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主题的认知诗学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认知角度对文本的阐释关注于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互动的关系,开拓了文学阐释的新视角。本文以福尔斯的经典小说《收藏家》为例,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解读,借助篇章隐喻概念,分析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段在凸显小说主题、以及辅助读者认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收藏家》 认知诗学 篇章隐喻
  《收藏家》(The Collector,1963)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 1926- 2005)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位变态的蝴蝶收藏家从收藏蝴蝶发展到收藏女性的故事。男主人公弗雷迪(Frederic Clegg)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小职员,从小便爱好收藏蝴蝶。像捕捉蝴蝶一样,他把窥视已久的艺校女生米兰达(Miranda Grey)绑架并收藏在郊外一所隐蔽古宅的地下室,最后导致米兰达患病惨死。
  《收藏家》自发表以来,备受学术界和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比较研究、解构主义等多种批评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Elena Semino(2003)从概念隐喻和整合理论出发,探讨叙事小说中“心智风格”(mind style)的语言学构建,是从认知领域对该小说研究的全新尝试。本文拟从认知诗学理论入手,通过对《收藏家》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一.认知诗学与隐喻
  认知诗学是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不是文学对语言学的简单借鉴或语言学对文学的渗透,而是一种新的系统的文学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熊沐清,2008) 。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和评论方法,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来阐释文学语境中文本的语言、结构、文学效果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重新估量。
  Stockwell(2002)在其专著《认知诗学导论》中提出了认知诗学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图形背景、原型范畴、认知指示、脚本和图式、心理空间、概念隐喻、偏离类型等。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认知诗学的核心范畴。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视角。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在语言中,也在思維和行动中”(Lakoff & Johnson, 1980: 3) 。此外,他们指出,人们的概念体系也是隐喻的。隐喻的实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经历和理解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 5) 。他们将隐喻分为源域和目标域,源域具有具体性,目标域具有抽象性。人们在感知和认识事物时总是以具体、熟悉的事物去理解抽象、陌生的事物。在隐喻理论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特征映射是探讨隐喻生成的核心内容。从此,西方对隐喻的研究进入了认知阐释的构建主义轨道,并开始重视在篇章层面上对隐喻生成理论的研究,见Halliday (1985), Martin (1992), Werth (1999), Kovecses (2002), Cameron和Stelma (2004)以及魏纪东(2009)等。下面我们借助认知诗学的隐喻概念,揭示福尔斯独特的叙事手段在凸显小说主题、以及辅助读者认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收藏家》的篇章隐喻分析
