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他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话剧《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当时整个文坛。《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地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主题思想精巧缜密矛盾冲突修辞效果
一、《雷雨》的主题思想
《雷雨》在主题思想上以那个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封建主义气息的周公馆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主人公周朴园则是带着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代表,全剧主要是围绕周朴园与周围亲人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激烈矛盾而展开。作品通过形象而生动的描绘,无情地揭露和鞭达了上层社会生活的糜烂与罪恶以及被压迫被侮辱妇女的不幸命运,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否定的态度,为广大妇女和广大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和雷雨般呐喊,深刻地表现了《雷雨》的主题思想。
二、《雷雨》的精巧缜密
曹禺先生《雷雨》的内容反映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如何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内把周、鲁两家30年来的矛盾纠葛集中表现出来?作者对全剧的情节结构作了巧妙的安排。他以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周朴园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是周朴园与家庭成员主要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蘩漪的斗争而展开,引出周萍、周冲两个人物;另一条是周朴园与受压迫的劳动人民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冲突而展开,并引出了四凤、鲁贵等人物。这两条线索尤如两条闪亮的彩线,把周、鲁两家30年来的矛盾冲突、人物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人物、各种场面和各个事件一一联结起来。前一条线索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后一条线索揭露了悲剧的历史根源。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平行发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两条线索之间,又穿插了周萍与蘩漪、四凤三人之间的爱情冲突,这些冲突又都通过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鲁侍萍紧紧连结在一起。这种以主要人物为圆心、双线发展的极其严谨的结构模式成为《雷雨》在材料组织上的独特方式,全剧脉络清楚、首尾连贯,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巧、缜密。
三、《雷雨》的矛盾冲突
曹禺先生生活在人吃人的旧社会,亲眼目睹被最底层人受迫害、遭吞噬的现状,弱小者遭蹂躏,无辜者受摧残,而不义者却依然逍遥,便使他萌生了《雷雨》的创作兴趣。作者承认在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引起他写作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戏剧《雷雨》中呈现出的沉闷压抑而热烈激荡、表面平静而内在紧张的情感基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便是“‘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这种渗透在作品中的内在情感基调,就像一条贯穿全剧的内在线索,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关系和众多的矛盾冲突连结在一起,使全剧凝聚为一个相当牢固的整体。如果把整部戏剧的基调看作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江,那么作品中的两条主线便是大江的两条支流,作品中所描写的每一对矛盾关系和矛盾冲突就是支流上那布满港湾的河汊、漩涡逆流,但最终都要汇入这条汹涌的大江之中。
曹禺在写作《雷雨》的过程中,选择了恰当的生活视点和叙述方式、以双线发展为脉络组织情节、以内在的情感基调为转移,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时代历史背景,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体现了作者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构思,使《雷雨》尤如一件精雕细琢的精美工艺品,令人爱不惜手,久久回味。
四、《雷雨》的修辞效果
他在展开戏剧,刻划人物性格时,常以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从而收到奇特的修辞效果。
例如,鲁四凤跟他父亲鲁贵说话时,一般称“您”,但在特殊的场合,由于对话内容和人物情绪的变化,称呼也就随着起了变化。在鲁四凤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向她讨钱时竟会拿她和周萍的暧味关系来进行要挟。她感到鲁贵的话越来越不堪入耳,禁不住发火说:“大少爷!大少爷!你疯了!”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你”和“您”的一字之差,十分贴切地表现了鲁四凤对她父亲的气愤、埋怨、轻视、厌恶等复杂情绪。老舍说:“所谓适当者,就是顺着思路与语气,该俗就俗,该土就土,该野就野。”“你”字就带有几分“土”“野”气。这正是曹禺运用语言精到奇妙之处。
作者给每个人物所写的台词,好像并非出于剧作家的手笔,而是发自剧中人的心灵深处。他的语言来自生活,而又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口语,有的似乎不太符合语法规范,但随处可见剧中人的鲜明形象,使读者听了剧中人物的对话,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得到思想启示,受到美的陶冶。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地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参考文献:
[1]钱谷融.曹禺戏剧语言的艺术成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443.
[2]《别林斯基论文学》之曹禺《读剧一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0.
[3]宋宝珍.戏剧欣赏初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87.
[4]朱韵成.浅论《雷雨》戏剧语言的修辞手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22.
[5]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人民出版社,2001.4.
