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提出:高中生物教学应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人为本, 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课程资源,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蕴含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应国家急需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实验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及目标。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怎样教学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新程标规定的目标呢?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快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新课改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将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具体总结如下:
1 以人为本, 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以及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及体验,求新发现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还要与学生一起找寻道理,进而才可以达到共识、共享以及共进,在教学相长中得到共同发展。
一个人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要想取得进步,对认知事物有浓厚兴趣是前提。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这样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其参与方向,激发其强烈探究欲,树立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导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定势,可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也有助于教师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轨道。简单地说,能够说出巧妙精彩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构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采用谈话、交流的多样方式,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变以往知识点的灌输为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深入思考。
2 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单一接受式的传统教育很难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运用此种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要为其提供适宜活动的对象以及目标。进而要求我们提供,能够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条件、环境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操作,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参与进来,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整体发展的目标。在新课改深入實施的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及时更新,实践方式上要及时转变思想,以坚定的步伐走到新课改课堂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要不得。这就要求我们要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等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
3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体规划,这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达到这一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掌握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结构和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同时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所有背景资料。进而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对症下药,针对相应问题准备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设计出较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设问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很大,它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同时启迪扩散学生的思维;另外一方面,也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现课本上的许多要掌握的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在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的同时,也让他们能感受到解决困难的成就感和取得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节时,教师不妨这样设问:(1)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什么原因?(2)有哪些激素参与了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调节?(3)具体调节过程是怎样的?(4)除此之外,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很有兴趣地学习并掌握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节了。
4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凸显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新课标中,课程目标被明确分为三部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划分,使我们的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实现单一向多元的转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联挂钩,加强学生与学科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既要按照教学内容上的要求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自我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人。作为教师,不光要熟悉、理解、吃透教材,更要能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处理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四者间共同对话的文本,不能将其神化模式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调整教法,力争使学生对教材精髓有最科学有效的理解消化吸收。等等这些,都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总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史晓胜.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4(1):77-78.
[2]李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生物学教学,2004(10):102-103.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应国家急需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观察实验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及目标。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怎样教学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新程标规定的目标呢?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快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显然已经成为新课改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将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具体总结如下:
1 以人为本, 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以及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及体验,求新发现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还要与学生一起找寻道理,进而才可以达到共识、共享以及共进,在教学相长中得到共同发展。
一个人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要想取得进步,对认知事物有浓厚兴趣是前提。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这样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其参与方向,激发其强烈探究欲,树立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导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定势,可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也有助于教师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轨道。简单地说,能够说出巧妙精彩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构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采用谈话、交流的多样方式,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变以往知识点的灌输为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深入思考。
2 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单一接受式的传统教育很难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运用此种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就是要求我们既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还要为其提供适宜活动的对象以及目标。进而要求我们提供,能够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条件、环境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操作,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参与进来,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整体发展的目标。在新课改深入實施的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及时更新,实践方式上要及时转变思想,以坚定的步伐走到新课改课堂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要不得。这就要求我们要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等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
3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体规划,这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达到这一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掌握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结构和他们的认知能力水平。同时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所有背景资料。进而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对症下药,针对相应问题准备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设计出较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设问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很大,它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同时启迪扩散学生的思维;另外一方面,也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现课本上的许多要掌握的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在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的同时,也让他们能感受到解决困难的成就感和取得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节时,教师不妨这样设问:(1)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什么原因?(2)有哪些激素参与了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调节?(3)具体调节过程是怎样的?(4)除此之外,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很有兴趣地学习并掌握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节了。
4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凸显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新课标中,课程目标被明确分为三部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划分,使我们的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实现单一向多元的转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联挂钩,加强学生与学科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既要按照教学内容上的要求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自我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人。作为教师,不光要熟悉、理解、吃透教材,更要能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处理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四者间共同对话的文本,不能将其神化模式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调整教法,力争使学生对教材精髓有最科学有效的理解消化吸收。等等这些,都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总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史晓胜.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4(1):77-78.
[2]李民.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生物学教学,2004(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