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秦雪梅》主角角色的认知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舞台表演中如何走进饰演的角色的心灵,可以说需要去琢磨的太多太多了,如同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都是有认知差的,戏曲表演有着不可复制性的规律。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不会完全一样,一定会有一些即兴的创造。观众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艺术享受,这种鲜活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灵动的斑澜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表演 舞台艺术 秦雪梅 荆州花鼓戏
  作为一名花旦演员,当我拿到《秦雪梅》的剧本,饰演秦雪梅的时候,对我却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因为饰演秦雪梅和我之前饰演的旦角有着很大的区别。《秦雪梅》是荆州花鼓戏的传统保留剧目,在江汉平原可以说家喻户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出戏传承下去。
  花旦在荆州花鼓戏旦角行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花鼓戏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分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小旦”等五种。“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如荆州花鼓戏经典名剧《站花墙》中的王美蓉、《秦雪梅》中的秦雪梅。“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我之前扮演大多是像《站花墙》里春香丫鬟一样,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快言快语、热情好动。《秦雪梅》中的秦雪梅确是一个大家闺秀,文质彬彬,受封建社会的束缚,一言一行,独显深闺小姐的矜持。因此,如何走进秦雪梅的心灵,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挑战、一道难题。
  作为湖北三大地方戏之一的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广大人民劳动生活的产物,是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荆州花鼓戏极具生活气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花鼓戏的“美乃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首先,花旦的台词能够帮助演员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众所周知,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几个方面来着手,那么戏剧表演作为一种舞台形式,有其局限性,《秦雪梅》的台词刻画人物就显得更加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别出心裁的花旦台词给戏剧注入生命,优秀的演员不仅可以准确的表现出作者的意图,还可以更好的发挥,使人物形象越发生动传神,独具特色。
  荆州花鼓戏《秦雪梅》给人感到身临其境,为剧中人物的幸福而欢呼雀跃,也会为花旦角色的命途多舛而感慨万千。这就要求在饰演秦雪梅时情感上无可比拟的感染力。除了荆州花鼓戏独具魅力的音乐外,秦雪梅作为花旦的表演艺术是最具杀伤力的情感炮弹,很多表演艺术能够在一瞬间触碰到观众心灵最脆弱的地方,再加上动情的表演自然让人闻之落泪;同理,诸如《站花墙》中春香丫鬟独具喜剧色彩的台词也常常采用强力度的语言,能够烘托出欢喜的氛围,让人不由心生喜悦,这便是花旦的神奇之处。作为一名优秀演员,能够正确把握并诠释花旦舞台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处理表演舞台时不能机械诉说,不能千人一格,而是要力求准确的把握和处理各种表演,如《秦雪梅》舞台上的语调的高低,语气中的抑扬顿挫等与表演中塑造的角色合二为一,舞台表现是花旦演员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花旦演员要真实感受人物,跟着人物感觉走,使台词成为发自内心的由衷之言。这样,才能感染观众,体现花旦在戏剧表演中舞台情感表达的作用。
  《秦雪梅》是一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戏。这和荆州花鼓戏《站花墙》一样。我在荆州花鼓戏《站花墙》中饰演的春香丫鬟,和胡新中和李春华老师搭档多年,对这出戏,对人物的表演略有一点点体会。
  《站花墙》原本只有《梳妆》、《摘花》、《站墙》几折,属典型的荆州花鼓戏“三小”戏。表现的是小生小旦的爱情和丫环穿针引线的情节,延续至今近百年。在演出的过程中,各专业剧团不断整理改编,陆续增加了“赶考”“认婿”“对诗”“换狱”“探监”“法场”等戏,扩展为一个完整的大型戏。上世纪8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将《站花墙》更名为《花墙会》,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在全国发行放映。无论是舞台本还是影视本,各类各团各有版本不同,但“梳妆”“摘花”“站墙”始终是该剧的核心和亮点。尤其是“摘花”表演,永远是观众的重要看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摘花”技艺不断地丰富更新,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而表演“摘花”绝活的春香丫环,从来都是全剧的重要人物,光彩照人。
  春香所以抢眼,首先是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她虽然只是个天官府千金小姐的贴身丫环,但却凭借她纯朴的品质和灵巧的能力,以年轻的生命代价成就了剧中主人公扬玉春与王美蓉的美好姻缘。而春香丫环耀眼绝伦的“摘花”、“梳妆”、“鸭子步”等绝技表演,则是她吸引观众眼球的另一重要原因。
  “摘花”绝活最早是荆州花鼓戏“四大门头”的掌门人汪春保先生,根据江汉平原一带出嫁、陪嫁和闹洞房过程中“认花”、“报花”、“摘花”的喜庆习俗编创的。最初只能摘三四朵花,舞台上的花是在开演前临时向观众借用的实花。后来发展到五六朵和七八朵。到荆州花鼓戏先辈程兰亭、胡忆菊等老师时,舞台上所用之花已开始采用丝线制作,数量也增加到了十余朵。
