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2011-2030年)》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核心区开发方案,开展城市群国土开发合作,打造资源环境空间支撑体系。旨在推进城市群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需要对长株潭城市群国土开发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结合长株潭三市的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现状,整合城市群产业资源,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产业体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产业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产业的支柱地位得到凸显,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食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突破。
长株潭三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5.87亿元,占全省的42.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81.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2.11亿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株潭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9.2:45.4:45.4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呈健康发展态势。2009年长株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43家,占全省总数的47.0%;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543亿元,占全省的56.5%。城市群科技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长株潭投资规模持續扩大。2010年长株潭完成社会投资4634.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4亿美元。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这些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长株潭作为全省的核心区域,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2.2%和41.5%,但与武汉、郑州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相比,仍存在着显著差距,此外,工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
长株潭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城市群“两型”产业建设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提升产业价值链,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创新体系,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中部崛起的强大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型城市群。
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中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基地。
在产业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产业类型,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扶持长株潭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如长沙烟草、浏阳花炮、株洲麻纺、醴陵陶瓷、宁乡服装等。
重点建设好钢铁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群、物流产业集群。同时,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其“研发创新、聚集示范、辐射带动”等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基地综合竞争力。
空间布局优化
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克服产业同构的弊病;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长株潭实际,确定城市群产业发展类型区。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将长株潭划分为生态及旅游综合功能区、优化提升发展区和拓容转型发展区三大总体功能区,细分12类产业功能片区。
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构想是:以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为目标,跨城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主两次一绿心,一廊三轴六节点的总体框架,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核心区和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契合的联动效应。
一主是指强化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核心发展区;两次是指做大株洲和湘潭两个产业发展次核心;一绿心是指保护性开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一廊是指打造沿湘江生态经济走廊;三轴是指培育两横一纵三条产业发展轴线,即东西向的北部现代产业发展轴、南部优化提升发展轴两条横向发展轴,以及南北向的东线产业发展轴;六节点是指构筑宁乡、浏阳、韶山、湘乡、醴陵、攸县等六个重要产业发展节点。
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布局,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三圈六廊多园的总体布局;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总体要求,依托现有城镇空间格局、交通体系、工业基础及环境资源,加快引导先进制造业东进西拓,高新技术产业南北延伸,基础工业提升跨越,形成“三带集聚、多园带动、周边辐射”的工业总体空间结构,即东北侧T形先进制造产业带、西侧高新技术产业带、南侧“7”字形基础工业提升带。按照“一主两副四片区多组团”的总体思路,引导现代商业、金融证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商务服务业态集聚发展。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产业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产业的支柱地位得到凸显,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食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突破。
长株潭三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5.87亿元,占全省的42.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81.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2.11亿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株潭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9.2:45.4:45.4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呈健康发展态势。2009年长株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43家,占全省总数的47.0%;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543亿元,占全省的56.5%。城市群科技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长株潭投资规模持續扩大。2010年长株潭完成社会投资4634.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4亿美元。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这些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长株潭作为全省的核心区域,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2.2%和41.5%,但与武汉、郑州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相比,仍存在着显著差距,此外,工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优化
长株潭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城市群“两型”产业建设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提升产业价值链,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产业创新体系,把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中部崛起的强大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型城市群。
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信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高地,中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基地。
在产业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物耗,低效益的产业类型,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扶持长株潭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如长沙烟草、浏阳花炮、株洲麻纺、醴陵陶瓷、宁乡服装等。
重点建设好钢铁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群、物流产业集群。同时,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其“研发创新、聚集示范、辐射带动”等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基地综合竞争力。
空间布局优化
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克服产业同构的弊病;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长株潭实际,确定城市群产业发展类型区。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将长株潭划分为生态及旅游综合功能区、优化提升发展区和拓容转型发展区三大总体功能区,细分12类产业功能片区。
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构想是:以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为目标,跨城市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主两次一绿心,一廊三轴六节点的总体框架,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核心区和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契合的联动效应。
一主是指强化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核心发展区;两次是指做大株洲和湘潭两个产业发展次核心;一绿心是指保护性开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一廊是指打造沿湘江生态经济走廊;三轴是指培育两横一纵三条产业发展轴线,即东西向的北部现代产业发展轴、南部优化提升发展轴两条横向发展轴,以及南北向的东线产业发展轴;六节点是指构筑宁乡、浏阳、韶山、湘乡、醴陵、攸县等六个重要产业发展节点。
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布局,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三圈六廊多园的总体布局;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总体要求,依托现有城镇空间格局、交通体系、工业基础及环境资源,加快引导先进制造业东进西拓,高新技术产业南北延伸,基础工业提升跨越,形成“三带集聚、多园带动、周边辐射”的工业总体空间结构,即东北侧T形先进制造产业带、西侧高新技术产业带、南侧“7”字形基础工业提升带。按照“一主两副四片区多组团”的总体思路,引导现代商业、金融证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商务服务业态集聚发展。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