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料与“白色革命”: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在遭遇“塑料”之痛。
塑料“洞洞鞋”致癌说方兴未艾,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也发布报告称,在被调查的16种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样品中,有15种样品检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增塑剂DEHA,并流向百姓餐桌……
几乎与此同时,14年前遭遇原国家经贸委一纸“6号令”被禁止的白色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今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3]21号令,又重新开禁。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能否保证。作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2010年,长江葛洲坝岸边漂浮堆积的“白色垃圾”,足容得下多人站立而不下沉。2010年,河北省石家庄杜固镇,焚烧塑料已经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来源,户户黑烟滚滚,刺鼻气味常年飘荡,患肺癌者增多富人搬走……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在超市、菜市场等地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塑料瓶。据统计,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到5000亿至10000亿,这意味着我们每人每年使用150个塑料袋,或是每分钟有100万个塑料袋被使用。
英国《卫报》曾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研究表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埋掉?占用土地,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还会污染地下水。烧掉?会产生有害气体,损害人体健康。
20世纪末一份有关塑料无法在自然环境降解、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调查报告,直接将塑料制品的公众形象从简便易用,拖入了环保公害行列,聚氯乙烯和聚碳酸酯的成分让所有塑料品种都背负上了坏名声,甚至直接被医生们与诸多疾病挂上了钩。
环保的根子,是生活方式,是“快时代”下文明的方向
回顾60年代初,聚苯乙烯及其他塑料产品作为石油工业的下游副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因为塑料本色是白色,而它的作用又是革命性的,因而被称作“白色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认为这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现代生活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塑料的用处早已视而不见。相反,作为复杂的化学处理的产物,它被视为不如木材和金属等传统材料真实,难以处理更加恶化了它的形象。
发达国家的货架上,日用杂货几成中国商品的天下。在德国等欧美人潜意识里,他们愿意为节省资源多掏钱,甚至自添麻烦。在国内,“限塑”成了商家售卖塑料袋的一个“美丽的借口”,而大多数消费者是哪个方便哪个便宜就用哪个,真正把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变成消费时的自觉行动,我们的路还很长。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自己制作并主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用动画讲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人类的集体神经系统和青蛙的有些类似,如果遇到突然的危险,会断然采取措施,但如果面对渐变的危险,即使变化的速度很快,我们仍会呆在那里,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措施。”戈尔警告我们。但问题是,谁会来拯救人类呢?
没有谁,只有人类自己。
(本专题12-19页)
■ 调查
被塑料侵占的城市
塑料制品作为化学工业最廉价的派生品,彻底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们对塑料制品有着很复杂的心态:知道其有害,但又无法拒绝。
中国城市消费者对于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的习惯性依赖,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过度现代化表达。而现在,这种“现代化表达”就像戒不掉的毒品一样,正在伤害我们自身。
□伯常
洞洞鞋:癌症就在我们脚下
近日,“致癌”洞洞鞋将塑料的“罪与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我们身边的塑料“有害”,而且这种“有害”已经爬到我们身上来了。
据德国西德意志广播电台报道,研究人员在多种不同价位的塑料“洞洞鞋”中发现大量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这些物质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另外,部分塑料鞋中还检出铬、镉、铅等污染环境的重金属。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近日,记者来到济南某“洞洞鞋”专卖店,走进店内就能闻到一股类似橡胶的气味,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不同款式的“洞洞鞋”,此时正有几名消费者正在试穿。随意翻看鞋子的标签,上方标明该鞋的主要成分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生产地在广东。而价格大都在四百元左右。“这鞋子是用树脂做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先不说做工,材料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一位销售人员表示。
记者随后又在淘宝网上搜索关键词“洞洞鞋”,显示的货品多达37万余件。同时,价格的差异也在此显现,一款在专卖店售价为469元的新款鞋,同为橙/蓝配色在一家网店的价格为65元,售价仅仅是前者的1/7。”据了解,其实市面上的不少价格便宜的“洞洞鞋”不仅是山寨产品,而且在材料上也存在猫腻。“受利益驱使,用劣质的再生塑料取代了树脂材料。味道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丁雪佳此前表示,多环芳烃英文简称PAHs,是强致癌物质,种类非常多,可通过接触使人体致癌。
与洞洞鞋相关的一系列塑料拖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塑料拖鞋的气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塑料制品的工业原料大都是聚氯乙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散发出氯化氢气体,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症状。二是一些劣质塑料拖鞋在生产中常常添加一些不知成分的回收废料,这些材料对人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公斤聚氯乙烯中可分解出400毫克氯乙烯单体,该机构已将聚氯乙烯认定为人类致癌物。聚氯乙烯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高温环境下也会分解出有毒成分。
一个“废旧塑料之乡”的癌症路线图
“集装箱车源源不断地将洋垃圾运送到这里,分拣后通过机器制作成再生塑料颗粒,塑料厂再将这些塑料颗粒制成塑料制品,洋垃圾或许会成为某个餐桌上的塑料筷子,或者某个小摊上装煎饼果子的塑料袋。”