  春香的第一次出场是一段“占子”道白:“一棵树弯又弯,一长长在太行山。太行山凤点头,我是王府的小丫头……”这段念白,本是传统的“自报家门”程式,但却不能以传统的程式化表演进行演绎。这段念白在文学上富有诗意,在内容上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姓甚名谁,身份地位”的自我介绍套路。因此,在表演方面,除尽力突显其诗韵风格外,还应表现出春香这一人物的个性特点。语气方面应刚劲中含幽默,调侃里显威严,突显春香这个小人物的刚正不阿与活泼可爱性格。我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字正声清,情绪方面则尽量明快轻松,節奏与击乐鼓点严丝合缝,形体与眼神配对浑圆。当念道“哪一个大胆的惹了我——嘿嘿——”,我配合插腰动作,夸张性的做耸肩摆颈、摇头闪眼,最终将某一观众席位作为舞台视点,霸气中略显娇嗔地道出“我就与他不罢休!”使一个正直聪慧而勇敢活泼的丫环小人物活现于观众眼前。
  “梳妆戏”是在美蓉小姐被说服外出之后。因此,春香的此段戏应比前段戏更为欢快热烈,整个梳妆的节奏和动作应更加明快紧凑。比如摆放铜镜、擦镜持梳、捋丝顾盼、左右打理等形体表演,应力避施沓繁琐,尽量流畅俐索、干脆轻快。来到花园之中,从认花报花、观花赏花到赞花摘花,是整场戏的高潮和亮点。   结合我饰演《站花墙》春香丫鬟的经历,可以说我对人物的内心有一定的了解,但饰演《秦雪梅》里的雪梅难度更大,对走进雪梅的内心有着更高的要求。
  每一个有经验的演员,平时都很留心观察生活,并将生活中美妙的事例存在脑海备用,一旦在某一个戏某一个角色需要排练的时候,就会和大脑中的人、事联系起来构成形象思维——这就是所谓的“角色种子”。
  秦雪梅这个角色作为花旦虽然并不是花鼓戏表演的全部,但却是它的精髓所在。一场深入人心的戏剧表演必然离不开精彩的舞台诠释,运用唱念做打舞等各种程式技艺,运用外部的表演形式刻画中华民族的古典美,道德美,心灵美。
  《秦雪梅》是一出脍炙人口的荆州花鼓戏,“观画”是该剧中的经典一折,重点反映了商林和秦雪梅的爱情。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很多传统戏里面的小生小旦一见面就爱的死去活来,那是原始的冲动,没有感情的爱,使人感到空虚和尴尬,传统的《秦雪梅》就是这样的一出戏,雪梅和商林的感情没有依据,就凭一纸婚书商林气极而亡,雪梅碰灵而死,无缘无故的为封建主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编剧在改编时,着重加强了两个青年人的感情戏,丰富了《观画》时的思想交流,他们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一起长大,失足落水,救命结缘,描容观画、吟诗作对等等情节。回忆少年的时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内心感情自然流露,因此,给雪梅和商林空洞的内心增加了许多真实内涵和情感,也因造访观画,励志共勉而加深了两个年轻人的情愫,为后面的戏产生了令人信服的铺垫。
  秦雪梅不是乡野村姑,她是皇亲国戚(她姐姐秦雪纳在西宫伴驾),雪梅知书达理,自幼接受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她对商林有深入肺腑的爱,但她又不敢跨越雷池一步,她行为稳重,举止端庄,身在相国府第,在父亲等级观念的淫威下,只能屈服,不敢争斗,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做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殉葬品。
  《观画》一折是《秦雪梅》中承前启后的爱情戏,第一场投亲是铺垫,第二场《观画》是描述雪梅和商林纯真的爱情,唱腔和表演并重。做为相国府的千金,暗访书斋私会男友本来就“违章”但她忠于爱情,大胆的走了这一步,继而看见画像和诗词,顿生爱意。当商林突然回到书斋,马锣加滚锤的打击乐伴奏,雪梅合着击乐的节奏显得惊慌失措,慌乱中躲在扇后唱出“只吓的雪梅女无处藏身”极为贴心地表现出少女的矜持……随后又不时的在扇后、水袖下偷窥商林。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少女的羞涩和对商林的爱意。这一切为后面的《商林归天》《雪梅吊孝》留下了可信的伏笔。唱不好《观画》就绝对演不好《吊孝》,只有掌握了人物的内心才能准确的决定人物的行动。
  《秦雪梅》是一出对唱腔要求极高的戏。在舞台表演中如何走进饰演的角色的心灵,可以说需要去琢磨的太多太多了,就像你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都是有认知差的,戏曲表演有着不可复制性的规律。比如聆听名家录音或者观看光盘录像,至多一兩遍就腻了,但是看他(她)们的现场演出,往往十遍百遍兴致不减。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不会完全一样,一定会有一些即兴的创造。观众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艺术享受,这种鲜活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灵动的斑澜色彩和美学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语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为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课程,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未来成长中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教学环境下,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课堂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需求,这就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不断优化,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作家铁凝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为例,以获(huái)鹿的方言口语为参照,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分析获鹿方言用词的特点,获鹿方言不仅简单直接、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尤其是语气词有很多,它和不同的词结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并且很多经典的文学对于获鹿方言的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极为宝贵的传承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获鹿方言 铁凝 日常生活 用词特点  获(huá
