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之于食品安全,是一柄“双刃剑”。
“民以食为天”。这话应该有两层意思。
食物不但是维系生命的必要条件,也能损害身体,甚至让人丢掉性命。
取食于天然是工业化以前人类的生存方式,而自从现代农业诞生起,尤其是农药、化肥的发明和大量使用,以及现代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食物已经不再来自大自然,而是加入了很多工业制造的成分。
因此,食物的安全不再像古时候人们“冒险吃河豚”那么简单了。鹤顶红、地沟油、铅中毒、激素、瘦肉精、三聚氰胺、苯并芘乃至转基因…--每个成分都有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来自大自然的毒素
虽然人类的食物来自于动物和植物,但是有很多动植物是有毒的。
在世界上30多万种植物中,能用来做食物的不过百种,其余大部分都含有毒素或致癌成分。而有毒的动物几乎都是水产品,海洋中有1000种以上的动物有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芽的马铃薯能引起中毒并不是新鲜事。这种毒素是生物碱中毒的典型代表,因为马铃薯嫩芽中含有一种名为龙葵碱的成分。这种碱和吗啡、罂粟、可卡因等富含的各种生物碱有类似的分子组成,都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而鲜嫩的黄花菜中,则含有名为秋水仙碱的毒素。这种碱为灰黄色针状结晶体,具有一个浪漫的名字,但是如果煮沸十多分钟,则毒性去除。这时候的黄花,也便是那古诗中和美人竞瘦的“明日黄花”了。
苦杏仁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生物苷的毒素,它是生物毒素的又一种形态。据称,儿童吃6粒苦杏仁就可中毒。不过,少量食用苦杏仁反倒可以治疗咳嗽,这和少量罂粟亦可治病是一个道理。
植物中还有一种类型的毒素——毒蛋白。含有这种毒素的植物很多,尤以豆类为典型。比如美丽的相思豆,其中含有一种名为红豆毒素的毒蛋白,可谓“情毒”。只要很低的剂量,就可以导致人恶心、呕吐乃至呼吸衰竭致死。
人们对于自然的毒蛋白认识较多,但是对于转基因作物中的毒蛋白却知之甚少。比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中有一种能使害虫致死的BT毒蛋白,虽然短期少量食用对人体的影响不太明显,但是长久来看,后果尚未知晓。这就是发达国家很多人都对转基因食品抱怀疑态度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种酚类的毒素广泛存在于棉籽当中,称为棉酚。当棉酚含量达到0.15%时,就可以引起动物严重中毒。所以,毛棉油不可食用。但是,很多不法分子在大豆、花生等优质油品当中参入棉花油以牟取暴利,这样的手段屡见不鲜。
在动物当中,以河豚鱼毒素、贝类毒素、鱼体组胺以及蟾蜍毒素为主。
河豚鱼或许是最具谈资的一种剧毒美食了。一般情况下,河豚的肝脏和卵巢有剧毒,而。肾脏、血液、眼睛和皮肤毒性也不小,但是大多数肌肉却几乎无毒。四季之中,春季毒性最强,六七月份毒性减弱。
所以,在日本吃河豚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河豚内脏绝对不可食用,卵巢及肝脏等有毒部分绝对不可割破,去除完全最为重要。去除皮及头部,只加工肌肉部位,将肉做成生鱼片生食时,要用大量的水洗涤(流水清洗3小时以上),并将汁榨出后再吃;经过油炸、炖、烧、煮等加工,毒性也不能完全消失,但是用重碳酸钠煮时,毒性就会消失。
微生物侵染
1984年圣诞节前,英国皮特山姆农场的农民发现,农场里的一头牛体重下降,站立不稳,来回摇晃——它看起来似乎疯了,且没过多久就死了。之后不久,农场里相继又有9头牛死去。这个最初被称为“皮特山姆农场综合症”的病症,就是后来席卷全球的疯牛病。
疯牛病和炭疽热、口蹄疫、出血热以及禽流感等流行病,都是由病毒或者细菌引起。而疯牛病则以牛肉制品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纪大恐慌。
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生物对食品的污染,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因素。而这些污染往往是人为所致。从疯牛病病毒的成因就可见一斑:用动物骨骼粉喂养动物,就是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同的疯牛病起因。
德国一位教授说:“疯牛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为了让牲畜多长肉多产奶,人们不断增加饲料中的激素含量。人们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生物,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长此以往肯定会出问题。而疯牛病就是结局所在。”
和病毒相比,细菌对食品的污染人为因素则较少一些。
当食品腐败变质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细菌。沙门氏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空肠弯曲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然,并非所有的腐败变质都是坏事,酿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腐败。
