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这是蔡元培先生借用陆游《初出夷陵》中词句赠予学生傅斯年先生的楹联,借此来表达对学生的重托和殷切期盼,从此便有了两代北大校长心怀天下,自信挥洒,遥相辉映,光照千古的佳话。
一、勇者无惧
傅斯年先生在《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蔡元培先生的“仁者无忧,知者无惑,勇者无惧”:
有一天路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制约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五四”运动前夕,面对北洋政府的威胁和恫吓,蔡元培先生为保护有思想有作为、爱国革命的杰出青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开天辟地的浩大气魄说出这等无所畏惧的豪言壮语,砥砺着傅斯年先生养成仗义执言的人格。
1944年,傅斯年先生在参政会上揭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贪污舞弊,骂他是皇亲国戚。事后,蒋介石问先生,“你信任我吗?”答曰:“我绝对信任。”又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先生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这是何等昂首天外、别无他物的凛凛生气呀!
傅斯年先生大气磅礴,不畏权势,仗义执言,不正是受蔡元培先生的影响所致吗?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傅斯年“无沦在什么地方,总是一个力量”。
二、见危授命
“五四运动”中最著名的事件---“火烧赵家楼”后,军警们当场逮捕32名学生。当晚,北大学生聚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营救被捕学生以及善后事务,大家相顾无言、束手无策。蔡元培先生镇定自如地走进来。一群学生有的怕受训斥、有的大声欢呼、有的竟放声痛哭。先生从容登台,非常温和地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关于善后处理事宜也由我办理,只希望你们听我一句话就好了,你们要安心上课,并且不必外出,我保证在3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由于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下,被捕学生终被营救出狱。
此事对当时的学生领袖和游行总指挥傅斯年先生留下了深深烙印,对学子的关爱一直都是先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职责。
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施放枪炮,威胁群众,并编造假新闻,诬指这次集会是土匪骚乱,这更是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无比愤慨。12月1日,反动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先生赶到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关麟征,劈头便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先生这愤慨之言、铿锵之语,不正与蔡先生遥相辉映,成为一代楷模吗?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心生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安贫乐道
蔡元培先生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但如此一伟人,竟然也贫困交加。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拮据,常常无钱看病,只有苦熬支撑。1940年3月3日晨,先生起床后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昏厥过去,两天后,溘然长逝。先生逝世后无一间屋、一寸土,尚欠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代筹,其清贫令人落泪。
蔡元培先生的高足傅斯年先生,在逝世前几天,为能早点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竟在寒冷的冬夜为董作宾先生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先生曾对妻子俞大彩女士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几天后,董作宾把稿费送到先生家。俞大彩女士双手捧着装钱的信封,悲恸欲绝,泣不成声。此时先生已驾鹤仙去,再不需要棉裤了。真可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师者,人之模范也”,蔡元培先生以自己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给予了傅斯年先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至使先生受用终生。这正如吴稚晖先生所写的挽联:“成学派自由,五四君千古;是真正校长,孑民外一人”。
参考文献:
[1] 茅盾,傅斯年,朱光濳,《儒林清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9月。
[2] 焦润明《傅斯年传》,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一、勇者无惧
傅斯年先生在《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蔡元培先生的“仁者无忧,知者无惑,勇者无惧”:
有一天路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制约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五四”运动前夕,面对北洋政府的威胁和恫吓,蔡元培先生为保护有思想有作为、爱国革命的杰出青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开天辟地的浩大气魄说出这等无所畏惧的豪言壮语,砥砺着傅斯年先生养成仗义执言的人格。
1944年,傅斯年先生在参政会上揭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贪污舞弊,骂他是皇亲国戚。事后,蒋介石问先生,“你信任我吗?”答曰:“我绝对信任。”又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先生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这是何等昂首天外、别无他物的凛凛生气呀!
傅斯年先生大气磅礴,不畏权势,仗义执言,不正是受蔡元培先生的影响所致吗?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傅斯年“无沦在什么地方,总是一个力量”。
二、见危授命
“五四运动”中最著名的事件---“火烧赵家楼”后,军警们当场逮捕32名学生。当晚,北大学生聚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营救被捕学生以及善后事务,大家相顾无言、束手无策。蔡元培先生镇定自如地走进来。一群学生有的怕受训斥、有的大声欢呼、有的竟放声痛哭。先生从容登台,非常温和地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关于善后处理事宜也由我办理,只希望你们听我一句话就好了,你们要安心上课,并且不必外出,我保证在3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由于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下,被捕学生终被营救出狱。
此事对当时的学生领袖和游行总指挥傅斯年先生留下了深深烙印,对学子的关爱一直都是先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职责。
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施放枪炮,威胁群众,并编造假新闻,诬指这次集会是土匪骚乱,这更是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无比愤慨。12月1日,反动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时任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先生赶到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关麟征,劈头便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先生这愤慨之言、铿锵之语,不正与蔡先生遥相辉映,成为一代楷模吗?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心生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安贫乐道
蔡元培先生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但如此一伟人,竟然也贫困交加。先生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拮据,常常无钱看病,只有苦熬支撑。1940年3月3日晨,先生起床后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昏厥过去,两天后,溘然长逝。先生逝世后无一间屋、一寸土,尚欠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代筹,其清贫令人落泪。
蔡元培先生的高足傅斯年先生,在逝世前几天,为能早点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竟在寒冷的冬夜为董作宾先生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先生曾对妻子俞大彩女士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几天后,董作宾把稿费送到先生家。俞大彩女士双手捧着装钱的信封,悲恸欲绝,泣不成声。此时先生已驾鹤仙去,再不需要棉裤了。真可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师者,人之模范也”,蔡元培先生以自己的“道德品质”言传身教,给予了傅斯年先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至使先生受用终生。这正如吴稚晖先生所写的挽联:“成学派自由,五四君千古;是真正校长,孑民外一人”。
参考文献:
[1] 茅盾,傅斯年,朱光濳,《儒林清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09月。
[2] 焦润明《傅斯年传》,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