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乃至全部教学过程之中。而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实现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地理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下面我就对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善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二、合理取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挖掘教材素质教育的内涵,指导教学
应试教育的首要弊端和最大危害就是忽视德育,不重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既是教学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学科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地理教学来说,依据本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应从如下方面入手:①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加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几乎在每个章节,课时里都存在明显的或隐含的德育素材,这是地理课开展德育的一大优势。例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先指出我国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使学生知道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对地形,气候、植物,景观.土壤的分折,使学生了解中国位置优越.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祖国山河壮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再对不利条件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山区面积广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自然灾害种类多等,不利因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立志报国的信念。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情感意志教育。还要结合教材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需解决以下5个问题: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技术、社会等一些思想观念的教育。将其充分生动,灵活巧妙地具体渗透、融合到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总之,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细致而又富有艺术性的教育职能,通过广泛和重点结合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武都.初中地理课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09)
[2]吴楠.如何在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J].学周刊,2012(25)
【关键词】地理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下面我就对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善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二、合理取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挖掘教材素质教育的内涵,指导教学
应试教育的首要弊端和最大危害就是忽视德育,不重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既是教学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学科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地理教学来说,依据本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应从如下方面入手:①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加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几乎在每个章节,课时里都存在明显的或隐含的德育素材,这是地理课开展德育的一大优势。例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先指出我国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位居世界前列,使学生知道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对地形,气候、植物,景观.土壤的分折,使学生了解中国位置优越.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祖国山河壮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再对不利条件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山区面积广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自然灾害种类多等,不利因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立志报国的信念。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情感意志教育。还要结合教材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教育,需解决以下5个问题: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技术、社会等一些思想观念的教育。将其充分生动,灵活巧妙地具体渗透、融合到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总之,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细致而又富有艺术性的教育职能,通过广泛和重点结合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武都.初中地理课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09)
[2]吴楠.如何在地理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J].学周刊,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