1955年,发生在瑞典的因食用猪肉所致的鼠伤沙门氏秆菌食物中毒,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沙门氏杆菌中毒事件,约7000余人中毒,90人死亡。
而最近的南京小龙虾导致的肌肉溶解症,也被定义为小龙虾自身携带的某种“不明病毒”所致。而这种毒素究竟是什么,还在排查当中。
对于受病菌污染的食物,及时地检测并做到防范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由病菌引起的食品检测,一般用到时的是PCR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等。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它可以把细胞内的基因复制到细胞外,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判断细胞的类型。
而生物芯片,也叫生物传感器,是在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人们可能很容易把生物芯片与电子芯片联系起来,其实,虽然生物芯片和电子芯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人们才可以快速辨别食物中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前防范。
食品里有哪些“渣滓”?
所谓食品安全里的“渣滓”,含义比较广泛。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化肥、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甚至头发、尘埃、油漆、铁锈、机油、垃圾、纸等异物在食品中的残留,都算是食品渣滓。
与之相伴随的便是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吊白块、三聚氰胺、苯并芘、重金属……
人类对于农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63年,法国就曾最先使用烟草和石灰粉混合消灭蚜虫,其主要成分是尼古丁。20世纪40年代,化学家合成了苯氧乙酸类化合物,这便是最早的除草剂。
而人类科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万能杀虫剂”DDT(滴滴涕,也叫敌敌畏)的发明,成为了诺贝尔学奖历史上难以抹去的耻辱——这种杀虫剂进入自然界后并不能自然分解,将成为生物永远摆脱不去的杀手。
就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出自己的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
“民以食为天”。这话应该有两层意思。
食物不但是维系生命的必要条件,也能损害身体,甚至让人丢掉性命。
取食于天然是工业化以前人类的生存方式,而自从现代农业诞生起,尤其是农药、化肥的发明和大量使用,以及现代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食物已经不再来自大自然,而是加入了很多工业制造的成分。
因此,食物的安全不再像古时候人们“冒险吃河豚”那么简单了。鹤顶红、地沟油、铅中毒、激素、瘦肉精、三聚氰胺、苯并芘乃至转基因…--每个成分都有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来自大自然的毒素
虽然人类的食物来自于动物和植物,但是有很多动植物是有毒的。
在世界上30多万种植物中,能用来做食物的不过百种,其余大部分都含有毒素或致癌成分。而有毒的动物几乎都是水产品,海洋中有1000种以上的动物有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芽的马铃薯能引起中毒并不是新鲜事。这种毒素是生物碱中毒的典型代表,因为马铃薯嫩芽中含有一种名为龙葵碱的成分。这种碱和吗啡、罂粟、可卡因等富含的各种生物碱有类似的分子组成,都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而鲜嫩的黄花菜中,则含有名为秋水仙碱的毒素。这种碱为灰黄色针状结晶体,具有一个浪漫的名字,但是如果煮沸十多分钟,则毒性去除。这时候的黄花,也便是那古诗中和美人竞瘦的“明日黄花”了。
苦杏仁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生物苷的毒素,它是生物毒素的又一种形态。据称,儿童吃6粒苦杏仁就可中毒。不过,少量食用苦杏仁反倒可以治疗咳嗽,这和少量罂粟亦可治病是一个道理。
植物中还有一种类型的毒素——毒蛋白。含有这种毒素的植物很多,尤以豆类为典型。比如美丽的相思豆,其中含有一种名为红豆毒素的毒蛋白,可谓“情毒”。只要很低的剂量,就可以导致人恶心、呕吐乃至呼吸衰竭致死。
人们对于自然的毒蛋白认识较多,但是对于转基因作物中的毒蛋白却知之甚少。比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中有一种能使害虫致死的BT毒蛋白,虽然短期少量食用对人体的影响不太明显,但是长久来看,后果尚未知晓。这就是发达国家很多人都对转基因食品抱怀疑态度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种酚类的毒素广泛存在于棉籽当中,称为棉酚。当棉酚含量达到0.15%时,就可以引起动物严重中毒。所以,毛棉油不可食用。但是,很多不法分子在大豆、花生等优质油品当中参入棉花油以牟取暴利,这样的手段屡见不鲜。
