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伦理关怀探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伍尔夫一生都致力于小说的创新与探索,在艺术和表现手法上有独特的见解,她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学术界对伍尔夫本人以及其作品给予热切关注,且研究成果显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学术界对于伍尔夫的研究仍有尚未发掘的空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意识流 伦理关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现代学术界对她的著作研究规模越来越大,但仍有一定的不足,这其中包括伦理学的研究。文学伦理学对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由此创作出一种批判方法,称为文学伦理批评法,同时结合伍尔夫的四部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海浪》、《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从四个方面(即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我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帮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伦理关系,重塑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一 人物介绍及著作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英国著名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伍尔夫一直追求文学上的创新,由外部现实世界转向人的精神世界,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与詹姆斯·乔伊斯和威廉·福克纳一起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推向高潮,同时在技巧与形式上突破传统,《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代表作。《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与《海浪》确立了她在世界意识流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弗吉尼亚·伍尔夫推崇女权主义,代表文章是《一间自己的房间》,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是女权主义的领袖人物,被誉为西方女权运动的先驱。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早年作品如《远航》和《日与夜》被认为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而在其后期创作才开始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墙上的斑点》,通过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一个恬淡的日子里,坐在躺椅上,抬头看见墙上有个模糊的斑点,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遐想。随后发表的《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更是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是其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全都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以一种全新的意识流形式出现。总的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形式灵活多样,运用词语准确到位,富有美感,结构上如行云流水,随意自在,所表述的观点令人信服。
  二 伦理学与文学
  伦理一词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应遵守的规则与道理,阐述的是道德行为与道德关系,伦理学又称为道德科学、道德哲学、人生哲学,是从宏观上把握各类道德现象,全局操控,从道德的起源、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内容的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而文学是将自己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用艺术文字形式加工出来,体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伦理道德与文学。由此可见,文学与伦理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学的基础就是伦理,它始终研究人的内心世界;而人的伦理道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原材料,也为作者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从文学作家敏锐的角度看,将其道德内涵意义在不脱离实际的情况下,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描述出来,从心理上打动读者,对广大读者起到教育作用。文学伦理学可以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又可以促进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三 影响弗吉尼亚·伍尔夫伦理关怀的因素
  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有的作家会将它影射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即作品与本身的生活密不可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具有很大的自传性,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人生经历。伍尔夫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伦理的思考,影响其理论关怀的必然因素与她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时代背景有紧密的关系。本文认为,影响弗吉尼亚·伍尔夫伦理关怀的因素有多个,主要分为两方面原因:
  1 个人的丰富经历
  (1)复杂的家庭背景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母亲出身贵族,是帕特尔七姐妹之一,具有典雅的艺术气息。伍尔夫不仅传承了父亲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感情,还具有母亲的典雅艺术气息,可以说,父亲和母亲对她迈入文学道路起到了铺垫作用。然而,伍尔夫的家庭看似十分美好、令人羡慕,但实际上却潜在着许多矛盾和分歧: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亲与前妻有一个女儿,母亲与前夫有三个孩子;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夫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性侵害,则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正是复杂的家庭背景,使伍尔夫极其渴望和谐。
  (2)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一个知识精英的沙龙,因伍尔夫的居所在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区,所以这个团体被命名为布鲁姆斯伯里。该团体的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在这个团体里,伍尔夫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类似的经历,充满热情与渴望,强调人权,敢于否定权威,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探讨问题,从而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伍尔夫广泛地接受积极思想,进行自由地创作,她的作品由此别开生面,更具精神含量。
