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之于数学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uangwu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日渐普及,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使师生获得传统教授课模式以外的新途径,尤其是针对中学数学教育,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可高频率重复使用的优势迅速得到师生的认可,使微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使用和推广成为趋势。
  关键词:微課程;中学数学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教育的推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将学习资源直接推进到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并具有自由传输,方便快捷,全面覆盖等优势,微课程也正是伴随着教学手段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逐渐形成并日渐发展起来。微课程是2008年美国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微课程在我国的起步稍晚,最早由广东省的胡铁生提出,他认为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只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人物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微课程主要起步于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知识点制作成片段化的视频点播资源,供学生点播或下载,反复学习。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承载教学任务的微视频,微视频是学习者的主要资源。
  我国的微课程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它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把微课程使用于中学教学活动中时,对它进行重新审视,我们认为:微课程首先是课程,它仍需遵守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经过严谨地信息化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而成,通过视频展现出来,应用于互联网,服务于师生全体。
  微课程与中学数学相结合,既突出了微课程的特点,又体现了中学数学的特点。一、微课程适用于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以中专数学为例,全三册,几百个知识点,仅仅独立知识点也有上百个。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这样的知识点要出现多个,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一下子接受起来有困难;而微课程可以将一节课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形成多个微课程,易于学生逐个击破,最后达到全面掌握的效果。二、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微课程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快乐。微课程的“微”,使教学内容短小,易于掌握,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玩着学,学得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活动应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传统教学模式要想很好地开展分层教学,有一定难点,而且一名学生在一个甚至多个学期只能面对同一个教师。如果教师的启发、引导、教授与学生的接受习惯或接受能力不能很好地融合,就导致了师生双方都感受到学习的吃力。微课程在分层教学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它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对于同一节内容,同一个知识点,多名教师制作不同的微课程,学生按照自己的基本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微课程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反复播放观看,对于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为例,制作一节微课,时长约3分钟。集合是指某些确定对象的全体,因此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完全确定的。举例:以下选项能构成集合的是,A、所有的好人,B、世界著名的文学家,C、高一(三)班性格活泼的学生,D、素数的全体。上题容易确定答案为D,ABC中的对象无法确定,原因在于不论“好人”,还是“著名的”,或者“性格活泼的”都没有评价标准,而D选项有明确的标准,能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该集合。此类问题便于解决,学生有另外的小困惑。例如“我们班身高超过2米的学生”能否构成集合?大多数学生在直观回答中常说,不能构成集合,因为班里没有超过2米的人。那把条件改为“我们班身高超过1.6米的学生”,能否构成集合?学生们立刻回答,能构成集合。那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难道在于我们班有超过1.6米的而没有超过2米的学生吗?思考后一部分学生回答两个条件都能构成集合,另一部分学生变得含糊,不敢确定自己的答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是否能构成集合的条件是什么?是有明确的标准。因此,上述两个条件都能构成集合。至于我们班没有身高超过2米的学生,则前一个条件构成的集合是空集。
  微课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作为一个近几年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微课程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努力来研究并推动它的发展,使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好地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胡铁生的微课研究,2014年3月.
  [2]关中客。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单从凯。21世纪:文明的变迁与远程教育的选择,中国远程教育,1997,(9):19.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本是培养和造就各类专业人才的共同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目前初中学生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选择适宜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数学教学课堂——快乐课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课堂;沟通  数学本身是一门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是很多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看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
期刊
摘 要: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很枯燥,常常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省时高效地完成识字任务呢?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識字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可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掌握汉字。  关键词:插图;动作;游戏;生活  汉字以其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需要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本文从老师与学生的交谈艺术出发,探讨了老师与学生交谈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老师与学生;交谈;技巧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的学生。实践证明,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着手。为此班主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接近学生,与学生进
期刊
一、对称美  数学对称美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数学图形的对称美,对称通常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相排列上具有一 一对应的关系,在几何图形中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圆是关于圆心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也是关于直径成轴对称图形,正方行关于其中心是对称的,而对于球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同时也是面对称图形,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一切立体图行中最完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
期刊
人文性是一种“教育感化”的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乍一看,似乎与严谨的数学是沾不上边的。其实不然,数学虽然是一门由严密的逻辑系统构造起来的学科,它发展到现在,其内容是高度的抽象形式化,其表现是约定的符号形式化,是理性化了的。但数学它是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各方各面,点点滴谪。所以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又将服务于生活,落实在学生上,就是要让他们“会思考”“会应用”,“会解决实际问题”。从
期刊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各种语言各有其特点,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文字语言是理解数学概念、原理的基础,它严格地界定了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对象的本质;符号语言是简缩思维、提高思维效率的根本,它简练地概括和表达了数学对象的内涵;图形语言是形象思维载体,是提高想象力、丰富联想的工具,它生动地勾勒了数学的几何特征。  一、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在现实教学中,数学课上
期刊
摘 要:宿舍生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与人际交往最为直接的一种场所,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法和访谈法对大学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大学宿舍文化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及建立和谐宿舍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宿舍人际关系  一、选题的意义  第一,在大学期间, 宿舍是生活的主要场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一观点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
期刊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满足学生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九年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