主题思想精巧缜密矛盾冲突修辞效果
一、《雷雨》的主题思想
《雷雨》在主题思想上以那个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封建主义气息的周公馆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主人公周朴园则是带着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代表,全剧主要是围绕周朴园与周围亲人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激烈矛盾而展开。作品通过形象而生动的描绘,无情地揭露和鞭达了上层社会生活的糜烂与罪恶以及被压迫被侮辱妇女的不幸命运,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否定的态度,为广大妇女和广大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和雷雨般呐喊,深刻地表现了《雷雨》的主题思想。
二、《雷雨》的精巧缜密
曹禺先生《雷雨》的内容反映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如何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内把周、鲁两家30年来的矛盾纠葛集中表现出来?作者对全剧的情节结构作了巧妙的安排。他以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周朴园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是周朴园与家庭成员主要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蘩漪的斗争而展开,引出周萍、周冲两个人物;另一条是周朴园与受压迫的劳动人民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冲突而展开,并引出了四凤、鲁贵等人物。这两条线索尤如两条闪亮的彩线,把周、鲁两家30年来的矛盾冲突、人物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人物、各种场面和各个事件一一联结起来。前一条线索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后一条线索揭露了悲剧的历史根源。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平行发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两条线索之间,又穿插了周萍与蘩漪、四凤三人之间的爱情冲突,这些冲突又都通过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鲁侍萍紧紧连结在一起。这种以主要人物为圆心、双线发展的极其严谨的结构模式成为《雷雨》在材料组织上的独特方式,全剧脉络清楚、首尾连贯,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巧、缜密。
三、《雷雨》的矛盾冲突
曹禺先生生活在人吃人的旧社会,亲眼目睹被最底层人受迫害、遭吞噬的现状,弱小者遭蹂躏,无辜者受摧残,而不义者却依然逍遥,便使他萌生了《雷雨》的创作兴趣。作者承认在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引起他写作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戏剧《雷雨》中呈现出的沉闷压抑而热烈激荡、表面平静而内在紧张的情感基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便是“‘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这种渗透在作品中的内在情感基调,就像一条贯穿全剧的内在线索,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关系和众多的矛盾冲突连结在一起,使全剧凝聚为一个相当牢固的整体。如果把整部戏剧的基调看作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江,那么作品中的两条主线便是大江的两条支流,作品中所描写的每一对矛盾关系和矛盾冲突就是支流上那布满港湾的河汊、漩涡逆流,但最终都要汇入这条汹涌的大江之中。
曹禺在写作《雷雨》的过程中,选择了恰当的生活视点和叙述方式、以双线发展为脉络组织情节、以内在的情感基调为转移,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时代历史背景,推进了剧情的发展,体现了作者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构思,使《雷雨》尤如一件精雕细琢的精美工艺品,令人爱不惜手,久久回味。
四、《雷雨》的修辞效果
他在展开戏剧,刻划人物性格时,常以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从而收到奇特的修辞效果。
例如,鲁四凤跟他父亲鲁贵说话时,一般称“您”,但在特殊的场合,由于对话内容和人物情绪的变化,称呼也就随着起了变化。在鲁四凤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向她讨钱时竟会拿她和周萍的暧味关系来进行要挟。她感到鲁贵的话越来越不堪入耳,禁不住发火说:“大少爷!大少爷!你疯了!”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你”和“您”的一字之差,十分贴切地表现了鲁四凤对她父亲的气愤、埋怨、轻视、厌恶等复杂情绪。老舍说:“所谓适当者,就是顺着思路与语气,该俗就俗,该土就土,该野就野。”“你”字就带有几分“土”“野”气。这正是曹禺运用语言精到奇妙之处。
作者给每个人物所写的台词,好像并非出于剧作家的手笔,而是发自剧中人的心灵深处。他的语言来自生活,而又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口语,有的似乎不太符合语法规范,但随处可见剧中人的鲜明形象,使读者听了剧中人物的对话,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得到思想启示,受到美的陶冶。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地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参考文献:
[1]钱谷融.曹禺戏剧语言的艺术成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443.
[2]《别林斯基论文学》之曹禺《读剧一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0.
[3]宋宝珍.戏剧欣赏初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87.
[4]朱韵成.浅论《雷雨》戏剧语言的修辞手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22.
[5]邓齐平.《雷雨》艺术结构新探.人民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