  2 时代背景
  一个作家所进行的创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时代背景影响着作家的成长思想。伍尔夫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战争的爆发给人们的精神情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人们的精神饱受摧残,在以往的小说中,除了人们内心世界没有值得重点去描述的对象。后来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形势应运而生并且开始发展,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伦理观也随着巨大的震荡而改变,这对伍尔夫创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她开始描述人们的内心世界,创作出了意识流派。   (1)两次世界大战
  弗吉尼亚·伍尔夫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告终。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阶级剥削越来越明显,促使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被激化到了极点,再加上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人们陷入极度的恐惧中。在这一时期,伍尔夫创作出了《雅各布之屋》,作品以她的哥哥索比为原型。战争给伍尔夫带来了极大的痛楚与折磨,失去亲人的痛苦使她对战争充满了憎恨。一战的苦难还没有完全消失,二战的苦难就又一次地降临。伍尔夫认为二战不仅仅是对欧洲文明的彻底毁灭,甚至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灾难。在作品《海浪》中,她谴责战争,批判战争,以此来说明混战中的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恐慌和愤慨。两次世界大战是伍尔夫人生旅途中一段挥之不去的梦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她一手创建的印刷厂和在伦敦所住的别墅相继被德军炸毁的事件,都在她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并给她后期的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2)社会思潮
  伍尔夫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当时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至1923年各国工人运动爆发;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样的动荡中,经历了灾难的摧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自然会有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很多新的看法与观点。与此同时,在精神世界中出现了许多新思想,哲学领域出现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物理领域出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各种理论并存。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艺术也受到了冲击,对于那些传统腐朽化问题开始有所怀疑,人们探索新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并且建立了创新的思索问题模式。在维多利亚时期,妇女过于依赖男人,是家庭组成当中的点缀品。现在的她们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工厂,寻求独立的经济来源,开始争取自己独立的地位,还要获得思想的独立生活。对于先进的青年,他们开始对上帝、宗教产生质疑,他们开始公开讨论两性问题,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主义,自由地指责政府的种种过失。这种怀疑一切的态度和相对主义的观念也逐渐地波及到学术领域,新的学说和浪潮也应运而生。伍尔夫的现代主义文学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潮的倾向。总之,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文化思潮多元并存,人们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伍尔夫恰恰接受了这种影响,并用作品表现这一阶段的特点,反对传统,创造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意识流。
  四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伦理关怀
  1 伍尔夫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伍尔夫提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关怀是错综复杂的,不仅是对自然对人类的冷漠的斥责,也是人类融入自然并与自然永久和谐相处的的美好愿望。伍尔夫传承了前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考,同时也述说了她对自然感受的独到见解。例如,华兹华斯主要赞颂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而伍尔夫却不是完全赞同,她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她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只是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这一点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也得到了证实。
  2 伍尔夫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当今有很多评论家都对伍尔夫存在误解,认为她太过于注重情感世界,而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存在。但事实上,伍尔夫没有被自己所生活的小环境所束缚,而是对现实社会也热切关注着。在作品中,她对动乱不安的社会进行了有力地批判与痛斥,揭示了父权制以及战争下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她痛恨战争带来的灾难,反对父权制的压迫,提倡追求和谐社会。
  3 伍尔夫对于人与他人关系的思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了解。伍尔夫认为,应从多方面去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可能性,这样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意义也就不尽相同。伍尔夫在其作品中,对人与他人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常通过思考这个人与别人的关系展开,从而更加全方位地认识这个人。人与人相处需要互相体谅与理解,正确处理个人感情,才能将彼此的亲情、有情、爱情等所有情感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4 伍尔夫对于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以其与众不同的视角深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变化和生命的存在价值。她关注人物的内心动态,重视人物对外界的感受。她对于自我始终都在不断地进行追问,认为自己具有双重状态,她说自己总是处在“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的矛盾中,这一点在她的作品《日与夜》中得到体现,孤独似乎常伴其身边。总之,伍尔夫毕生都在探求内心世界达到和谐状态。
  结语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对后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人类伦理的关怀始终融入她的作品中,她对人类伦理关怀的不断探索得到了后人的推崇。伍尔夫的这些思考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注: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项目,项目名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的表现手法研究,项目编号:09YKZ046。
