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 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对比和思考,有比较多的体会,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人物、事件、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主动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气氛,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品质。例如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但是,历史科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也是经由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某一历史事件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因此,历史课教学绝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计算机提供的有关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有针对性地提问:“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了个别战役以外,从整体上说中国打的是败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原因是什么?”“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通过分析以上问题使学生了解失败的重要原因,片面抗战和什么叫片面抗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二、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情感方面的因素以增强教学效果
所谓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仅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养料”。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的理解教材。如讲“钜鹿之战”可将“破釜沉舟”的故事、讲“淝水之战”可将“草木皆兵”的故事、讲“陈桥之变”可将“黄袍加身”的故事等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供学生浏览阅读。再例如,在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发展”时,我们可以结合电影《红河谷》中的这一片断(课堂中插播电影片段):藏族的头人识破英国人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占领西藏的阴谋时,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拨、威胁,伸出五个指头,义正辞严地对英国侵略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藏族是这个,汉族是这个,回族是这个,蒙族是这个,还有满族、维族……。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了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当你的家来问了!”来说明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一个封建农奴主能说出这样有爱国热情的话语,那么,我们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会收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不宜过分地加大容量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搜集、储存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有关教学内容的文档,电子读物,需要展示的图片、影视片段以及整套课件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再储存在多媒体计算机里,形成一个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备课素材库,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于是,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把某些知识点盲目地加深拓宽,常常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无疑违反了教学规律,也远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对于因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多余的时间,我们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支配,一部分好的同学可在课堂所学内容上继续深入,而一些差的同学则用这段时间来巩固消化,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可多设计一些反馈性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
(作者单位:817000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民族联校)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人物、事件、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主动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气氛,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品质。例如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但是,历史科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也是经由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某一历史事件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因此,历史课教学绝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计算机提供的有关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有针对性地提问:“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了个别战役以外,从整体上说中国打的是败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原因是什么?”“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通过分析以上问题使学生了解失败的重要原因,片面抗战和什么叫片面抗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二、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情感方面的因素以增强教学效果
所谓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仅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养料”。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的理解教材。如讲“钜鹿之战”可将“破釜沉舟”的故事、讲“淝水之战”可将“草木皆兵”的故事、讲“陈桥之变”可将“黄袍加身”的故事等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供学生浏览阅读。再例如,在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发展”时,我们可以结合电影《红河谷》中的这一片断(课堂中插播电影片段):藏族的头人识破英国人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占领西藏的阴谋时,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拨、威胁,伸出五个指头,义正辞严地对英国侵略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藏族是这个,汉族是这个,回族是这个,蒙族是这个,还有满族、维族……。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了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当你的家来问了!”来说明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一个封建农奴主能说出这样有爱国热情的话语,那么,我们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会收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不宜过分地加大容量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搜集、储存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有关教学内容的文档,电子读物,需要展示的图片、影视片段以及整套课件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再储存在多媒体计算机里,形成一个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备课素材库,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于是,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把某些知识点盲目地加深拓宽,常常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无疑违反了教学规律,也远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对于因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多余的时间,我们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支配,一部分好的同学可在课堂所学内容上继续深入,而一些差的同学则用这段时间来巩固消化,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可多设计一些反馈性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
(作者单位:817000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民族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