在动物当中,以河豚鱼毒素、贝类毒素、鱼体组胺以及蟾蜍毒素为主。
河豚鱼或许是最具谈资的一种剧毒美食了。一般情况下,河豚的肝脏和卵巢有剧毒,而。肾脏、血液、眼睛和皮肤毒性也不小,但是大多数肌肉却几乎无毒。四季之中,春季毒性最强,六七月份毒性减弱。
所以,在日本吃河豚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河豚内脏绝对不可食用,卵巢及肝脏等有毒部分绝对不可割破,去除完全最为重要。去除皮及头部,只加工肌肉部位,将肉做成生鱼片生食时,要用大量的水洗涤(流水清洗3小时以上),并将汁榨出后再吃;经过油炸、炖、烧、煮等加工,毒性也不能完全消失,但是用重碳酸钠煮时,毒性就会消失。
微生物侵染
1984年圣诞节前,英国皮特山姆农场的农民发现,农场里的一头牛体重下降,站立不稳,来回摇晃——它看起来似乎疯了,且没过多久就死了。之后不久,农场里相继又有9头牛死去。这个最初被称为“皮特山姆农场综合症”的病症,就是后来席卷全球的疯牛病。
疯牛病和炭疽热、口蹄疫、出血热以及禽流感等流行病,都是由病毒或者细菌引起。而疯牛病则以牛肉制品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世纪大恐慌。
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生物对食品的污染,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因素。而这些污染往往是人为所致。从疯牛病病毒的成因就可见一斑:用动物骨骼粉喂养动物,就是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同的疯牛病起因。
德国一位教授说:“疯牛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为了让牲畜多长肉多产奶,人们不断增加饲料中的激素含量。人们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生物,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长此以往肯定会出问题。而疯牛病就是结局所在。”
和病毒相比,细菌对食品的污染人为因素则较少一些。
当食品腐败变质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细菌。沙门氏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空肠弯曲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然,并非所有的腐败变质都是坏事,酿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腐败。
1955年,发生在瑞典的因食用猪肉所致的鼠伤沙门氏秆菌食物中毒,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沙门氏杆菌中毒事件,约7000余人中毒,90人死亡。
而最近的南京小龙虾导致的肌肉溶解症,也被定义为小龙虾自身携带的某种“不明病毒”所致。而这种毒素究竟是什么,还在排查当中。
对于受病菌污染的食物,及时地检测并做到防范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由病菌引起的食品检测,一般用到时的是PCR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探针技术等等。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它可以把细胞内的基因复制到细胞外,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判断细胞的类型。
而生物芯片,也叫生物传感器,是在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人们可能很容易把生物芯片与电子芯片联系起来,其实,虽然生物芯片和电子芯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人们才可以快速辨别食物中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前防范。
食品里有哪些“渣滓”?
所谓食品安全里的“渣滓”,含义比较广泛。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化肥、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甚至头发、尘埃、油漆、铁锈、机油、垃圾、纸等异物在食品中的残留,都算是食品渣滓。
与之相伴随的便是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吊白块、三聚氰胺、苯并芘、重金属……
人类对于农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63年,法国就曾最先使用烟草和石灰粉混合消灭蚜虫,其主要成分是尼古丁。20世纪40年代,化学家合成了苯氧乙酸类化合物,这便是最早的除草剂。
而人类科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万能杀虫剂”DDT(滴滴涕,也叫敌敌畏)的发明,成为了诺贝尔学奖历史上难以抹去的耻辱——这种杀虫剂进入自然界后并不能自然分解,将成为生物永远摆脱不去的杀手。
就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出自己的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