  参考文献:
  [1] 易平:《徜徉在生活中的现代小说——论弗吉尼亚·伍尔夫〈论现代小说〉》,《科技信息》,2012年第16期。
  [2] 王李岩:《从伍尔夫作品看其意识流创作》,《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 李曼:《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矛盾写作》,《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 王静:《〈达罗威夫人〉的意识流解读》,《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孙淑丽,女,1976—,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践行者与代表人,他通过与己身生命同等分量的文学创作完美诠释了唯美主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内涵。本文以王尔德所创作的仅有的九篇童话作品作为评析对象,紧密通过作品内涵阐释、价值理念宣扬以及相联学科定义等诸多要素的协同交互,从而完成王尔德童话作品范畴内的唯美主义的表象凸显与内涵释放的水乳交融。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童话作品 唯美主义 具象体现 内涵释放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 幻想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在当代非常流行,这是由于它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诉求,尤其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所包含的一系列幻想元素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使其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受到追捧和欣赏。本文从空间、时间、角色和道具等方面对其幻想元素的文本构成以及呈现方式展开分析,阐明了作家调和了童话与小说两种文体,将现代生活巧妙地进行魔幻化,其宗旨在于构建起一座主体间性的美好理
期刊
摘要 本文以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为赏析对象,浅析在以司汤达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刻画,同时也对司汤达的创作手法进行赏析。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 女性形象 司汤达 心理刻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19世纪的欧洲文学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洲文学
期刊
摘要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小说问世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后被译成其他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读。在中国,《茶花女》可以说是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说到《茶花女》,人们给予小说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是同情,是对封建传统的厌恶。若再仔细地去品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给予玛格丽特的情感不单单是同情,更多的是钦佩。本文试从迷失、追求、救赎三方面对《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形象加以重新认识。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战后日本文坛兴起了描写战争的“战后文学”,这些作品具有偏重描述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创伤,却忽视日本对他国侵略造成伤害的倾向。与这些文学作品相比,日本女作家加藤幸子通过作品《梦墙》如实地描绘了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侵害,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其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批判和反省。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梦”与“墙”的寓意,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其对中国民众受害的同情以及对中日和平友好的期待和向往。  关键
期刊
摘要 死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贯穿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作品的一条重要线索。圣埃克苏佩里通过对死亡主题的探索,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存在价值、行动哲学的关注和思考。在探索过程中,其死亡主题表现出了多重审美价值。本文从美学意义、文学意义和哲学意义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品死亡主题的多重价值,为其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关键词:圣埃克苏佩里 死亡主题 多重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共性又具有差异,英美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文化交流,必须要对这些差异做出了解并探寻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途径和办法。本文对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主要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研究《乱世佳人》陈廷良译本,对陈译本《乱世佳人》在文化差异处理方面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差异下翻译策略的选取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翻译 文化差异 《乱世佳
期刊
摘要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阎连科的《受活》则有“中国的《百年孤独》”的赞誉。这两部小说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理想所进行的努力,传达出真实的内心世界。但在对非理性因素的态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和包容性上,二者又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现实 虚构 想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阎连科的《受活》,引发了我们对文学真实性的思考。李敬泽称之为“狂想现实主义”,李
期刊
摘要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历来学界对其《悼亡诗》研究较多,而很少关注他的四言诗。其实,潘岳的四言诗虽说在历代诗话中常常因形式大于内容而受到历代论家的诟病,却也可从历代诗话评论中分析得知,无论在引导四言诗走向碑铭体方面,还是在有意识地注重骈偶,从而预示着南朝骈体文的产生方面,潘岳的四言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潘岳 四言诗 诗话 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冯延巳词有继承有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在当时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其词的内容已由外在的描写转入到内在的描绘,由表面的叙写深入到内心的刻画,由专事于女子容颜叙述描绘而扩展到士大夫的苍凉悲凄。最善于触景生情、以景托情的写法,借用闺情意绪来表达一种独特的心境,他的词清丽委婉含蓄,表现了清俊淡雅的风韵,为词坛带来了新气象。  关键词:冯延巳 创新 心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