口。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一季度的CPI整体涨幅肯定在8%以上。面对通胀猛兽的压迫,即使在中央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之后,依然存在大量的争辩和曲意“涂抹”。
这些观点认为,目前的通胀成因异常复杂,不适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或者严厉的信贷控制。理由则可基本归纳如下:中国此轮通胀是输入型通胀,是外部问题,其维度超越中国货币当局的解决之道;加息等手段属于“一味紧缩”,会影响经济发展,会产生小企业破产引发大量失业,同时会吸引热钱来冲击国内的金融稳定;通胀不可能继续攀升,它很快会回落,因为通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拉升的,只要实施价格控制,就可以确保通胀下跌。
实际上,这些理由一个都不成立,相反这些话语如果真的能“挤入”政策层考量之中,恰是助推通胀预期的武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通胀和资产泡沫代表着资源的大规模错误配置,最终它需要一个“埋单者”,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妄图用宽松货币来维持局面的做法只是将过去严重的错误“藏”起来,并给予放大,累积成一个“无法收拾”的局面。
通胀的“奴役之路”
解释从“结构性通胀”变成“全面通胀”这一变化的最合适理论无疑是奥地利学派的“通胀理论”。
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认为,通胀是有路径的,不是同时涨价,所以从形态上看总是一部分东西先涨,即所谓“结构性通胀”。通胀的发生路径是一次不同部门涨价的先后序列路径,央行被“逼”出来的货币总是先被一些强势部门(具有更大权势的部委、国有企业)得到,这些首先得到货币的部门会将这笔钱花出去,或者用于投资或消费。这样就会抬高他们所投资或购买的商品、服务的价格(最先上涨的是钢铁,房地产)。于是,后一行业的企业的收入增加,他们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他们所需要的投资品或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于是,如果我们观察通胀过程中的不同产业的价格上涨幅度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接近政府的权势的企业,被政府认为应当优先发展的行业或者重化工业的基础性部门,会最早得到增发货币(房地产、钢铁)。这些行业和企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首先大量增加,然后它们的产品价格开始迅猛上涨,并将这种价格上涨效应开始向权力链下游传递下去,就像向水中扔进石头引发的涟漪扩散。
而确认通货膨胀大规模兴起的典型标志,是农产品部门的整体性价格上涨,因为它们距离通胀权力源最远。也就是说,农产品的价格高速上涨是确认高通胀成形的最成熟标志。
此轮中国股票市场的板块热点轮动也能为之佐证。最早的热点板块是矿产资源(例如驰宏锌锗),随后是钢铁、房地产(如万科),再后是农业和加工食品板块(新农开发)。这说明货币依据权势地位注入的序列正是通胀结构性演变的源动力。
实际上,奥地利学派的“通胀路径结构说”仅仅正确地勾勒了一种“涟漪扩散”形态,并没有细致解释下游和上游再通胀路径下的博弈关系。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最近5年,大量小企业在上游的通胀传导中破产、城镇的自雇佣水平降低、原本可以产生大量就业机会的下游端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也就是说,通胀传导的过程其实比紧缩政策更能“消灭”就业岗位。
在经历上游对下游的“通胀传导剥削”之后,下游发生失业和资源“流散”(例如粮食种植面积萎缩得厉害),导致下游产品(比如粮食和猪肉)变得稀缺,于是下游也获得“提价”的能力予以“反抗”,就像奥地利学派说的那样“高通胀的完全成形”。CPI指标变得异常难看、货币当局如临大敌,社会居民的日常生活变得愈发艰难。
更重要的是,通胀的全面成形(此时CPI一般高于5%)刺激民众持久记忆,以至于形成挥之不去的“通胀预期”,而这才是通胀猛兽的加速器。在高通胀预期下,大量货币更容易被“索取”:公务员要求加薪、民工要求最低工资跟CPI挂钩、退休者要求不降低生活水准、农业生产者要求各种类型的补贴。
最终的结局是,所有人都想逃脱通胀,但所有人都是通胀的忠实奴仆。就像伟大的前美联储主席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