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5月,焦作矿务局冯营煤矿临时工朱俊芳在《中国妇女》杂志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朱俊芳也被称为“中国征婚第一人”。如今,重新审视这桩婚姻,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组长热心,促成征婚启事诞生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9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和见面。”
朱俊芳所在的通风组组长叫王好义。王好义是个热心人,让妻子给朱俊芳介绍对象。可是被介绍的姑娘一听他岁数大还是临时工,连见也不见。到了1984年,朱俊芳已经29岁。王好义看他年龄越来越大,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中国妇女》写信,问能不能刊登“征婚启事”。杂志社回信同意。王好义把“征婚启事”连同15元钱寄给了杂志社。当年第5期的《中国妇女》杂志《鹊桥》栏目刊登了这则特殊的启事,于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诞生了。
向往浪漫,东北姑娘上门应征
“征婚启事”刊登后,朱俊芳忐忑等待:“会有人应征吗?哪个姑娘能看上我呢?”让朱俊芳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封应征信件纷至沓来。
1984年6月26日下午,在冯营煤矿附近摆小摊的一位妇女捎给朱俊芳一封信。朱俊芳拿回去让王好义一看,上面写着:“朱俊芳同志,我是东北的一位教师,现在已经来到焦作,很想见你。我住在火车站招待所309房间。此致敬礼!李萍,6月26日。”
原来,时年21岁的李萍出生于县里的一个干部家庭,在家是老大,她不但容貌漂亮,气质也佳,从黑龙江克山师专音乐系毕业后,刚刚被分配在县城一所小学教音乐。李萍是一个烈性女子,坚决反对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在一次和父亲发生争执之后,她决定离开这个家。
1984年6月中旬的一天,李萍领了一个月66元的工资,带了两身衣服和几本杂志,悄然出走。在北京玩了几天后,她想到了随身带的《中国妇女》杂志上刊登的那则“征婚启事”。
李萍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辗转来到焦作。到了煤矿后,她在附近徘徊了几个小时。最后,她写了这封信,让人捎给朱俊芳。
他的憨厚,最终打开佳人心扉
第二天一大早,朱俊芳去见李萍。相见后,李萍有点失望:面前的朱俊芳不但身材矮小,而且比照片上要老许多。王好义见双方反差太大,就说:“你什么时候回去?我们拿路费送你。”
犹豫不决的李萍没有表态。在王好义的安排下,李萍先在冯营煤矿招待所住下。矿上的人见过李萍后,也认为两人不般配,肯定成不了。矿领导考虑的是,矿上有很多大龄青年,李萍从东北来到焦作,是对煤矿工人的信赖。如果李萍嫌弃朱俊芳的话,由工会出面把她送走。如果她留下的话,由工会出面,在当地给她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并负责给她安排工作。
然而,几个月后,朱俊芳凭借自己的憨厚和诚实打开了李萍的心扉。李萍觉得嫁给这样老实巴交的人心里踏实。煤矿工会非常慎重,给李萍父母发了电报。李萍的母亲和弟弟、妹妹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一家人见面后抱头痛哭。母亲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劝她回东北。李萍流着泪拒绝了。
1984年国庆节,李萍和朱俊芳参加了矿上为他们举行的婚礼。两人的新家安在了矿招待所一间7平方米的客房内。婚前,矿上已经安排李萍先在冯营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教音乐。
儿子重病,如今全家面临难关
婚后,笑容占据了朱俊芳原本苦涩灰暗的脸庞。第二年,朱俊芳抱上了儿子朱强。
在他们结婚10周年时,二人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考虑到李萍的选择难能可贵,为方便她的儿子在市内上学,1998年,组织上把她调到了市区内的焦西矿子弟学校。
2001年,冯营煤矿破产,因工作积极,朱俊芳被安排到焦煤集团九里山煤礦。两年后,全家又搬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一年,他们的日子开始过得有滋有味。
正在这时,一场致命的打击突然而至。2005年,朱强感觉身体不适,经检查患上了肾病,只好休学治病。几年来,为给儿子治病,他们已经花掉了40多万元,不但卖掉了房子,还欠债20多万元,眼下住在40多平方米的破旧房子里,生性刚强的李萍也不得不以泪洗面。
虽后悔过,但愿跟他共度人生
对于这桩奇特的婚姻,李萍说现在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李萍认为当初自己太任性、太单纯了。如果让自己重新选择的话,起码要慎重一些,要考虑一下,绝不会稀里糊涂就嫁了。朱俊芳也承认,妻子嫁给自己太委屈了。
