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家长之焦虑 助家园之共育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刚上幼儿园时,会因与亲人分离而焦虑、不安、不愉快。孩子们会焦虑,许多家长的焦虑也越来越明显,从实践中看出,单单由幼儿园来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帮助。所以缓解家长的焦虑,从而进行家园共育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幼儿园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分离焦虑案例


  案例一:叮咛嘱咐型。入园时,飞飞外婆叮嘱老师:“老师,我家宝贝最近有点受凉。千万别给他喝冷水!”“老师,我家孩子不喜欢吃猪肝!中午有的话不要给孩子吃呀。”放学时间,飞飞外婆拉着我询问:“老师,最近宝贝吃饭睡觉情况怎么样?”“老师,今天带来的衣服穿了吗?”“老师,我家宝贝今天有没有尿裤子啊,我看XX小朋友有袋子拎回去,我们有吗?”
  案例二:无所适从型。老师鼓励明明家长在家让明明自己吃饭,但是明明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年龄小,这些事情还不能自己完成。明明入园快两个月了还不会自己吃饭,也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造成了明明就特别怕上幼儿园,家长也十分焦虑,每次送孩子来幼儿园,明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明明爸爸看到孩子这样子,自己也很着急,几次都眼睛湿润了。
  案例三:依依不舍型。月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哭,比如做操做错了就会哭,自己的东西掉了就哭,孩子哭,家长也特别焦虑。妈妈每天早上会偷偷躲在教室门口看孩子。晨间活动,月月站在操场不游戏,在操场上看别的小朋友玩。月月妈妈看到后,拉住我说:“老师,我们月月怎么不去玩呀,你帮我问问她,让她去玩呀。”我只能劝月月妈妈先回家,回家后月月妈妈又不断给我发信息询问孩子的状况,有时焦虑得没心思上班。

家长出现分离焦虑的原因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太过于依赖。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从孩子呱呱坠地后就把重心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亲子关系上。作为一个母亲,我能体会这种心情。每天下班就想回去看到孩子,每天考虑的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有时候感觉已经失去了自我。一旦孩子离开自己,不在身边满脑子就会是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其次,孩子的自理能力差或者孩子的年龄太小。一岁的孩子就应该锻炼自己吃饭,两岁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了幼儿园自己要会去上厕所,即使不会穿脱衣服也要能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但现实是很多孩子自理能力达不到要求,家长就会出现焦虑。

缓解家长分离焦虑的建议


  家长的情绪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家长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老师,帮助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建议如下。
  1.心理准备。上幼儿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现在入园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由大人一手包办的,于是到了幼兒园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以后,他们学会说了一句话,那就是:“老师,我不会呀。”“老师,你来帮帮我吧。”其实,他们从小就没有自己尝试过,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让他们尝试了,也许他们就能看到自己的能力了,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给孩子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尝试着去做,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家长应该坚信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孩子就会感到只要家长和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行动准备。很多家长的焦虑其实来源于对孩子自理能力的担忧。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太慢,上幼儿园了还要家长喂饭。还有很多家长看孩子穿衣服太慢就又主动插手,在家都是三对一,二对一,到了学校这么多孩子,自己孩子自理能力不够,家长就产生了许多焦虑。所以入园前物质准备很重要,自理能力的锻炼也是刻不容缓的,如果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会,甚至还能帮助别的小朋友,那还担心孩子的幼儿园的生活不快乐吗?
  3.做好表率。小石榴妈妈休息一天后来送孩子说:“平时孩子在家,总是陪着孩子。难得休息一天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了。”相信这不是一个妈妈的状态。其实家长可以多关注自己的事业,可以多学习一些育儿的经验让自己更有内涵,当然也可以学习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在周末的亲子互动活动中,要求孩子自强自立,训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为孩子做出了榜样,当好表率,让孩子们对自己刮目相看。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教育。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情绪,只有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事情,不包办代替,孩子才会勇敢的往前迈进。幼儿园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能做到的,需要家长的配合,实现家园共育,愿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能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快乐放飞迈向更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藻江花园幼儿园)
其他文献
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向。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掘现有材料,构建良好的游戏活动环节,通过游戏引导,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在对大班幼儿的教育中转变发展理念,完善课程游戏化运用路径,让幼儿能够开心地玩,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合理引导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背景下,教师要通过各种合理的引导方法,让幼儿能够更有效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通过语言引导,提高课堂游
编织区域游戏是深受大班幼儿喜爱的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编织兴趣与热情,放飞幼儿的想象力,张扬幼儿的个性,还可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成就感,促进幼儿幸福成长。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尤其重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教师应为大班幼儿的编织活动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幼儿对编织游戏活动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幼
1898年,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剧本《海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扮演《海鸥》的舞蹈演员是克妮碧尔。克妮碧尔永远记得这一天她演出时契诃夫出现的情景:“他望着我们,一会儿微笑,一会儿严肃,还有点腼腆,不时揪揪胡子,挪挪眼镜。”对于别人这一天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崇拜契诃夫已久的克妮碧尔来说,这一天他们能够邂逅实在是意义太大了。克妮碧尔形容那一天为一个明朗的日子,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见到了想见到的人。这一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中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主要采用内固定术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支撑,有助于患者骨折的快速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尽快恢复肢体功能,防止由于长期卧床出现血栓、褥疮及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并发症产生原因  (一)固定方法不当  一般情况下,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主要采用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包括髓内固定系统和顶板系统两种形式。患者的骨折类型不同,所使用的固定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幼儿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不适应。而幼小衔接教育可以很好地缓解这种不适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重大转折,是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都需要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幼小衔接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单向化以及家长观念固有化等,都阻碍着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展开。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一方面,幼儿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为升
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持续上升。高血压除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给患者的手术麻醉带来一定的影响。麻醉科医生经常會遇到高血压患者的麻醉问题。手术前,医生要加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有效控制,只有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正常范围内,才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据不完全统计,血压范围超过160/70mmHg的患者,死亡率要远远高于血压范围低于130/80mmHg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功能会出现不
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医院科室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疗服务活动的日益频繁,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同时临床对消毒供应室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此,医院应不断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提高消毒供应室临床服务质量。本文主要介绍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问题和改善措施,旨在不断提高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质量。消毒供应室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中各类可重复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较多,消毒供應室是医院的主要消毒灭菌场所,其
糖尿病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终身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糖尿病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成为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患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以此来控制血糖水平。但临床统计发现,多数患者因对糖尿病发病机制不了解,对病情、治疗方法缺乏相应的认知,同时对糖尿病对机体的损伤了解不多,再加上部分患者服药后治疗效果不佳,易降低用药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和预后效果。因此,糖尿病健康教育非常
前段时间,某椰汁品牌最新瓶身包装引发争议,尤其是广告词“我从小喝到大”令人浮想联翩。随后,当地工商部门立案调查。  无论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这次的椰汁广告其实涉及一个古老但在今天仍然存在广泛市场的理论——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其实,喝骨头汤补钙、吃穿山甲通乳等已被证明是莫须有的事,如今又有喝椰汁能“从小喝到大”、使皮肤白嫩的说法。那么,椰汁真的具有以形补形、以色补色的功能吗?它究竟能给人体营养摄
印染是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如此传统而有技术性的手艺,如何与幼儿教育相结合,激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指出教、学、做三个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任何一方都不能彼此脱离而独立存在。如果单纯教与学,而不去做,幼儿就缺少了实践和巩固的过程,学到的理论无法论证;如果单纯地去做,幼儿则缺少了理论的支撑,无法系统地学习知识。那怎么让幼儿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