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与人性的关系是个具有历史性的话题。本文从文艺复兴文学对人性张扬的独特视角,以“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理论,诠释文学与人性之间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 人性; 艺术生产对象化
笔者以为,总的说来,文学之于人性,既是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影响文学理念及文学创作,也是文学创作反映人性、观照人性,这其实是一种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所谓“文学即人学”。可以说,人性从来都应该是文学表现的核心。《红楼梦》里有副对联写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笔者以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学与人性之关系的一种诗意化的诠释。应当说,自有文学始,文学与人性间这种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就已经存在,并随着文学发展史的演进而演进着。这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且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探讨文学与人性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马克思指出艺术生产对于“从对象上揭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方面,比起其他的生产方式来说,更具有独特性,即“……一件艺术品”,应当是“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同时,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能从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产品中反观自身,丰富并完善人性”。因而,马克思认为,自然,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又“作为艺术的对象”,总之,它“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笔者理解为,马克思将无机自然界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使之进入了人的意识世界,成为人的意识活动的起点并伴随人的意识活动的始终,以至于同意识主体融汇成物我不分的一体,从而实现艺术审美的目标。正因为现实是人参与其中的社会现实,无机自然界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人就完全能够通过实践把握其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从而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尺度即美的原则去进行艺术创造。人在这一创造性的活动中,一方面生产着对象,把自己的本质、本性现实化在物的对象里;另一方面,人又在所创造出来的对象中“观照”自己、认识自己,通过对物化了的对象的感受和欣赏,丰富和发展人性,从而再生产着人自己。
从实践的角度讲,文学创作的实绩,已经实实在在的印证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对象化理论。仅从文艺复兴文学来看,就完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蒙昧文化的彻底否定,其实质与核心是人文主义,这是从中世纪暗夜中燃起的复归人性、以人为本的光明火把。而欧洲的中世纪,是欧洲人文历史上的一段漫漫长夜,在那个“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悲惨世界里,神是主宰,是万能,是一切,而人则是被压抑在地狱之中、被剥夺了意志,被扭曲了本性的奴隶。在被迫丧失了本性的非人处境中,苦苦挣扎了几个世纪之后,欧洲社会终于不可遏止的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者们高举两面大旗:“世俗文学”、“现世艺术”,冲破神学蒙昧的迷雾,在发现了客观世界(即资本主义)前景的同时,也发现了人的主观世界即人性。特别是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妇女解放主题被前所未有的大量描绘;绘画和雕塑中的人体、甚至裸体,被史无前例的推出。这犹如刺向神学禁欲主义的两把利刃,成为欧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大革命。可以说,这场革命,是人性复归、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崇尚自由的革命,正如伟大导师所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仅就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来说,就造就了令全人类自豪不禁的早期文学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晚期艺术三杰——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拉菲尔。而当文艺复兴运动以波澜壮阔之势头、澎湃于欧洲各国之时,更勃然兴起国际泰斗、文艺复兴三巨头——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限于文章篇幅的制约,笔者实在不可能将文艺复兴文学中关于张扬人性的作品全都一一尽数、各个加以剖析,从而阐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这里只笼统地归纳一下文艺复兴文学表现人性的共同特征,以概括地说明艺术生产对象化理论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界定。
1. 文艺复兴文学采用各种方式去赞扬人生的伟大,歌颂人的价值,提倡尊重人的尊严。
如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就曾在他的《秘密》中直言:“属于人的那分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莎士比亚在名剧《哈姆雷特》中对人更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 人文主义者大力发扬人的自由意志,强调并弘扬个性自由,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反对神灵主宰,并把发扬人的自由意志、个性自由作为同教会禁欲主义斗争的手段。
