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痕心声——滑田友雕塑展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乙未,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推出“塑痕心声——滑田友雕塑展”,使我们有机会重温这位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大家的风采。
  滑田友(1901-1986),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著名雕塑家,最早留法的中国雕塑家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任系主任。1933年随徐悲鸿先生赴法,在巴黎坚持从艺15年之久。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成绩优异。毕业后从事雕塑创作,作品多次入选法国春季沙龙展,获铜、银、金奖。作品被巴黎市政府、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能将来自希腊、罗马传统中的静穆、单纯和概括、凝练的气质熔铸到浑然一体的造型风格中。在那人体的势态、形态,在那衣纹的节奏、流韵,在那人物神情的瞬间所表现的精神恒久中,在那指间流动的塑痕里,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艺术赤子以自己的心而抚摸人类美的灵魂,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而凝固这一生命的感动。在这里,菲迪亚斯、杨惠之得以对语,典雅的维纳斯含情回眸大唐圣女——“融通古今、以中化西”的鲜明特质是滑田友对中国现代雕塑史的重要贡献。他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以形写神与西方雕塑中的客观准确融合到对人的主题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中,在神与形精妙的把握中平衡东西方,将“雕”和“塑”的矛盾统一化为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在主题性创作和日常朴素的人的存在状态的塑造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度。他将雕塑的纪念碑性与语言的生动精炼统一到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上。滑田友同时也是中国雕塑教育界的一代名师,他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主任,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将中国《六法论》作为雕塑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将中国传统的造型特质和塑造理念与方式方法纳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西方传统与中国传统间架起一道扑朔迷离、神通意达的彩虹,为中国现代雕塑教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培养了大批雕塑人才。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不仅仅是一代艺术家成就的体现,对今天的艺术发展和艺术家的成长也有着现实意义。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国美术馆制定并实施“典藏活化”系列展览计划,本展览是该计划的又一次延续,持续让美术馆典藏中的精品得以与广大公众分享。2008年,滑田友先生的家人通过捐赠将其毕生重要作品奉献国家,本次展览囊括了馆藏全部重要作品,在“图像证史”的视野下,我们仿佛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历史征程中。让我们一起近距离地倾听这位一代大家的塑痕心声,去领略这里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之心!
其他文献
威尼斯水城的美丽犹如天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欣赏水城奇观。水城天天人如潮涌,天天像节日一样——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电影节都是这奇迹水城的点缀……,当然,我不认为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是艺术界的奥林匹克或顶尖平台,在我看来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更像是两年一度的节日盛会。  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一百多年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继续着它的历史,也许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创办者的
期刊
周媛VS樊洲  周媛:您早期曾认真研习临摹历代大家作品,对于传统绘画理解颇深。在后来的创作中又不断摸索创新,最终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您认为这种实践的意义在哪里?  樊洲:沒有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终其一生停留在学生状态,画人这种情况很普遍。中国山水画发展一千多年来,集合了许多前辈的智慧达到了相当高度,自成体系独立于世界。但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这尤如人类现在认识宇宙的有限,再认识的空间很大。  真实的表
期刊
傅榆翔的作品,是画,又不是画。他是这个时代最广泛意义上的艺术家,与这个时代相互挖掘着彼此的意义,印证着彼此的存在。  自从照相技术出现以来,传统的绘画艺术受到猛烈冲击,逐渐式微,越来越难以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地,亦已难以挖掘出更多更深的意义。尤其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设备处理图像的技术功能甚至已达到人类所不能企及的高峰,单纯的绘画早已无法满足时代对于“艺术”的要求,要成为这个时代的“艺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一位流寓海外无名画家的经历打动了我:在世界各地参观博物馆时,她从来不看风景画。因为总有作品触动她,让她当众恸哭。她说,打动她的不再是所谓的“风景”,而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所以,风景画能够打动我们,不仅仅来自于画面的视觉感受,而是有一种精神力量的进入,激发起观者无比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她的情感体验,还停留在普世的审美价值观的层面上,因为打动她的,是视觉体验的风景,而不是情感体验
期刊
我不太了解拙吾身世,只听说他从美院主动退学,四处云游,多年干别的事儿。最近重拾画笔,所看到的作品是05年至今的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突然爆发,如地火运行终于找到出口,其喷射之猛烈,蔚为壮观。  作品画幅巨大,宽度皆1米43,长度均在2—4米之间,就连草稿也有1米多长。起码可以说明,拙吾对中国水墨画的文人式把玩不感兴趣,而是着眼于公共艺术空间的展示陈列。画幅大小本与艺术高低无甚关系,但可以反映创作心态
期刊
(一)  李泽南同学曾给予我很多生动、亲切的记忆。从他步行五百里回家,到他欣然接受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史学习,最终我发现他就是那个不愿意上课但却为波提切利的画而留下来的学生。此后我不断感受到他对绘画的热爱,也逐渐见到了他的一部分作品。她们和我对作者的记忆一样,亲切而生动。  说他画的亲切,不仅因为那些易读易懂的画面,更多是因为画中流露出的惬意,那是可以由我们在广阔天地间共享的美。一幅幅读过,其间时不
期刊
水彩画在引进中国的百余年并完全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血液后,也面临着如何更深入地研习西方业已形成的具有600余年的水彩画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传统基础上的个性化创造这个深化与创造命题。如果在这样一个历史境遇中,不能造就中国的水彩画大家名师,中国水彩画在世界水彩画史上便不会有更多的地位。  事实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水彩画再度呈现出一种活跃态势,而陈坚也成为这种勃兴态势里的标志性人物。这种标志无疑在于他通
期刊
打从二十世纪初,追求紧贴时代的创新一直驱动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创新所采取的形式有许多,包括从水墨画传统中创新、以新技术试验、结合西方元素、响应国家大方向和拥抱国际艺术潮流。现在在中国亦正有一股类似的推陈出新的渴求来到水墨画坛。今天的水墨家们不断地以他们独到的视野、情感与个人对过去的联系,去寻找延续传统水墨传奇的各种方式。蔡小松正是这一当代水墨运动的支持者。  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蔡小松,来自一个
期刊
大卫·霍克尼热就这样经由北大、央美的两场讲座在北京乃至中国艺坛发酵,并在近日佩斯北京的开幕展上达到了顶峰,众多的观众愿意花上两三个小时的排队只为在开展第一天便能享眼福。这个名为“大卫·霍克尼个展:春至”展中带来的仅仅是霍克尼近几年新作——用iPad所作的一系列画作,但连同两个多频影像,向中国艺坛展示了他独有的观看方式。在这种观看方式下,霍克尼的创作独具风格,成为“最出名的英国在世画家”。在接受新京
期刊
引言  本文通过探究相对年轻的中国艺术史的一个侧面,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曾参与诸多争议事件的一个关键人物――艺术家苍鑫。随着文章的展开,我们将透过这些事件,关注其对苍鑫新近作品的影响。鉴于对于艺术家本人,以及那个时期的当代中国艺术,均可用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我们将探究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因其影响却跨越了这一转折点,所以不可能被一分为二。  每个艺术家在历史上均有其独特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