  文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量使用隐喻,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说明和解释读者不太熟悉或不太了解的事物。篇章隐喻就是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廖美珍,1992)。作者选定一个隐喻作为语篇主题,以此支配整个语篇的脉络,语篇按照隐喻主题这一线索发展下去,从而决定了整个语篇的模式,形成了语篇的信息流。《收藏家》是典型的叙事语篇,在一定的叙事结构框架内展开,并且与隐喻化的过程相辅相成。在《收藏家》中,弗雷迪爱好采集、收藏蝴蝶,在弗雷迪眼中,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米兰达就是一只难得一见,美不胜收的蝴蝶,是最珍贵的藏品。于是,小说围绕捕蝶者和蝴蝶上演了一场囚禁与对抗的人性悲剧。米兰达像蝴蝶一样的悲剧命运正是涵盖全书的基本隐喻(root metaphor),以此为基础,小说中不同的子隐喻(micrometa- phor)围绕着这一主隐喻做出渐进性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描述,使得不同子隐喻间的语义连贯起来,展开故事情节:收藏家观察蝴蝶——收藏家捕捉蝴蝶——收藏家控制蝴蝶——蝴蝶试图逃脱——收藏家困死蝴蝶。
  《收藏家》中男女主人公弗雷迪和米兰达之间的关系体系,如同收藏家和蝴蝶之间的关系体系一样发展和演变,整个语篇围绕这一基本隐喻展开叙述。从隐喻系统内部结构的分阶段解构,可以看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子隐喻,组成同一语域的语义内容,对基本隐喻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描述,使得该小说在隐喻延伸、推进中形成,完成命题的最终论述,也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泄。同时,通过对源域概念逐一阐释推进,按逻辑顺序投射到目标域,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清晰、感情更加强烈。
  1.收藏家观察蝴蝶
  从小说开始,米兰达就触发了弗雷迪所有关于蝴蝶捕捉和收藏的感觉和想象。像昆虫爱好者观察昆虫做好记录一样,弗雷迪把每次见到米兰达的情景也写入他的“观察日记”中。弗雷迪还很专业地用标注昆虫的方法来对米兰达作标记。米兰达的浅色迷人长发,在弗雷迪看来如同 “像茧丝一样柔软光滑”(P3)。弗雷迪更是赤裸裸地视米兰达为蝴蝶,“看见她,我总觉得是在捕捉一只稀有的蝴蝶,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心都提到嗓子眼儿里了。”他把米兰达比喻成一只“‘难以言传’、‘难得一见’、‘美不胜收’的纹黄碟”,“更符合真正鉴赏家的胃口”(P3)。从这里可以看出,弗雷迪自诩为收藏家,他的收藏定位很高,蝴蝶要珍品,异性要最美的、纯洁无暇的,能激发爱情的尤物。街头的妓女,在他看来只是“形容憔悴,十分平庸,就像被人挑拣过的一个标本,你看了一定扭头就走,不想收藏”(P9)。弗雷迪如同观察蝴蝶一样窥探米兰达,把米兰达看作自己的收藏目标。   2.收藏家捕捉蝴蝶
  收藏家进入下一个目标:实施捕蝶计划。在买彩票意外暴富后,金钱膨胀了弗雷迪邪恶的本性,由此生成的所谓优越感和力量感使他为所欲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弱者身上,体现出其病态人格和温柔外表下的暴力倾向。在弗雷迪看来,绑架米兰达就如同捕获一只稀有的蝴蝶,就连劫持的工具也使用了针对昆虫类的“氯仿麻醉”系列化学品。劫持米兰达正如捕捉罕见的蝴蝶一样需要运气,而自己撞上了大运。在成功绑架米兰达之后,弗雷迪这样描述自己兴奋的心情,“这个夜晚我干了一生中最漂亮的一件事”,“就像捉了一只‘靛青’或者‘西班牙蝴蝶王后’一样。我的意思是,这种事你一生中只能遇到一次,甚至连一次也遇不到。这种事实际上只能在梦中见到,真正变成现实太难了”(P26)。
  3.收藏家控制蝴蝶
  收藏和占有美是弗雷迪的人生信条。弗雷迪除了捕捉蝴蝶进行喂养,待日后制成标本外,他还喂养了各式各样的蛾子。在他看来,蛾子也可以培育成精美的蝴蝶,同样,米兰达也是可以培育、教化的。陷入捕蝶者的圈套,米兰达只能沦为弗雷迪的私有“藏品”,失去自由,连新鲜空气和阳光都成了奢侈品。当米兰达看到弗雷迪收藏的珍品蝴蝶,白垩丘蓝蝶和阿多尼斯蓝蝶,被弗雷迪“排列得相当漂亮”,“都按照同一个角度,可怜巴巴地伸展开翅膀”(P129),米兰达既感慨它们美丽的外形,同时也发出了“我的难友们”(P51)的感叹,为蝴蝶,也为自己形同蝴蝶般被操纵的悲惨命运。
  4.蝴蝶试图逃脱
  弗雷迪占有的目的和快乐和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米兰达的需求是矛盾的,是为道德所唾弃的。为了赢得自由,蝴蝶会拼命逃脱,米兰达也想尽方法逃离禁锢,却屡次因为力量悬殊和她的善良而失败。无奈之下,米兰达想通过满足捕猎者的性欲来获取自由,不曾料想却恰恰威胁到了弗雷迪作为男人的自尊和特权。弗雷迪写道,“她就像一条毛毛虫,本来用三个月的时间才能长大,却非要几天之内就变成一只蝴蝶”(P96)。在弗雷迪看来,男性是欲望的主体,只有男人才具有性主动权力,而米兰达像一只违背了生长法则“心急的毛毛虫”,侵犯了弗雷迪所倚重的男权,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P96)。想得到米兰达却偏偏肉体无能,此时的弗雷迪恼羞成怒的情绪正如“捕捉一个希望得到的标本,却没有带网” (P36)的捕蝶者所处的尴尬境地。性无能的自卑感激發了弗雷迪更多非理性的杀戮行为,使其变得更加疯狂、残酷。
  5.收藏家困死蝴蝶
