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化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努力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1. 利用课本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属于实验理解型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各种学生常见的电池,在开始上课时展现给学生看,并提出问题:这些电池都可以提供电能为我们服务,那它们里面的构造有什么奥秘呢?这些电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事实上,学生立刻就被各式各样的电池吸引住了,教师无形中也就为学生构建了深入探究的平台。通过实验现象而质疑,探究动机油然而生,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规律,感受掌握知识的乐趣
例如,学习了原子轨道能量顺序时,可以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内层的某些原子轨道比外层的某些原子轨道能量高(例3d>4s)?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
3.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的思考能力。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 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感知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的“跳一跳”“摘到桃”,真正的体现现代教学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产生于怀疑。“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讲盐类水解知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拿一个泡沫灭火器到讲台上,让学生模拟门口有“火”,用灭火器灭火。然后拆开另一个废旧灭火器,让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分析NaHCO3溶液和Al2(SO4)3溶液各应盛放到何容器中,为什么?写出泡沫灭火器工作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讨论能否用Na2CO3溶液代替NaHCO3溶液,能否用Fe2(SO4)3溶液代替Al2(SO4)3溶液?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阅读相关教材,一边进行讨论分析,不仅复习了有关水解知识,而且通过联系实际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还学到了一些消防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都在互动,并沉浸在兴奋、愉快的主动学习氛围之中。
2. 开放性探索与自主探究
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自主探究关键是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学生把蕴藏着的强大内驱力和求知欲转变为积极思维,然后帮助学生设计分析方案,查阅资料,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焰色反应”实验,可先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操作,然后让大家想: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还能用什么东西代替铂丝蘸取药品成功地完成这个实验?
三、学会查找资料,形成探究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而且还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1. 利用课本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属于实验理解型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各种学生常见的电池,在开始上课时展现给学生看,并提出问题:这些电池都可以提供电能为我们服务,那它们里面的构造有什么奥秘呢?这些电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事实上,学生立刻就被各式各样的电池吸引住了,教师无形中也就为学生构建了深入探究的平台。通过实验现象而质疑,探究动机油然而生,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规律,感受掌握知识的乐趣
例如,学习了原子轨道能量顺序时,可以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内层的某些原子轨道比外层的某些原子轨道能量高(例3d>4s)?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
3.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的思考能力。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 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感知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的“跳一跳”“摘到桃”,真正的体现现代教学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而问题产生于怀疑。“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讲盐类水解知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拿一个泡沫灭火器到讲台上,让学生模拟门口有“火”,用灭火器灭火。然后拆开另一个废旧灭火器,让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分析NaHCO3溶液和Al2(SO4)3溶液各应盛放到何容器中,为什么?写出泡沫灭火器工作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讨论能否用Na2CO3溶液代替NaHCO3溶液,能否用Fe2(SO4)3溶液代替Al2(SO4)3溶液?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阅读相关教材,一边进行讨论分析,不仅复习了有关水解知识,而且通过联系实际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还学到了一些消防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都在互动,并沉浸在兴奋、愉快的主动学习氛围之中。
2. 开放性探索与自主探究
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自主探究关键是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学生把蕴藏着的强大内驱力和求知欲转变为积极思维,然后帮助学生设计分析方案,查阅资料,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焰色反应”实验,可先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操作,然后让大家想: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还能用什么东西代替铂丝蘸取药品成功地完成这个实验?
三、学会查找资料,形成探究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而且还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