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有用心的新闻报道值得警惕
发生在新疆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已经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7月7日新华网)这样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在某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却变了味。概括起来,西方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使用的标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观臆造事件发生原因,以悲天悯人的口气质问:“为什么和平示威演变成为暴力事件?”这样的标题看似客观,但由于故意省略了境外敌对势力的策划活动,以臆想对案件的性质作出判断,使得血腥的暴力打砸搶烧变成了和平示威,在这种颠倒黑白的描述之下,那些无辜的受伤群众成了所谓的“和平示威”的牺牲品。
第二类,明显突出暴力事件被平息,以貌似客观的视角报道“乌鲁木齐的严重骚乱已经被武装警察平息”。这样的新闻标题似乎是为了突出时效性,但由于刻意突出武警平息暴乱的活动,从而给人一种镇压与被镇压的“官民冲突”的错觉。可事实上,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执法部门始终保持克制,当无辜的行人成为暴力分子的袭击对象时,当地警察才果断出手,及时抓获暴力分子。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平息暴力事件也是现代民主法治政府应尽的职责。
第三类,刻意激化民族矛盾,以所谓“观察家”的身份分析新疆的少数民族问题,强调“民族冲突将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少数民族不仅享有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以享受特别优惠的待遇。不论是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还是在宗教、人口政策方面,少数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制定自治条例,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事业。不法分子挑起事端,目的是为了迎合西方一些敌对势力的需要。打砸抢烧的暴力犯罪事件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那些打着保护民族文化旗号,借口捍卫人权的境外分裂势力,是多么的不择手段。
在对此次暴力犯罪事件的报道中,某些西方新闻媒体居心叵测,在新闻标题中玩弄文字技巧,这样的媒体值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高度警惕。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当前三种不良新闻文风
一、报道频现“某某”。一些媒体在表扬性报道中敢于用被报道人的真实姓名,而在批评性报道中就只称某单位、某人。媒体在报道中把“谁”变成“某”,这能让人相信是真的吗?如果媒体出于一些利益方面的顾忌,而为富者讳、为当权者讳,这种立场恐怕也是站错了,因为一些阴暗的东西早晚会被曝晒于阳光之下,被媒体以“某”报道的对象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通过其他途径被亮相曝光,到时媒体的脸面往哪里放?
二、“有关部门”口头禅。媒体在报道中对一些事情想要批评,却欲言又止,最后以“有关部门”四个“万能字”作结,实在是虎头蛇尾。报道中不直接说出要批评的部门名称,是记者不知道应该由哪些部门负责?那就应该继续调查清楚。还是记者知道而故意不说明?那又为何?这些问题想想清楚,还是说明白的好,千万不要再让“有关部门”成为记者报道的口头禅了。
三、言必称专家。近些年来,一些记者在报道中言必称专家。不管大事小情,总要带上专家认为如何如何,并且往往报道中没有专家的具体姓名,让人不知该信还是不该信。这也致使专家声誉大大降低。
(摘自《青年记者》)
报业新闻网站如何赚钱?
本地化,地方新闻网站的命脉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吕国荣认为:“地方报业新闻网站的发展路径应该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积极打造网络生活服务平台,为城市网民提供应有尽有的贴身服务。比如,房产、汽车、招聘、求职等本土资讯,涵盖市民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提供职位、楼盘、餐馆、航班等实用信息供即时查询;导入电子商务,开设网络跳蚤市场、换物频道、C2C交易、团购、打折商品、竞拍等。本地化是地方新闻网站的命脉。”
做论坛,实用信息赢得广告
提倡本地化服务的舜网,于2000年5月开通,如今已经由最初5名员工发展为目前拥有100名员工、2008年为集团上缴利润160万元的独立传媒公司。“我们的主要赢利点就是论坛。”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舜网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光明分析说,网友真正需要的是实用信息。基于此,舜网于2006年年底摒弃了传统的“媒体 广告”的做法,提出“嵌入式媒体”概念,把坛友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融入论坛之中,推出买车卖车、物流通畅、户外卖场等系列版块,使论坛成为坛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舜网还在各版块首屏位置推出网上分类广告,凭全年1000元的低廉价格受到论坛内诸多小企业、商户的青睐。目前,已有美容、庆典、摄影、培训、服饰等20多个行业的400余家中小企业、小商户落户舜网,日收入1万元左右。根据客户需求,舜网又先后推出固顶、固底、格子等广告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果。