  米兰达提到,弗雷迪有一种专门困死蝴蝶的玻璃瓶子,称之为 “死瓶”。地下室对米兰达而言就是一个窒息生命、扼杀自由的死亡之瓶。米兰达在日记中记载,“我其实也就是装在那‘死瓶’里的一只蝴蝶,拍打这一双翅膀,撞击着明晃晃的玻璃。因为能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世界,便总觉得可以逃出牢笼。充满了希望,到头来却是一场梦”(P206)。面对弗雷迪的残忍和冷酷,米兰达意识到自己的结局也像极了 “一个死了的、用钉子钉起来的蝴蝶”(P206)。从拍打翅膀求生的蝴蝶,到没有生命迹象的标本,米兰达借用源域蝴蝶暗示着自己悲剧的命运。读者基于感知、互动体验活动获得“蝴蝶、死瓶、标本”等一系列相关的隐喻表达式组成的认知框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表达的美被扼杀的悲剧。虽然弗雷迪没有直接杀死米兰达,但是在米兰达得了肺炎高烧不止,弗雷迪因为害怕恶行暴露,放弃对米兰达的求医治疗,从而将米兰达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最终,米兰达成了一只死蝴蝶。
  由上述分析可见,《收藏家》中含有大量的收藏家和蝴蝶相关的具体隐喻,具体隐喻在文本中起到了统形和化神的作用,将语篇组织成一个连贯、有机的整体,完成了主体隐喻的建构。收藏家从观察蝴蝶起,直至将蝴蝶困死制成标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收藏相关的认知事件和认知图式。通过隐喻的使用,收藏家和蝴蝶的关系得以投射到目标域弗雷迪和米兰达身上,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捕猎者与猎物的关系。把女性视为物品进行收藏,弗雷迪收藏的深层心理其实就是把女性物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弱者(捕获的蝴蝶、禁锢的米兰达)身上,弗雷迪是男权社会的施虐者,米兰达则是惨死的受虐者。福尔斯用米兰达的死向世人揭示了男权社会的罪恶,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批评意识。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于日常的涵义,作者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选择隐喻来表达非常规意义,这就需要读者的积极互动,利用大脑中固有知识和经验努力寻找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并进行投射,找出两者的相似性,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隐喻,加深对作品和世界的理解。
  《收藏家》表面来看是匪夷所思的人间悲剧,实际上反映了小说女主人公米兰达和蝴蝶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弗雷迪这个极端的例子,福尔斯将弗雷迪的自私、残忍,把米兰达当作蝴蝶标本加以收藏,以昆虫的利用价值来评判人,把人降格为物品,完全否定人类的平等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在小说中,福尔斯通过独特的篇章隐喻表达形式,把他对现实社会的见解和个人认知方式传达给读者并影响读者,凸显社会现实,深化小说主题,这也正是福尔斯的创作初衷。同时,文本阅读的过程是动态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调动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完善自我认知,更加深入了解小说主题意义是如果建构的,以及作家的内心情感,从而从作家的认知层面更深层次体会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李尧所译《收藏家》[M]. 约翰·福尔斯著. 海口: 南海出版社, 2014。出自本书的引文只标注页码.
  [2]Cameron, L. J. & J. H. Stelma. Metaphor Clusters in Discourse [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 .1(2): 107-136.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   [4]Ko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6]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2.
  [7]Semino, E. A cognitive stylistic approach to mind style in narrative fiction [A]. Cognitive Stylistics. 2003:268-277.
  [8]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2002.
  [9]Werth, P. Text World: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10]魏纪东. 篇章隐喻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9.
  [11]廖美珍. 英语比喻的语篇粘合作用[J]. 现代外语, 1992(2): 32-35.
  [12]李堯. 收藏家[M]. 约翰·福尔斯著. 海口: 南海出版社, 2014.
