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探究题,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历来都是高考语文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师生该如何有效备考此类题型?《道德经》说得好,“大道至简”。考生如能学会循层追问,研“文”联“储”,高考小说探究题便会化难为易,甚至迎刃而解。
一、考纲考点解“密”
关于“小说探究题”,最新考纲指出: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很多考生认为该考点十分难记,其实从以上加点字可以看出小说探究题实质上与文学鉴赏活动涉及的“作品、作者、读者”三个重要维度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呢?因为作品是鉴赏活动的对象,作者是写作主体且向读者提供鉴赏的对象,读者既是写作受体也是文学鉴赏活动的主体。因而高考探究题皆围绕“作品、作者、读者”进行设置。同时,小说探究题的问题的设计往往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主题。本文暂且把“作品、作者、读者”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称为小说探究题的“三维四度”。小说探究题的题型主要有: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标题等。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构建小说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加强各种题型的训练与总结反思。
“不同的角度”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不同层面”要求考生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常见失误及方法指津
教学实践中发现考生常见的失误及成因主要有:①答非所问,审题粗心或不从文本出发,不准确把握作品;②角度单一,不能运用发散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③不尊重文本,表现为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弃关键材料、表现力强的细节于不顾;④泛泛而谈,笼而统之,答题缺少独特认知;⑤以述代评,只有观点没有证据或只罗列事例缺乏观点和分析;⑥条理不清,思维逻辑性不强,各要点之间杂糅在一起;⑦字迹潦草,态度不认真或时间不够造成。
根据考纲,针对失误,考生可以进行如下的循层追问,研读文本,联系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追问有助于考生认真审题,避免离题万里,题干关键词有强烈的限制性、指示性和暗示性)
心答1:……(“三维四度”中的考虑,审出探究点)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追问有助于探究开展得有条不紊,层次更清晰,题干中会有显性或隐性的暗示,如没有可借助“三维四度”展开)
心答2:……(答案实质上是考生分点作答的依据,避免角度单一或各要点之间交叉重复,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用分号显示出层次感,一般需要答3-4点,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方面的训练储备是什么?哪些与本题的探究密切相关?(追问有助于探究显得“有理”,因为高考是专业的选拔考试,回答要有专业背景,也有助于消除考生的畏难情绪,降低探究的陌生感,快速增强探究的自信心)
心答3:……(答案中要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平时的训练储备让探究显得训练有素)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追问有助于让探究显得“有据”,一般探究题都会有类似“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的要求,考生务必回归并且尊重原文,有时候题干还要求结合社会现实或者个人等进行探究)
心答4:……(答案中要有文本意识,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不能脱离作品漫无边际地探究)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追问有助于规范作答,提高得分率)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探究题我是否重犯?(追问有助于考生避免常犯的问题,规范做答,提高准确度)
心答6:……
考生只要完成以上追问,认真研读文本,联系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基本上就可以让探究做到观点提炼中肯深刻,论证说理完整简洁,言之有理有据(有议有叙,叙议结合)、言之有序(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三、典型例题示范
例1(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請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赵长天《天嚣》)
解题示范: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
心答1:“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
心答2:“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暗示要研读文本,弄清何谓“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暗示要从“三维四度”中的“情节”方面调动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转换为“从作品角度考虑有何艺术效果?从作者创作角度考虑有何艺术效果?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考虑有何艺术效果?”“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要求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探究。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训练储备是什么? 心答3:“結尾”与小说情节息息相关。与“结尾”有关的知识储备主要有:(1)小说情节模式:①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②“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2)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经过思维搜索发现:加点画线部分的储备与本题密切相关)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
心答4:研读原文可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指的是:试验队员“他”不知道蒙古族同胞是如何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为他们送西瓜的,且因为“他”听不懂蒙语,即使蒙古族同胞说了,“他”也没办法弄清楚。这明显与小说的叙事人称艺术有关,“他”是第三人称叙述,又称“纯客观叙述”,因此从“作者”创作的方面考虑,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是尊重人物实际情况的真实写法。“他”最终也没弄清蒙古族同胞送西瓜的过程,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从“作品”本身考虑,可知这个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式”且“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的结尾,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而这种结尾很容易制造出一个悬念,从“读者”方面考虑,可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引发读者回味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如果作者在结尾处借助“他”的口吻完整揭示出蒙古族同胞送瓜的过程,反而使小说情节一览无余,也极有可能与读者的阅读视野相重合,影响小说的艺术效果,最终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题探究我是否重犯?
心答6:……
【参考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例2(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李锐《锄》)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
心答1:“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六安爷”、“小说主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
心答2:此处设题实为两问,“既是……,也是……”暗示探究要分别从“六安爷”和“小说主旨”这两条途径理解并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个句子,即要探究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也要探究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作答时可根据这进行分层分点作答。另外,需要研读文本,弄清楚为什么“我不是锄地”?为什么“我是过瘾”?锄地这种“瘾”究竟是什么?“过瘾”的意义何在?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训练储备是什么?哪些与本题的探究密切相关?