李萍说,虽然自己也委屈过、后悔过,但是,既然当初自己这样选择了,这一辈子都要和他相亲相爱,共度人生。
(摘自《东方今报》2008.4)
组长热心,促成征婚启事诞生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9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和见面。”
朱俊芳所在的通风组组长叫王好义。王好义是个热心人,让妻子给朱俊芳介绍对象。可是被介绍的姑娘一听他岁数大还是临时工,连见也不见。到了1984年,朱俊芳已经29岁。王好义看他年龄越来越大,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中国妇女》写信,问能不能刊登“征婚启事”。杂志社回信同意。王好义把“征婚启事”连同15元钱寄给了杂志社。当年第5期的《中国妇女》杂志《鹊桥》栏目刊登了这则特殊的启事,于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诞生了。
向往浪漫,东北姑娘上门应征
“征婚启事”刊登后,朱俊芳忐忑等待:“会有人应征吗?哪个姑娘能看上我呢?”让朱俊芳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封应征信件纷至沓来。
1984年6月26日下午,在冯营煤矿附近摆小摊的一位妇女捎给朱俊芳一封信。朱俊芳拿回去让王好义一看,上面写着:“朱俊芳同志,我是东北的一位教师,现在已经来到焦作,很想见你。我住在火车站招待所309房间。此致敬礼!李萍,6月26日。”
原来,时年21岁的李萍出生于县里的一个干部家庭,在家是老大,她不但容貌漂亮,气质也佳,从黑龙江克山师专音乐系毕业后,刚刚被分配在县城一所小学教音乐。李萍是一个烈性女子,坚决反对父亲包办自己的婚姻,在一次和父亲发生争执之后,她决定离开这个家。
1984年6月中旬的一天,李萍领了一个月66元的工资,带了两身衣服和几本杂志,悄然出走。在北京玩了几天后,她想到了随身带的《中国妇女》杂志上刊登的那则“征婚启事”。
李萍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辗转来到焦作。到了煤矿后,她在附近徘徊了几个小时。最后,她写了这封信,让人捎给朱俊芳。
他的憨厚,最终打开佳人心扉
第二天一大早,朱俊芳去见李萍。相见后,李萍有点失望:面前的朱俊芳不但身材矮小,而且比照片上要老许多。王好义见双方反差太大,就说:“你什么时候回去?我们拿路费送你。”
犹豫不决的李萍没有表态。在王好义的安排下,李萍先在冯营煤矿招待所住下。矿上的人见过李萍后,也认为两人不般配,肯定成不了。矿领导考虑的是,矿上有很多大龄青年,李萍从东北来到焦作,是对煤矿工人的信赖。如果李萍嫌弃朱俊芳的话,由工会出面把她送走。如果她留下的话,由工会出面,在当地给她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并负责给她安排工作。
然而,几个月后,朱俊芳凭借自己的憨厚和诚实打开了李萍的心扉。李萍觉得嫁给这样老实巴交的人心里踏实。煤矿工会非常慎重,给李萍父母发了电报。李萍的母亲和弟弟、妹妹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一家人见面后抱头痛哭。母亲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劝她回东北。李萍流着泪拒绝了。
1984年国庆节,李萍和朱俊芳参加了矿上为他们举行的婚礼。两人的新家安在了矿招待所一间7平方米的客房内。婚前,矿上已经安排李萍先在冯营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教音乐。
儿子重病,如今全家面临难关
婚后,笑容占据了朱俊芳原本苦涩灰暗的脸庞。第二年,朱俊芳抱上了儿子朱强。
在他们结婚10周年时,二人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考虑到李萍的选择难能可贵,为方便她的儿子在市内上学,1998年,组织上把她调到了市区内的焦西矿子弟学校。
2001年,冯营煤矿破产,因工作积极,朱俊芳被安排到焦煤集团九里山煤礦。两年后,全家又搬进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一年,他们的日子开始过得有滋有味。
正在这时,一场致命的打击突然而至。2005年,朱强感觉身体不适,经检查患上了肾病,只好休学治病。几年来,为给儿子治病,他们已经花掉了40多万元,不但卖掉了房子,还欠债20多万元,眼下住在40多平方米的破旧房子里,生性刚强的李萍也不得不以泪洗面。
虽后悔过,但愿跟他共度人生
对于这桩奇特的婚姻,李萍说现在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李萍认为当初自己太任性、太单纯了。如果让自己重新选择的话,起码要慎重一些,要考虑一下,绝不会稀里糊涂就嫁了。朱俊芳也承认,妻子嫁给自己太委屈了。
李萍说,虽然自己也委屈过、后悔过,但是,既然当初自己这样选择了,这一辈子都要和他相亲相爱,共度人生。
(摘自《东方今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