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在题词之中就写到:“服从你的意欲而行。”书中的德廉美修道院,竟以“做你想做的”作为院规。表面上虽说是一座修道院,但它其实是一座任人尽情挥洒个性、充分展示自由意志的人间乐园。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最不受拘束的自由展示。
北欧的伊拉斯莫则认为,自由意志是属于人的专用名词,只有自由、快乐、知识和理性是组成道德与良心的重要因素。
法国著名作家蒙太涅则有一句流行于全欧洲的名言:“我考虑我自己”。
从这里,我们找不到神的力量,看不到神的影子,而天地之间,昂然挺立着的,是觉醒了的人,是认识到自我本性存在的人。
3. 人文主义者十分明显地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甚至指出:“享受尘世的幸福是人生最大的本色”。因而,他们坚决反对教会的来世思想、禁欲主义。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性的范例,莫过于薄伽丘的《十日谈》了。作家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爱情幸福、现世享乐的故事,并形象地指出,人的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即所谓“天赋人权”,不应当去过什么脱离现实的天堂生活。指明,教会以伪善的笑容劝告人们在现世要禁绝一切俗欲,去向往未来世界的天上幸福,这纯属欺骗。
4. 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宣扬的蒙昧无知便是德行、科学并不存在的谬论,竭力提倡学术的至高无上,必须恢复理性的尊严和学术的价值,并深信,民主思想能够开掘人的智慧、发挥人的才能。
如培根有句至理名言,至今流传甚广——“知识就是力量”。
而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则为我们塑造了诸多崇尚科学、具有高贵理性的鲜活的艺术形象,如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哈姆雷特、鲍西娅、等等。这些人物,几乎可以被推崇为人伦的典范。
还有拉伯雷《巨人传》中的祖孙三代巨人之王高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甚至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可德,在摆脱掉骑士小说的影响、从心造的幻影中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时,竟也是那么理智、博学、甚至令人佩服。……
总之,从上述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特征、文艺复兴文学的创作实绩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能从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产品中反观自身,丰富并完善人性”的理论阐释是正确的,充分肯定了文学与人性之间,既是人性的发展和完善影响文学理念和文学创作,也是文学创作观照人性、反映人性,是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对象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文学即人学”,“文学应以表现人性为核心”,至今仍然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 人性; 艺术生产对象化
笔者以为,总的说来,文学之于人性,既是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影响文学理念及文学创作,也是文学创作反映人性、观照人性,这其实是一种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所谓“文学即人学”。可以说,人性从来都应该是文学表现的核心。《红楼梦》里有副对联写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笔者以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学与人性之关系的一种诗意化的诠释。应当说,自有文学始,文学与人性间这种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就已经存在,并随着文学发展史的演进而演进着。这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且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探讨文学与人性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马克思指出艺术生产对于“从对象上揭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方面,比起其他的生产方式来说,更具有独特性,即“……一件艺术品”,应当是“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同时,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能从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产品中反观自身,丰富并完善人性”。因而,马克思认为,自然,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又“作为艺术的对象”,总之,它“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笔者理解为,马克思将无机自然界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使之进入了人的意识世界,成为人的意识活动的起点并伴随人的意识活动的始终,以至于同意识主体融汇成物我不分的一体,从而实现艺术审美的目标。正因为现实是人参与其中的社会现实,无机自然界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人就完全能够通过实践把握其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从而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尺度即美的原则去进行艺术创造。人在这一创造性的活动中,一方面生产着对象,把自己的本质、本性现实化在物的对象里;另一方面,人又在所创造出来的对象中“观照”自己、认识自己,通过对物化了的对象的感受和欣赏,丰富和发展人性,从而再生产着人自己。