心答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暗示本题是重点语句方面的探究题。(考生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篇幅所限,略。可参考笔者《撬起“拆分、综合、回归”的支点,妙解高考词句题》,本刊2017年7、8期第19-20页)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
心答4:回归原文,发现“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显然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前两次出现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是一句回应,针对的是村人劝阻六安爷锄地。村人的话语中有点不耐烦甚至不屑,但仍然是关心的语气,是善意的劝阻;六安爷的回应呢,每次都是“平静地笑笑”、“不紧不慢地笑笑”,然后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他并不打算听从村人,而是依然故我地去锄地,所以他的态度是固执而温和的。第三次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村人劝阻六安爷去锄地,除了天热、眼睛不便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没有收成”,百亩园已经卖掉了,推土机随时都会开进百亩园,锄地不能带来收获,只能是白受累。小说的结尾就“残酷”而真实地写到了这一既定结局,推土机开进了百亩园,即便那些“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终究还是会被推土机碾压而过。所以,“图啥呀”?六安爷回应说,不“图”收成,“图”“过瘾”。过什么“瘾”呢?只要通读全文,答案很容易找到,六安爷要过的无非是劳作的瘾。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难道还没过够这种劳作“瘾”?这就涉及六安爷所遭遇的时代变化与个人生活了。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一方面,六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劳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六安爷内心的隐痛。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题探究我是否重犯?
心答6:……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例3(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李德霞《马兰花》)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
心答1:“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
心答2:根据题干中的“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可以推测出本探究题要分两个小问进行探究,第一小问是探究马兰花的三次流泪的表现和心情,第二小问是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其中第一小问要分三个小点进行探究,即是三次流泪分别的表现和心情。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训练储备是什么?哪些与本题的探究密切相关?
心答3:这是一道揣摩人物形象的探究题。(考生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篇幅所限,此处略)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
心答4:首先,三次流泪都不相同。在小说中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其次,每次流泪,心情都不一样。第一次流泪时,为什么只是“在眼眶里打转”而没有流出来?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她心里虽然感到委屈,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第二次流泪时为什么“含着泪”?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第三次流泪时,为什么是“满眼的泪水”?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甚至把房子也讓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再次,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三次流泪各不相同,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题探究我是否重犯?
心答6:……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总之,高考小说探究题虽说千变万化,但是离不开“三维四度”;虽看似“难于上青天”,但是只要耐心循层追问,认真研读文本,熟练联系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巧解高考探究题就不会仅仅是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 廖宇红
一、考纲考点解“密”
关于“小说探究题”,最新考纲指出: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很多考生认为该考点十分难记,其实从以上加点字可以看出小说探究题实质上与文学鉴赏活动涉及的“作品、作者、读者”三个重要维度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呢?因为作品是鉴赏活动的对象,作者是写作主体且向读者提供鉴赏的对象,读者既是写作受体也是文学鉴赏活动的主体。因而高考探究题皆围绕“作品、作者、读者”进行设置。同时,小说探究题的问题的设计往往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主题。本文暂且把“作品、作者、读者”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称为小说探究题的“三维四度”。小说探究题的题型主要有: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标题等。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构建小说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加强各种题型的训练与总结反思。
“不同的角度”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不同层面”要求考生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常见失误及方法指津
教学实践中发现考生常见的失误及成因主要有:①答非所问,审题粗心或不从文本出发,不准确把握作品;②角度单一,不能运用发散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③不尊重文本,表现为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弃关键材料、表现力强的细节于不顾;④泛泛而谈,笼而统之,答题缺少独特认知;⑤以述代评,只有观点没有证据或只罗列事例缺乏观点和分析;⑥条理不清,思维逻辑性不强,各要点之间杂糅在一起;⑦字迹潦草,态度不认真或时间不够造成。
根据考纲,针对失误,考生可以进行如下的循层追问,研读文本,联系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追问有助于考生认真审题,避免离题万里,题干关键词有强烈的限制性、指示性和暗示性)
心答1:……(“三维四度”中的考虑,审出探究点)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追问有助于探究开展得有条不紊,层次更清晰,题干中会有显性或隐性的暗示,如没有可借助“三维四度”展开)
心答2:……(答案实质上是考生分点作答的依据,避免角度单一或各要点之间交叉重复,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用分号显示出层次感,一般需要答3-4点,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方面的训练储备是什么?哪些与本题的探究密切相关?(追问有助于探究显得“有理”,因为高考是专业的选拔考试,回答要有专业背景,也有助于消除考生的畏难情绪,降低探究的陌生感,快速增强探究的自信心)
心答3:……(答案中要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平时的训练储备让探究显得训练有素)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追问有助于让探究显得“有据”,一般探究题都会有类似“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的要求,考生务必回归并且尊重原文,有时候题干还要求结合社会现实或者个人等进行探究)
心答4:……(答案中要有文本意识,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不能脱离作品漫无边际地探究)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追问有助于规范作答,提高得分率)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探究题我是否重犯?(追问有助于考生避免常犯的问题,规范做答,提高准确度)
心答6:……
考生只要完成以上追问,认真研读文本,联系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基本上就可以让探究做到观点提炼中肯深刻,论证说理完整简洁,言之有理有据(有议有叙,叙议结合)、言之有序(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三、典型例题示范
例1(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請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赵长天《天嚣》)
解题示范: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
心答1:“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