(下转第14页)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在遭遇“塑料”之痛。
塑料“洞洞鞋”致癌说方兴未艾,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也发布报告称,在被调查的16种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样品中,有15种样品检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增塑剂DEHA,并流向百姓餐桌……
几乎与此同时,14年前遭遇原国家经贸委一纸“6号令”被禁止的白色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今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3]21号令,又重新开禁。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能否保证。作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2010年,长江葛洲坝岸边漂浮堆积的“白色垃圾”,足容得下多人站立而不下沉。2010年,河北省石家庄杜固镇,焚烧塑料已经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来源,户户黑烟滚滚,刺鼻气味常年飘荡,患肺癌者增多富人搬走……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在超市、菜市场等地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塑料瓶。据统计,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达到5000亿至10000亿,这意味着我们每人每年使用150个塑料袋,或是每分钟有100万个塑料袋被使用。
英国《卫报》曾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研究表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埋掉?占用土地,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还会污染地下水。烧掉?会产生有害气体,损害人体健康。
20世纪末一份有关塑料无法在自然环境降解、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调查报告,直接将塑料制品的公众形象从简便易用,拖入了环保公害行列,聚氯乙烯和聚碳酸酯的成分让所有塑料品种都背负上了坏名声,甚至直接被医生们与诸多疾病挂上了钩。
环保的根子,是生活方式,是“快时代”下文明的方向
回顾60年代初,聚苯乙烯及其他塑料产品作为石油工业的下游副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因为塑料本色是白色,而它的作用又是革命性的,因而被称作“白色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认为这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现代生活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塑料的用处早已视而不见。相反,作为复杂的化学处理的产物,它被视为不如木材和金属等传统材料真实,难以处理更加恶化了它的形象。
发达国家的货架上,日用杂货几成中国商品的天下。在德国等欧美人潜意识里,他们愿意为节省资源多掏钱,甚至自添麻烦。在国内,“限塑”成了商家售卖塑料袋的一个“美丽的借口”,而大多数消费者是哪个方便哪个便宜就用哪个,真正把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变成消费时的自觉行动,我们的路还很长。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自己制作并主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用动画讲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人类的集体神经系统和青蛙的有些类似,如果遇到突然的危险,会断然采取措施,但如果面对渐变的危险,即使变化的速度很快,我们仍会呆在那里,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措施。”戈尔警告我们。但问题是,谁会来拯救人类呢?
没有谁,只有人类自己。
(本专题12-19页)
■ 调查
被塑料侵占的城市
塑料制品作为化学工业最廉价的派生品,彻底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我们对塑料制品有着很复杂的心态:知道其有害,但又无法拒绝。
中国城市消费者对于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的习惯性依赖,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过度现代化表达。而现在,这种“现代化表达”就像戒不掉的毒品一样,正在伤害我们自身。
□伯常
洞洞鞋:癌症就在我们脚下
近日,“致癌”洞洞鞋将塑料的“罪与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我们身边的塑料“有害”,而且这种“有害”已经爬到我们身上来了。
据德国西德意志广播电台报道,研究人员在多种不同价位的塑料“洞洞鞋”中发现大量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这些物质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另外,部分塑料鞋中还检出铬、镉、铅等污染环境的重金属。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近日,记者来到济南某“洞洞鞋”专卖店,走进店内就能闻到一股类似橡胶的气味,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不同款式的“洞洞鞋”,此时正有几名消费者正在试穿。随意翻看鞋子的标签,上方标明该鞋的主要成分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生产地在广东。而价格大都在四百元左右。“这鞋子是用树脂做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先不说做工,材料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一位销售人员表示。
记者随后又在淘宝网上搜索关键词“洞洞鞋”,显示的货品多达37万余件。同时,价格的差异也在此显现,一款在专卖店售价为469元的新款鞋,同为橙/蓝配色在一家网店的价格为65元,售价仅仅是前者的1/7。”据了解,其实市面上的不少价格便宜的“洞洞鞋”不仅是山寨产品,而且在材料上也存在猫腻。“受利益驱使,用劣质的再生塑料取代了树脂材料。味道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丁雪佳此前表示,多环芳烃英文简称PAHs,是强致癌物质,种类非常多,可通过接触使人体致癌。
与洞洞鞋相关的一系列塑料拖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塑料拖鞋的气味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塑料制品的工业原料大都是聚氯乙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散发出氯化氢气体,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症状。二是一些劣质塑料拖鞋在生产中常常添加一些不知成分的回收废料,这些材料对人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公斤聚氯乙烯中可分解出400毫克氯乙烯单体,该机构已将聚氯乙烯认定为人类致癌物。聚氯乙烯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高温环境下也会分解出有毒成分。
一个“废旧塑料之乡”的癌症路线图
“集装箱车源源不断地将洋垃圾运送到这里,分拣后通过机器制作成再生塑料颗粒,塑料厂再将这些塑料颗粒制成塑料制品,洋垃圾或许会成为某个餐桌上的塑料筷子,或者某个小摊上装煎饼果子的塑料袋。”
(下转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