  [13]熊沐清. 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4):299-305.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0年本科教改“《英语影视与文学经典》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编号:XM10720200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隐喻的汉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符合通俗易懂又达意的词句,这给新闻文本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以新闻解说节目的隐喻为研究对象,选取《每日秀》中的语料素材,简要概括了隐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对等和转换两大翻译对策。   关键词:隐喻 对等 转换  新闻节目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字幕翻译,以其通俗化,要求严谨为特点,有时还需要符合本国的背景和文
期刊
内容摘要:在舞台表演中如何走进饰演的角色的心灵,可以说需要去琢磨的太多太多了,如同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都是有认知差的,戏曲表演有着不可复制性的规律。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不会完全一样,一定会有一些即兴的创造。观众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艺术享受,这种鲜活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灵动的斑澜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表演 舞台艺术 秦雪梅 荆州花鼓戏  作为一名花旦演员,当我拿到《秦雪梅》的
期刊
内容摘要:赵彦春教授于2019年出版的《庄子》英译本(Sir Lush)是该书21世纪第一个英语全译本,从本体论的角度再现了《庄子》的语言色彩和艺术色彩。本文以赵彦春的《庄子》英译本为语料,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理论,就其翻译立场、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考察,并尝试探讨国学经典译作中文本选择和语言形式的当代特征,以期促进国学典籍外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 阐释 国学经典 翻译
期刊
内容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承载了源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能根据不同的身份、情景和场合,表现出其特定的语言特色。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外交场合中以高度凝练的话语和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发表致辞,不仅有力地传播中国声音,也提升了我国的外交形象。本文以2020年中展现中国话语特点的10篇外交演讲词作为语料,从词汇、辞格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外交演讲词特点进行浅析。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顺应理论视角探讨了红色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问题,认为译者在红色旅游资料汉英翻译中必须准确、充分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之上对涉及的语境关系、语言结构、顺应动态性与顺应过程进行动态顺应,由此决定对原文内容进行取舍并确定翻译策略,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顺应论 红色旅游 动态顺应 翻译策略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基于关联理论于1
期刊
内容摘要: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收藏画家创作的部分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绘画作品的审视和探究,可以发现其中赋予的多元文化内涵。其画作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强调“天人合一”思想。突显浪漫气象,浪漫气氛中流露出艺术家的真情,表现画家的奇思幻想与浪漫情愫。彰显现实情怀,以点代面,常常从一个小局部落笔来引出现实问题。凸出民族气质,将民族元素引入画作之中,显现艺术家的民族气质与民族情怀。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华留学生茶文化教学包括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和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前者以《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为指导,在教学中应强化教学内容的交际性,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层次性;后者以《中国概况》中的茶文化为指导,教学上应凸显茶文化的审美功能,强调双向交流与茶文化互动,实现“理解中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茶文化 汉语教学
期刊
保康县位于鄂西北,襄阳市西南部,这里是楚国的源头和荆楚文化的繁衍地,在这片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山川隅角,有一群人,心怀信仰,怀揣技艺,坚守前行,传承着别具特色的保康渔鼓。  保康渔鼓,由于演唱使用道情音乐腔调,亦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  保康渔鼓一般为一人站唱,无固定演出场所,曲目短小,内容简单。艺人演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打云板,右手拍击渔鼓下端的鼓面,击乐中“打”为击板声,“冬”为击渔
期刊
1.依然相信爱情  如果没有爱情  为什么一到春天  就会百花齐放  如果没有爱情  为什么一到夏天  就会绿树成阴  落木萧萧的秋天  我站在凉风里等候  等候最后一枚落叶  和我不辞而别  我知道我已风烛残年  但落叶过后  枝头鸦雀无声  我却春意盎然  我一说到冬天  雪花就开了  她们都是干净的  女孩子 下凡  抑或起舞 都是因为  人间有爱又有情  说什么天长地久  说什么海枯石烂 
期刊
内容摘要:《乌合之众》一书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群体心理的历史背景、典型特征、生发引导三个不同维度为切入点,论证了个人在群体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变化。距离《乌合之众》一书的诞生已过去两百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群体样貌中看到勒庞曾经批判过的问题,因此通过对《乌合之众》的重新关注与思考,有利于加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的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群体 群体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