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生在新疆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已经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7月7日新华网)这样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在某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却变了味。概括起来,西方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使用的标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观臆造事件发生原因,以悲天悯人的口气质问:“为什么和平示威演变成为暴力事件?”这样的标题看似客观,但由于故意省略了境外敌对势力的策划活动,以臆想对案件的性质作出判断,使得血腥的暴力打砸搶烧变成了和平示威,在这种颠倒黑白的描述之下,那些无辜的受伤群众成了所谓的“和平示威”的牺牲品。
第二类,明显突出暴力事件被平息,以貌似客观的视角报道“乌鲁木齐的严重骚乱已经被武装警察平息”。这样的新闻标题似乎是为了突出时效性,但由于刻意突出武警平息暴乱的活动,从而给人一种镇压与被镇压的“官民冲突”的错觉。可事实上,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执法部门始终保持克制,当无辜的行人成为暴力分子的袭击对象时,当地警察才果断出手,及时抓获暴力分子。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平息暴力事件也是现代民主法治政府应尽的职责。
第三类,刻意激化民族矛盾,以所谓“观察家”的身份分析新疆的少数民族问题,强调“民族冲突将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少数民族不仅享有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以享受特别优惠的待遇。不论是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还是在宗教、人口政策方面,少数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制定自治条例,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事业。不法分子挑起事端,目的是为了迎合西方一些敌对势力的需要。打砸抢烧的暴力犯罪事件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那些打着保护民族文化旗号,借口捍卫人权的境外分裂势力,是多么的不择手段。
在对此次暴力犯罪事件的报道中,某些西方新闻媒体居心叵测,在新闻标题中玩弄文字技巧,这样的媒体值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高度警惕。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当前三种不良新闻文风
一、报道频现“某某”。一些媒体在表扬性报道中敢于用被报道人的真实姓名,而在批评性报道中就只称某单位、某人。媒体在报道中把“谁”变成“某”,这能让人相信是真的吗?如果媒体出于一些利益方面的顾忌,而为富者讳、为当权者讳,这种立场恐怕也是站错了,因为一些阴暗的东西早晚会被曝晒于阳光之下,被媒体以“某”报道的对象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通过其他途径被亮相曝光,到时媒体的脸面往哪里放?
二、“有关部门”口头禅。媒体在报道中对一些事情想要批评,却欲言又止,最后以“有关部门”四个“万能字”作结,实在是虎头蛇尾。报道中不直接说出要批评的部门名称,是记者不知道应该由哪些部门负责?那就应该继续调查清楚。还是记者知道而故意不说明?那又为何?这些问题想想清楚,还是说明白的好,千万不要再让“有关部门”成为记者报道的口头禅了。
三、言必称专家。近些年来,一些记者在报道中言必称专家。不管大事小情,总要带上专家认为如何如何,并且往往报道中没有专家的具体姓名,让人不知该信还是不该信。这也致使专家声誉大大降低。
(摘自《青年记者》)
报业新闻网站如何赚钱?
本地化,地方新闻网站的命脉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吕国荣认为:“地方报业新闻网站的发展路径应该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积极打造网络生活服务平台,为城市网民提供应有尽有的贴身服务。比如,房产、汽车、招聘、求职等本土资讯,涵盖市民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提供职位、楼盘、餐馆、航班等实用信息供即时查询;导入电子商务,开设网络跳蚤市场、换物频道、C2C交易、团购、打折商品、竞拍等。本地化是地方新闻网站的命脉。”
做论坛,实用信息赢得广告
提倡本地化服务的舜网,于2000年5月开通,如今已经由最初5名员工发展为目前拥有100名员工、2008年为集团上缴利润160万元的独立传媒公司。“我们的主要赢利点就是论坛。”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舜网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光明分析说,网友真正需要的是实用信息。基于此,舜网于2006年年底摒弃了传统的“媒体 广告”的做法,提出“嵌入式媒体”概念,把坛友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融入论坛之中,推出买车卖车、物流通畅、户外卖场等系列版块,使论坛成为坛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舜网还在各版块首屏位置推出网上分类广告,凭全年1000元的低廉价格受到论坛内诸多小企业、商户的青睐。目前,已有美容、庆典、摄影、培训、服饰等20多个行业的400余家中小企业、小商户落户舜网,日收入1万元左右。根据客户需求,舜网又先后推出固顶、固底、格子等广告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果。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