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各种面貌,从而写出一篇感人的家乡美文,我将此次写作公开课变成了一次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并给这次活动定名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美丽家乡,美丽益阳。
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拍下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看一看家乡有多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寻找跟家乡有关的各种知识,增加对家乡各个方面的了解。然后结合书中对本次写作的要求提示,想一想什么内容可以写到家乡作文中来。学生笔下可以描绘的家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样起来。学生从全面的角度对家乡进行观察,在表达中说出、写出家乡的“不一样”,形成有个性的表达;在发现中寻找家乡的美,升腾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堂公开课在教学比武中获第一名。
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体现了这么几个语文教学的特点:
一、语文大课堂观
这是这么多年教学课改中我特别坚持的理念。“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他们更能找到美点、亮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有助于真正有效地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从长远看,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有莫大好处。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的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德育教育内容丰富,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尤其是对生活的家乡的热爱和赞美。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坚持了“学生中心”
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要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要让学生“三动”:身动、心动、神动。这堂课的设计、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拍摄照片,寻找与家乡有关的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知识,思考可以写作的内容、感悟动情的美点,所有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加之内容又是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家乡,因此学生兴趣盎然,都有可说、可写的内容,不再咬笔杆子。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对感兴趣的事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开展这次活动,在实现它自身教育价值的同时,也是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和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亲历的活动,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也好起来。
四、注重教、学、写三位一体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几个环节:说不一样、写不一样;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这是平时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坚持的原则,避免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假、大、空”,要求学生睁大自己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经历,从而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文章中渗透的情感,也是写作的灵魂所在。真实、情感相结合,就一定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这堂课实现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双赢。我感慨颇多,学生受益匪浅。
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对家乡的感情更深。生活就是学生写作的最佳源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用一双发现的眼睛看世界,寻找更多的写作素材,用真、善、美去感悟世界,或许这就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带着这番深情,我相信学生将会把家乡描绘得更美,建设得更富饶。
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拍下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看一看家乡有多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寻找跟家乡有关的各种知识,增加对家乡各个方面的了解。然后结合书中对本次写作的要求提示,想一想什么内容可以写到家乡作文中来。学生笔下可以描绘的家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样起来。学生从全面的角度对家乡进行观察,在表达中说出、写出家乡的“不一样”,形成有个性的表达;在发现中寻找家乡的美,升腾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堂公开课在教学比武中获第一名。
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体现了这么几个语文教学的特点:
一、语文大课堂观
这是这么多年教学课改中我特别坚持的理念。“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他们更能找到美点、亮点,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有助于真正有效地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从长远看,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都有莫大好处。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的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德育教育内容丰富,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尤其是对生活的家乡的热爱和赞美。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坚持了“学生中心”
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要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要让学生“三动”:身动、心动、神动。这堂课的设计、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拍摄照片,寻找与家乡有关的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知识,思考可以写作的内容、感悟动情的美点,所有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加之内容又是学生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家乡,因此学生兴趣盎然,都有可说、可写的内容,不再咬笔杆子。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对感兴趣的事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开展这次活动,在实现它自身教育价值的同时,也是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和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亲历的活动,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也好起来。
四、注重教、学、写三位一体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几个环节:说不一样、写不一样;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这是平时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坚持的原则,避免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假、大、空”,要求学生睁大自己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经历,从而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文章中渗透的情感,也是写作的灵魂所在。真实、情感相结合,就一定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这堂课实现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双赢。我感慨颇多,学生受益匪浅。
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对家乡的感情更深。生活就是学生写作的最佳源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用一双发现的眼睛看世界,寻找更多的写作素材,用真、善、美去感悟世界,或许这就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带着这番深情,我相信学生将会把家乡描绘得更美,建设得更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