从实践的角度讲,文学创作的实绩,已经实实在在的印证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对象化理论。仅从文艺复兴文学来看,就完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蒙昧文化的彻底否定,其实质与核心是人文主义,这是从中世纪暗夜中燃起的复归人性、以人为本的光明火把。而欧洲的中世纪,是欧洲人文历史上的一段漫漫长夜,在那个“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悲惨世界里,神是主宰,是万能,是一切,而人则是被压抑在地狱之中、被剥夺了意志,被扭曲了本性的奴隶。在被迫丧失了本性的非人处境中,苦苦挣扎了几个世纪之后,欧洲社会终于不可遏止的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者们高举两面大旗:“世俗文学”、“现世艺术”,冲破神学蒙昧的迷雾,在发现了客观世界(即资本主义)前景的同时,也发现了人的主观世界即人性。特别是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妇女解放主题被前所未有的大量描绘;绘画和雕塑中的人体、甚至裸体,被史无前例的推出。这犹如刺向神学禁欲主义的两把利刃,成为欧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大革命。可以说,这场革命,是人性复归、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崇尚自由的革命,正如伟大导师所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仅就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来说,就造就了令全人类自豪不禁的早期文学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晚期艺术三杰——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拉菲尔。而当文艺复兴运动以波澜壮阔之势头、澎湃于欧洲各国之时,更勃然兴起国际泰斗、文艺复兴三巨头——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限于文章篇幅的制约,笔者实在不可能将文艺复兴文学中关于张扬人性的作品全都一一尽数、各个加以剖析,从而阐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这里只笼统地归纳一下文艺复兴文学表现人性的共同特征,以概括地说明艺术生产对象化理论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界定。
1. 文艺复兴文学采用各种方式去赞扬人生的伟大,歌颂人的价值,提倡尊重人的尊严。
如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就曾在他的《秘密》中直言:“属于人的那分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莎士比亚在名剧《哈姆雷特》中对人更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 人文主义者大力发扬人的自由意志,强调并弘扬个性自由,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反对神灵主宰,并把发扬人的自由意志、个性自由作为同教会禁欲主义斗争的手段。
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在题词之中就写到:“服从你的意欲而行。”书中的德廉美修道院,竟以“做你想做的”作为院规。表面上虽说是一座修道院,但它其实是一座任人尽情挥洒个性、充分展示自由意志的人间乐园。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最不受拘束的自由展示。
北欧的伊拉斯莫则认为,自由意志是属于人的专用名词,只有自由、快乐、知识和理性是组成道德与良心的重要因素。
法国著名作家蒙太涅则有一句流行于全欧洲的名言:“我考虑我自己”。
从这里,我们找不到神的力量,看不到神的影子,而天地之间,昂然挺立着的,是觉醒了的人,是认识到自我本性存在的人。
3. 人文主义者十分明显地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甚至指出:“享受尘世的幸福是人生最大的本色”。因而,他们坚决反对教会的来世思想、禁欲主义。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性的范例,莫过于薄伽丘的《十日谈》了。作家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爱情幸福、现世享乐的故事,并形象地指出,人的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即所谓“天赋人权”,不应当去过什么脱离现实的天堂生活。指明,教会以伪善的笑容劝告人们在现世要禁绝一切俗欲,去向往未来世界的天上幸福,这纯属欺骗。
4. 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宣扬的蒙昧无知便是德行、科学并不存在的谬论,竭力提倡学术的至高无上,必须恢复理性的尊严和学术的价值,并深信,民主思想能够开掘人的智慧、发挥人的才能。
如培根有句至理名言,至今流传甚广——“知识就是力量”。
而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则为我们塑造了诸多崇尚科学、具有高贵理性的鲜活的艺术形象,如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哈姆雷特、鲍西娅、等等。这些人物,几乎可以被推崇为人伦的典范。
还有拉伯雷《巨人传》中的祖孙三代巨人之王高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甚至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可德,在摆脱掉骑士小说的影响、从心造的幻影中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时,竟也是那么理智、博学、甚至令人佩服。……
总之,从上述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特征、文艺复兴文学的创作实绩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人能从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产品中反观自身,丰富并完善人性”的理论阐释是正确的,充分肯定了文学与人性之间,既是人性的发展和完善影响文学理念和文学创作,也是文学创作观照人性、反映人性,是交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对象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文学即人学”,“文学应以表现人性为核心”,至今仍然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