期刊
内容摘要:开拓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是电影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小成本电影要想走向发达国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东南亚正好是国产电影实现“走出去”一块试验田,一块跳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电影一定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国产电影 跨境表达 中国-东盟合作  长期以来,国产的电影绝大多数都采取本土的导演、本土的题材、本土的演员模式生产电影成品。在旧的体制下,加上从业人员的高度
期刊
内容摘要: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豪放浪漫主义诗歌,在唐朝诗歌整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与巴蜀仙道有很深的渊源,道教文化与李白创作诗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道教活动文化对李白的思维形成和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仙道文化为李白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使诗人形成独特的个性和飘逸的诗风,甚至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本文根据诗人的经历,分析仙道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
期刊
内容摘要:文以载道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传递语文知识,更重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处世情态,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因人生经历使得词作风格鲜明,以其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从文本思想、词人经历和创作风格扩展开去,深入探究大学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作用。   关键词:隐性育人 教学设计
期刊
内容摘要:对高职学生来说,提升文学素养、树立良好核心价值观念与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而在目前高职校园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技能知识传授或者单一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意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本文从多方角度对高职学生文学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同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学素养 核心价值观
期刊
内容摘要:对分课堂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2014年出现后受到教学一线教师推崇和好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符合当今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教育理念。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论 传统教法  “对分课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基于亲身教学实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隐喻 语境 隐喻理解  隐喻性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Lakoff(1980)指出 “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和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当在教童话时,要把握童话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特征,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当今,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当的教学理念,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误导、误教,笔者结合《皇帝的新装》经典课例,阐述如何把童话真正当成童话来教。   关键词:童话教学 问题 教学策略 《皇帝的新装》  童话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独特的体裁,它没有小说那样跌宕起伏的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的汉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符合通俗易懂又达意的词句,这给新闻文本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以新闻解说节目的隐喻为研究对象,选取《每日秀》中的语料素材,简要概括了隐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对等和转换两大翻译对策。   关键词:隐喻 对等 转换  新闻节目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字幕翻译,以其通俗化,要求严谨为特点,有时还需要符合本国的背景和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