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小学要加强劳动教育,这不仅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也给我们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呢?
要矫正片面的教育观。当前,不少中小学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唯分数至上,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非常突出。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象,开展劳动教育重要意义宣传,纠正片面的劳动教育观势在必行。让学校、家长、孩子明白劳动是人的本色,“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使人类更为智慧,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劳动是一种低贱行为。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观念层面,要重建劳动教育观,教育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要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从国家课程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从未缺席,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未脱离学校课程体系,始终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只是由于受片面升学观影响,劳动教育被严重挤占,劳动课名存实亡,劳动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实际中不要”的尴尬境地。而且很多学校劳动教育设施不足或陈旧,没有教学场地和环境,再加上劳动课教师大多兼职,劳动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副课”。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要执行好国家课程,还要建立劳动教育体验场地或工作坊,创造性地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设陶艺、纸艺、园艺等本土化课程;也可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家务能力欠缺问题开设《家政》课等,培养学生必要的家庭劳动技能,包括洗衣做饭、更换维修家用设备等。帮助家长实施家庭生活劳动教育计划,督促引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孩子在看似简单的实地操作中思维方法、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升,进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和教育。
要适时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课程教育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肯定离不开劳动,其本质就是孩子在参与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動意识,激发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能力,并充分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现在,很多孩子家长不让孩子劳动,孩子不愿劳动,生怕累了、苦了孩子,劳动更成了影响孩子学习之事。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让孩子参与社会生产劳动,适时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或干一些动手操作的活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能够愉悦身心,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加学习动力。孩子们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还可以感知出劳动的美、创造出劳动的美、品味出劳动的美,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育不仅是升学、就业,更重要是育人。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补齐劳动教育的欠账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中学知识,练能力,提本领。中小学要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人文历史景观、博物馆或各种研学旅行基地,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活动相结合,扩大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挥动镰刀,亲手体验收割稻穗的辛劳,感受劳动的欢乐,或走进工厂与工人师傅一起生产精美的产品,体验艺术的奥秘,享受工艺带来的自豪。让学生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历练,在行走中成长,真正做到用心去感悟、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目的。
历史和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学要高度重视,落实好国家课程,加强劳动课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劳动课程资源,制订劳动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上好综合实践课,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摒弃当前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弊端,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劳动教育,回归劳动教育之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矫正片面的教育观。当前,不少中小学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唯分数至上,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非常突出。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象,开展劳动教育重要意义宣传,纠正片面的劳动教育观势在必行。让学校、家长、孩子明白劳动是人的本色,“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使人类更为智慧,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劳动是一种低贱行为。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观念层面,要重建劳动教育观,教育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要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从国家课程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从未缺席,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未脱离学校课程体系,始终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只是由于受片面升学观影响,劳动教育被严重挤占,劳动课名存实亡,劳动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实际中不要”的尴尬境地。而且很多学校劳动教育设施不足或陈旧,没有教学场地和环境,再加上劳动课教师大多兼职,劳动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副课”。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要执行好国家课程,还要建立劳动教育体验场地或工作坊,创造性地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设陶艺、纸艺、园艺等本土化课程;也可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家务能力欠缺问题开设《家政》课等,培养学生必要的家庭劳动技能,包括洗衣做饭、更换维修家用设备等。帮助家长实施家庭生活劳动教育计划,督促引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孩子在看似简单的实地操作中思维方法、动手操作、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升,进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和教育。
要适时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课程教育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肯定离不开劳动,其本质就是孩子在参与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動意识,激发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能力,并充分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现在,很多孩子家长不让孩子劳动,孩子不愿劳动,生怕累了、苦了孩子,劳动更成了影响孩子学习之事。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让孩子参与社会生产劳动,适时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或干一些动手操作的活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能够愉悦身心,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加学习动力。孩子们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还可以感知出劳动的美、创造出劳动的美、品味出劳动的美,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育不仅是升学、就业,更重要是育人。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补齐劳动教育的欠账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中学知识,练能力,提本领。中小学要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人文历史景观、博物馆或各种研学旅行基地,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活动相结合,扩大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挥动镰刀,亲手体验收割稻穗的辛劳,感受劳动的欢乐,或走进工厂与工人师傅一起生产精美的产品,体验艺术的奥秘,享受工艺带来的自豪。让学生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历练,在行走中成长,真正做到用心去感悟、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目的。
历史和实践证明,劳动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学要高度重视,落实好国家课程,加强劳动课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劳动课程资源,制订劳动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上好综合实践课,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摒弃当前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弊端,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劳动教育,回归劳动教育之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