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向。为此,教师不仅需要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而且还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核心素养教学,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知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化升级,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对此,笔者侧重从实际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开展此部分内容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为高效地解决数学、生活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为此,教师注重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入手,分别从生活教学、多媒体以教学及合作教学三个方面切入,旨在增强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运算能力。
一、引入生活化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字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字相对抽象。为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情景,让学生从具象化的情景中感知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数字感知能力,增强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以“时、分、秒”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思考如下问题:大部分学生第一次学习时间知识,只是对某一时间点(比如八点上课)有印象,但是并不能深入理解数字背后的内涵。对此,教师引入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思考个人的生活,使他们从生活的视角感受数字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引入全职妈妈的活动时间表,让学生计算这位妈妈做家务的时间,真正让他们认识到数字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字观念。教师简要介绍时间表:
(1)在7:30到8:00时间段,这位妈妈需要送孩子上下学。
(2)在10:30到13:30,这位妈妈需要接送孩子,还要做饭。
(3)在16:30到20:30,这位妈妈需要接孩子、做家务、辅导孩子做作业。
请问在一天中,这位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一个月?一年呢?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情景,教师布置相应的生活化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空间感知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多媒体情景,让他们直观地观察几何动态图,加深对数学知识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在讲授“圆柱体体积”时,教师尝试运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原理,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鼓励他们发言,并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更为科学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在上课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按照课本展示的原理切割圆柱,将其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在展示上述情景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解释多媒体中的圓柱体向近似长方体的转化过程。一位学生说:“这个推理成功的关键是运用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即以切蛋糕的方式切割圆,得到一个近似长方形,而按照这种方式切割圆柱可以得到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几何知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并从感性的角度掌握圆柱体在空间中的转化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三、应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在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合作教学的方式制作具有开放性的计算问题,让他们结合教师的提示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计算机的解决方式,使他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和准确,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布置一题多解计算题,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探究更为简洁的计算方法,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分组。教师结合本班学情,在保证各个小组综合学习实力均衡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分组意愿,开展相应的小组划分。第二步,探讨。教师布置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
(1)28×25=?
(2)3000÷125=?
与此同时,教师说:“你们可以交流,思考如何运用‘25×4’‘125×8’。”
第三步,分享。在探讨声减小后,教师让学生分享。一位学生说:“第一题,本组一共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一,28×25=4×25×7。方法二,28×25=2×5×5×14。第二题,本组一共得出两种方法:方法一,3000÷125=3000×(1000÷8)。方法二,3000÷125=3×125×8÷125。”教师以合作教学法为切入口,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具体的运算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为多元,增强他们的运算能力。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进行对立,而应深入分析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共通之处,并运用学生最为熟悉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让他们融入到相应的问题探究中,在解决问题时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燕.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小学高段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3).
[2]郑淑霞.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8).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为高效地解决数学、生活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为此,教师注重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入手,分别从生活教学、多媒体以教学及合作教学三个方面切入,旨在增强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运算能力。
一、引入生活化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字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字相对抽象。为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情景,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情景,让学生从具象化的情景中感知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数字感知能力,增强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以“时、分、秒”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思考如下问题:大部分学生第一次学习时间知识,只是对某一时间点(比如八点上课)有印象,但是并不能深入理解数字背后的内涵。对此,教师引入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思考个人的生活,使他们从生活的视角感受数字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引入全职妈妈的活动时间表,让学生计算这位妈妈做家务的时间,真正让他们认识到数字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字观念。教师简要介绍时间表:
(1)在7:30到8:00时间段,这位妈妈需要送孩子上下学。
(2)在10:30到13:30,这位妈妈需要接送孩子,还要做饭。
(3)在16:30到20:30,这位妈妈需要接孩子、做家务、辅导孩子做作业。
请问在一天中,这位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一个月?一年呢?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情景,教师布置相应的生活化习题,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空间感知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多媒体情景,让他们直观地观察几何动态图,加深对数学知识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在讲授“圆柱体体积”时,教师尝试运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原理,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鼓励他们发言,并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更为科学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在上课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按照课本展示的原理切割圆柱,将其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在展示上述情景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解释多媒体中的圓柱体向近似长方体的转化过程。一位学生说:“这个推理成功的关键是运用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即以切蛋糕的方式切割圆,得到一个近似长方形,而按照这种方式切割圆柱可以得到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几何知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并从感性的角度掌握圆柱体在空间中的转化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三、应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在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合作教学的方式制作具有开放性的计算问题,让他们结合教师的提示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计算机的解决方式,使他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和准确,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布置一题多解计算题,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探究更为简洁的计算方法,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分以下三步:第一步,分组。教师结合本班学情,在保证各个小组综合学习实力均衡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分组意愿,开展相应的小组划分。第二步,探讨。教师布置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
(1)28×25=?
(2)3000÷125=?
与此同时,教师说:“你们可以交流,思考如何运用‘25×4’‘125×8’。”
第三步,分享。在探讨声减小后,教师让学生分享。一位学生说:“第一题,本组一共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方法一,28×25=4×25×7。方法二,28×25=2×5×5×14。第二题,本组一共得出两种方法:方法一,3000÷125=3000×(1000÷8)。方法二,3000÷125=3×125×8÷125。”教师以合作教学法为切入口,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具体的运算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为多元,增强他们的运算能力。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进行对立,而应深入分析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共通之处,并运用学生最为熟悉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让他们融入到相应的问题探究中,在解决问题时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燕.拓展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小学高段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3).
[2]郑淑霞.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