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模样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家的模样?关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家是一个人的游乐园,家是几口人的柴米油盐;家是一张柔软、慵懒的沙发;家是责任,是孤独,是烦闷,也是一杯暖茶,一顿饺子,一盏灯火;家是有时远离但终将回去的地方。
  柴岚绮的家是由一顿顿饭、一盏盏灯缀成的。做给女儿吃的一桌子硬菜,刚进父母家就端上桌的饺子,新家里亮起的暖黄色灯光,病床上相互依偎的父母,这些片段犹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连缀起来就成了家的最好注释。
  曾颖关于家的深刻印象,看起来算不上特别精致美好,但细细看来,那一张张画面里铺陈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暖色调。热闹的春节,偌大的工厂,只有他们一家四口的节日,却一点儿都不冷清——触手可及的電视,头一回看的春晚,热乎乎的“乱炖”,哥俩儿在床上翻着跟头……几十年后回看当时,那个清苦的春节,却弥漫着最真挚的亲情。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家的模样?也许,家就是那个安放最柔软、最诚实、最舒展的自己的地方。家的模样,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模样。
其他文献
一  兰州倚居黄河,菜场里的鱼贩每天总有新鲜货叫卖。我家有一半南方血统,于是鱼也成了童年回忆里的一道常见菜。二  当时我们一家四口里包括一只名叫“丢丢”的猫。这只猫是寒冬腊月从自行车棚里跟着母亲回家的,没有做过绝育,没用过豆腐猫砂,没吃过冻干零食和进口猫粮,如今看来完全站在科学喂养的反面。但丢丢活得安然健康,平日里胃口很好,爱吃玉米和鱼汤。于是,我妈下班带回来的食材里,常常又加上“鱼杂”。  鱼肚
期刊
一  翻翻中国的文学地图,某一个地方因为某位作家的执着书写而闻名的,实在算不上少数。远一些的,有柳宗元的永州、柳州,苏轼的黄州、密州;近一些的,也有老舍的济南、郁达夫的北平、张爱玲的香港、迟子建的北极村……但像高邮这样,广为读者偏爱,并且能让人每每提起来脸上总洋溢着欢快的市井气息的,到底还是少数。  提起高邮,人们随口就能背出不少句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下过大雨,你来
期刊
在丽江永胜古镇,刚被井水冲洗一新的石板路上,珐琅银匠小谭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手速摇动抽银丝机器的把手。他媳妇手中握着银丝的一头,边向前跑边回头。小谭大声催促她:“别东张西望,别跑歪了,旁边是别人的赛道!要笔直地跑,要匀速跑!”一根纤细的银丝正在两人之间生成。小谭7岁的女儿说:“只要一抽银丝,爸爸就成了魔鬼教练,那一头不管是谁拉着银丝,都会挨训。”  小谭闻声说:“当年,我在这条石板路上跑了7年,我爷
期刊
四例确诊。两个小区升级为中风险区。全员核酸……  消息一个一个传来,我们安之若素,照常上班。  外地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惊讶于我们的一切如常,问:“疫情都无法让你们停止工作吗?”笑答:“只会让我们的心更火热。”  这自然是开玩笑。但那时的我们,的确一切如常。  2021年10月底的兰州,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出现,频频出现在新闻中。  与2020年初相比,所有人都淡然而笃定。我们一轮一轮做核酸检测
期刊
一  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要回家一趟,因为暑假在家门口社区医院接种的某疫苗,到了接种第二针的时间。  在我们三个人的微信群里,女儿发了张回家的火车车次截图,我立即从沙发上弹起来,做出“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姿势:“回家,做什么给她吃?”  “她喜欢吃糖醋排骨、油爆小河虾,喜欢炒年糕,喜欢夹黄油的菠萝包。”我一边说着,一边在便签纸上唰唰写下要买的东西。  第二天一下班,我就直奔超市,提着满满两大兜东西回来
期刊
裂帛,是撕裂锦缎的声音。  锦缎,我没有撕过,粗布我倒是撕过,刺啦——那声音的确是爽利的,干脆利落,甚至接近轻灵。没有利刃的介入,只用两手一抻,布就裂作两半。这样想着,我开始羡慕旧时在布庄上班的人,那样,岂不是每天都可以听到裂帛之声?  帛,裂开,在案上,分成了“楚河汉界”。两片布就此别过,这一片被做成了旗袍,那一片被做成了夹袄;这一片被裁剪成了肚兜,那一片被做了鞋面。好听的裂帛之声,其背后也可能
期刊
一  1983年,我14岁。那一年的除夕是2月12日。早在几天前,父亲就跟母亲说,今年春节,他打算向领导申请值班,从除夕到初三。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家家户户都在家团圆过年,你却要在最关键的4天值班,不行!”  父亲附在母亲耳边低声说了几句什么,仿佛往蜡像上吹了口热风,母亲刚刚还愤怒不满的表情,瞬间变得柔和了,还高兴地点头表示认同。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父亲用言语说服母亲的场景,说服速度之快,母亲的配
期刊
一  这一年我做过最值得的事情,就是去见了两个人。  一次是暑假和朋友羽衡旅游时,行至山东境内,我随口提起两年多没见的济南好友橙子,羽衡便提议不如顺道去看看对方。我的第一反应是算了吧,虽说橙子是我最为珍视的异地友人,但总觉得临时起意的造访是一种打扰,万一他并不乐意被我占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呢?但羽衡说:“别想那么多,人都是见一面少一面的。”  说见就见,我立刻将原定的行程延长了两日。在微信上跟橙子说了
期刊
城市的孤独,需要便利店来治愈。  時针指向半夜12点,商铺歇业,电车停运。唯有窗明几净的便利店,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犹如灯塔般指引着夜归的人们,也暗示着这座城市仍在正常运作。  据统计,在日本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有时相隔不到100米就有两三家。在全家、罗森和7-11中,我最喜欢7-11,大概是因为曾经在这里打过近3年工。在这里打工的大多是学生,还有周围的家庭主妇。刚到日本时,我的日
期刊
一  28岁以前,我都是耻于提及自己家乡的。  家乡在这两年才从“县”变成了“区”,仿佛等待了有10年,人们才风光满满地给自己贴上“南京人”的标签——骨子里还是有些不认可。  作为不知名的小县城,溧水自得其乐地存在了千百年。就像《桃花源记》里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小时候的生活大抵如此。我们在城镇的中心读书,周末便去乡野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