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科技兴国、科技教国战略的实施,国内众多企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各产业和行业的技术结构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作为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如何让培养出的学生能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这就要求每一个职业教育者改变观念,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一、重视专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课,首先要有兴趣。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基础比较差,对学习本身就有思想上的抵触,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机电的学生来说,机电比较抽象,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呢?下面我将做些简要介绍。
目前,大部分中专学校,普遍存在着生源差,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如果仍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单纯强调理论上的学习,那么就会出现老师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景象。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众所周知,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几乎所有职业学校学生在进校前对所学专业并无了解。因此搞好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机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将近年来学校本专业毕业学生的去向及用人单位对优秀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加以介绍,可通过录像、光盘等资料进行播放,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其二,有条件时,邀请已毕业且小有成就的毕业生为新入学的学弟、学妹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以及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现身说法,可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其三,在对学校教学中做一些实验,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灵活化,而提前进行趣味实验教学。这种教学以培养兴趣为目的,改变了以往先讲理论后做实验的传统模式。我们应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了兴趣、好奇心后,再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再配合教师在操作过程中有计划得理论引申教学,使学生在稳固形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系统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法灵活,加强感性教学
专业教学中,应使得课堂教学、电子教学、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电子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在一些课程中效果尤为明显,如《电机学》、《电子技术》、《工矿企业供电》、《电力拖动线路及控制》等,通过电子投影的演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系统、直观地将电动机、三极管的放大电路、供电系统组成、用途、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及同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情况等一一展示出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系统讲述各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安排到实习工厂、矿山参与生产过程,掌握各种电器设备、工具、仪表的原理及使用,在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电机的修理、高压开关柜的检修与维护、各种矿用电气设备的接线安装、机械零件的加工等,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识图能力得到增强,对所学内容也加深了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机电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优化及实践
1、培养目标的优化。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基本机电专业知识的初、中级技术工人的重任,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但是,一方面,中职生生源质量差别明显,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上进度把握困难,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普及性技能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淘汰制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要达到相应地技术等级,再者,随着对社会的进步,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特点等因素,对学生按市场需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因此,培养目标的优化是机电专业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
2、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分析学生、分析任务上。机电专业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注重认知目标的习惯思维,根据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进化优化,充分体现专业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技能的特点,同时,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行为素养、道德品质的渗透,尽量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教材内容的优化。教材内容的合理选用是教学过程优化的关键。通常,教师比较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以教学大纲来确定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及培养目标的定位较少地考虑,结果就造成学生学得累产生厌学、教师教得累产生厌教,导致教和学的分离。事实上,教师在教材内容的优化上能否依据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及社会的需求考虑,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极为重要。如哪些知识是新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企业需求的,哪些知识可以删除,需要增补,哪些知识该从简,知识点如何应用等等,都必须深入考虑,从而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而且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联。如《机械制图》形位公差一节内容,教材中对形位公差作了非常简单地介绍,实际上,企业对中职类初、中级工人的要求,就是停留在学生能够识读零件图、看懂装配图,为各类机械加工服务,而形位公差部分知识是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必须重点讲解,因此,在具体讲解时,我对教材进行了补充,并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处理,符合了企业的需求。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将来社会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莫定了基础,培养了生存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也贯彻了“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方针。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一些技工学校得以实施,得以发展。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更好的发挥其潜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一、重视专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课,首先要有兴趣。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基础比较差,对学习本身就有思想上的抵触,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机电的学生来说,机电比较抽象,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呢?下面我将做些简要介绍。
目前,大部分中专学校,普遍存在着生源差,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如果仍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单纯强调理论上的学习,那么就会出现老师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景象。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众所周知,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几乎所有职业学校学生在进校前对所学专业并无了解。因此搞好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机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将近年来学校本专业毕业学生的去向及用人单位对优秀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加以介绍,可通过录像、光盘等资料进行播放,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其二,有条件时,邀请已毕业且小有成就的毕业生为新入学的学弟、学妹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以及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现身说法,可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其三,在对学校教学中做一些实验,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灵活化,而提前进行趣味实验教学。这种教学以培养兴趣为目的,改变了以往先讲理论后做实验的传统模式。我们应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了兴趣、好奇心后,再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再配合教师在操作过程中有计划得理论引申教学,使学生在稳固形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系统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法灵活,加强感性教学
专业教学中,应使得课堂教学、电子教学、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电子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在一些课程中效果尤为明显,如《电机学》、《电子技术》、《工矿企业供电》、《电力拖动线路及控制》等,通过电子投影的演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系统、直观地将电动机、三极管的放大电路、供电系统组成、用途、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及同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情况等一一展示出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系统讲述各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安排到实习工厂、矿山参与生产过程,掌握各种电器设备、工具、仪表的原理及使用,在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电机的修理、高压开关柜的检修与维护、各种矿用电气设备的接线安装、机械零件的加工等,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识图能力得到增强,对所学内容也加深了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机电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优化及实践
1、培养目标的优化。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基本机电专业知识的初、中级技术工人的重任,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但是,一方面,中职生生源质量差别明显,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上进度把握困难,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种普及性技能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淘汰制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要达到相应地技术等级,再者,随着对社会的进步,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特点等因素,对学生按市场需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因此,培养目标的优化是机电专业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
2、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分析学生、分析任务上。机电专业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注重认知目标的习惯思维,根据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进化优化,充分体现专业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技能的特点,同时,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行为素养、道德品质的渗透,尽量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教材内容的优化。教材内容的合理选用是教学过程优化的关键。通常,教师比较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以教学大纲来确定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及培养目标的定位较少地考虑,结果就造成学生学得累产生厌学、教师教得累产生厌教,导致教和学的分离。事实上,教师在教材内容的优化上能否依据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及社会的需求考虑,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极为重要。如哪些知识是新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企业需求的,哪些知识可以删除,需要增补,哪些知识该从简,知识点如何应用等等,都必须深入考虑,从而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而且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联。如《机械制图》形位公差一节内容,教材中对形位公差作了非常简单地介绍,实际上,企业对中职类初、中级工人的要求,就是停留在学生能够识读零件图、看懂装配图,为各类机械加工服务,而形位公差部分知识是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必须重点讲解,因此,在具体讲解时,我对教材进行了补充,并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处理,符合了企业的需求。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将来社会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莫定了基础,培养了生存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也贯彻了“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方针。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一些技工学校得以实施,得以发展。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更好的发挥其潜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更好的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