心答2:“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暗示要研读文本,弄清何谓“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暗示要从“三维四度”中的“情节”方面调动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可以转换为“从作品角度考虑有何艺术效果?从作者创作角度考虑有何艺术效果?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考虑有何艺术效果?”“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要求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探究。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训练储备是什么? 心答3:“結尾”与小说情节息息相关。与“结尾”有关的知识储备主要有:(1)小说情节模式:①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②“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2)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经过思维搜索发现:加点画线部分的储备与本题密切相关)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
心答4:研读原文可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指的是:试验队员“他”不知道蒙古族同胞是如何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为他们送西瓜的,且因为“他”听不懂蒙语,即使蒙古族同胞说了,“他”也没办法弄清楚。这明显与小说的叙事人称艺术有关,“他”是第三人称叙述,又称“纯客观叙述”,因此从“作者”创作的方面考虑,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是尊重人物实际情况的真实写法。“他”最终也没弄清蒙古族同胞送西瓜的过程,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从“作品”本身考虑,可知这个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式”且“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的结尾,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而这种结尾很容易制造出一个悬念,从“读者”方面考虑,可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引发读者回味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如果作者在结尾处借助“他”的口吻完整揭示出蒙古族同胞送瓜的过程,反而使小说情节一览无余,也极有可能与读者的阅读视野相重合,影响小说的艺术效果,最终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题探究我是否重犯?
心答6:……
【参考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例2(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李锐《锄》)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
心答1:“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六安爷”、“小说主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
心答2:此处设题实为两问,“既是……,也是……”暗示探究要分别从“六安爷”和“小说主旨”这两条途径理解并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个句子,即要探究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也要探究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作答时可根据这进行分层分点作答。另外,需要研读文本,弄清楚为什么“我不是锄地”?为什么“我是过瘾”?锄地这种“瘾”究竟是什么?“过瘾”的意义何在?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训练储备是什么?哪些与本题的探究密切相关?
心答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暗示本题是重点语句方面的探究题。(考生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篇幅所限,略。可参考笔者《撬起“拆分、综合、回归”的支点,妙解高考词句题》,本刊2017年7、8期第19-20页)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
心答4:回归原文,发现“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显然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前两次出现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是一句回应,针对的是村人劝阻六安爷锄地。村人的话语中有点不耐烦甚至不屑,但仍然是关心的语气,是善意的劝阻;六安爷的回应呢,每次都是“平静地笑笑”、“不紧不慢地笑笑”,然后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他并不打算听从村人,而是依然故我地去锄地,所以他的态度是固执而温和的。第三次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村人劝阻六安爷去锄地,除了天热、眼睛不便之外,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没有收成”,百亩园已经卖掉了,推土机随时都会开进百亩园,锄地不能带来收获,只能是白受累。小说的结尾就“残酷”而真实地写到了这一既定结局,推土机开进了百亩园,即便那些“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终究还是会被推土机碾压而过。所以,“图啥呀”?六安爷回应说,不“图”收成,“图”“过瘾”。过什么“瘾”呢?只要通读全文,答案很容易找到,六安爷要过的无非是劳作的瘾。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难道还没过够这种劳作“瘾”?这就涉及六安爷所遭遇的时代变化与个人生活了。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一方面,六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劳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六安爷内心的隐痛。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题探究我是否重犯?
心答6:……
【参考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例3(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李德霞《马兰花》)
追问1:探究任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关键词句需要注意?
心答1:“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追问2: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是什么?题干中有哪些暗示?
心答2:根据题干中的“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可以推测出本探究题要分两个小问进行探究,第一小问是探究马兰花的三次流泪的表现和心情,第二小问是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其中第一小问要分三个小点进行探究,即是三次流泪分别的表现和心情。
追问3: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平时的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相应题型的总结反思训练储备是什么?哪些与本题的探究密切相关?
心答3:这是一道揣摩人物形象的探究题。(考生要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篇幅所限,此处略)
追问4:围绕探究任务及探究展开的思维路径层次,研读文本,哪些细节可以作为探究展开的文本依据?
心答4:首先,三次流泪都不相同。在小说中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其次,每次流泪,心情都不一样。第一次流泪时,为什么只是“在眼眶里打转”而没有流出来?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她心里虽然感到委屈,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第二次流泪时为什么“含着泪”?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第三次流泪时,为什么是“满眼的泪水”?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甚至把房子也讓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再次,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三次流泪各不相同,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追问5:综上所问所答,该如何规范作答?
心答5后书面作答:……
书面作答后追问6:我个人探究题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本题探究我是否重犯?
心答6:……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总之,高考小说探究题虽说千变万化,但是离不开“三维四度”;虽看似“难于上青天”,但是只要耐心循层追问,认真研读文本,熟练联系知识储备和训练储备,巧解高考探究题就不会仅仅是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