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学生知识理解、巩固的手段和延伸,也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作业;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在课堂上,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统一的作业内容、统一的作业形式、甚至是统一的作业时间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人、作业的主人,但是经常挂在学生嘴边的却是“我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弦外之音,他们自己的呢?据调查,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喜欢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不过是因为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而做的。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问题:作业是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知识理解、巩固的手段和延伸,也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业仍大多来于书本、限于室内。主要表现如下:
一、作业中思维成分太少
由于作业形式大多限于书面作业,学生思维的参与被大大限制了。许多学生只觉得语文作业就是抄抄词、背背书。而且,许多学生都只注重作业的结果,缺少对作业过程的指导,使学生误认为语文只要多抄抄、多读读、多背背就行了。这也许是目前许多学生语文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吧!
二、缺乏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和各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学生的语文作业却是孤零零的,仅仅限于“语文作业”。纯粹的语文作业可以概括为:抄写、组词、默写、造句。过多的练习使这些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作业缺少了趣味,变为机械性操作。这种训练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会读不会用。这种训练太多了,会使丰富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乏味。
三、无意义作业太多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但在日常作业中,不厌其烦地抄、写、算、背内容和形式单一的作业,使学生毫无感觉地“啃”着作业这道“文化餐”,表面上看,学生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结果是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呆板、机械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棱角被渐渐磨平,个性与创造力渐渐消失。
对策:语文作业应该是活泼多样的。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究为主要特牲,以體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适当增强作业的弹性,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一、作业形式的开放性
教育必须承认教育对象个体、个性的差异。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必须兼顾学生的个性,打破传统型作业定性划一的格式,舍弃传统型作业单调机械的习题组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觉得“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种幸福体验的过程,让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如:喜欢绘画的同学可将一些课文内容画成一幅画来表达其主要意思,,喜欢音乐的同学可把精彩的片段配乐朗读……
二、作业内容的生活性
让作业回到生活,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作业成为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也达到了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应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根据近阶段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作业,如:听爷爷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观察家长怎么做家务;把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
三、作业的思维化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中心,除了课堂坚持语言和思维统一训练外,作业也应让思维参与进来,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由此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1.想象性作业。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适当的想象能够使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如给故事加上一个结尾:狼和小羊后来怎么了?受骗的乌鸦会再遇上那只狐狸吗?这类想象性作业,学生能自由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生活体验。
2.记忆性作业。“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行的,提高记忆力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记忆性作业,使学生不断充实记忆的仓库。
3.理解性作业。这里的理解性作业指小学语文中常见的阅读理解,这类作业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四、作业结果的多样化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有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实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在看待作业的结果时,要改变传统的眼光,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充分听取学生自己的表达,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
总之,我们应该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我们必须把学校办成学生心目中的乐园,我们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觉得是在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作业;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在课堂上,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统一的作业内容、统一的作业形式、甚至是统一的作业时间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人、作业的主人,但是经常挂在学生嘴边的却是“我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弦外之音,他们自己的呢?据调查,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喜欢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不过是因为作业是“老师布置的”而做的。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问题:作业是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知识理解、巩固的手段和延伸,也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业仍大多来于书本、限于室内。主要表现如下:
一、作业中思维成分太少
由于作业形式大多限于书面作业,学生思维的参与被大大限制了。许多学生只觉得语文作业就是抄抄词、背背书。而且,许多学生都只注重作业的结果,缺少对作业过程的指导,使学生误认为语文只要多抄抄、多读读、多背背就行了。这也许是目前许多学生语文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吧!
二、缺乏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和各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学生的语文作业却是孤零零的,仅仅限于“语文作业”。纯粹的语文作业可以概括为:抄写、组词、默写、造句。过多的练习使这些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作业缺少了趣味,变为机械性操作。这种训练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会读不会用。这种训练太多了,会使丰富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乏味。
三、无意义作业太多
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但在日常作业中,不厌其烦地抄、写、算、背内容和形式单一的作业,使学生毫无感觉地“啃”着作业这道“文化餐”,表面上看,学生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结果是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呆板、机械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棱角被渐渐磨平,个性与创造力渐渐消失。
对策:语文作业应该是活泼多样的。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究为主要特牲,以體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适当增强作业的弹性,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一、作业形式的开放性
教育必须承认教育对象个体、个性的差异。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必须兼顾学生的个性,打破传统型作业定性划一的格式,舍弃传统型作业单调机械的习题组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觉得“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种幸福体验的过程,让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如:喜欢绘画的同学可将一些课文内容画成一幅画来表达其主要意思,,喜欢音乐的同学可把精彩的片段配乐朗读……
二、作业内容的生活性
让作业回到生活,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作业成为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也达到了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应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应当根据近阶段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作业,如:听爷爷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观察家长怎么做家务;把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
三、作业的思维化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中心,除了课堂坚持语言和思维统一训练外,作业也应让思维参与进来,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由此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1.想象性作业。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适当的想象能够使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如给故事加上一个结尾:狼和小羊后来怎么了?受骗的乌鸦会再遇上那只狐狸吗?这类想象性作业,学生能自由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生活体验。
2.记忆性作业。“死记硬背”显然是不行的,提高记忆力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记忆性作业,使学生不断充实记忆的仓库。
3.理解性作业。这里的理解性作业指小学语文中常见的阅读理解,这类作业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四、作业结果的多样化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有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实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在看待作业的结果时,要改变传统的眼光,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充分听取学生自己的表达,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
总之,我们应该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我们必须把学校办成学生心目中的乐园,我们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觉得是在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