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就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读写与听说等几种关系。归纳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改革课堂中心论,恰当处理课堂和社会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进行,读了讲,讲了读,读了写。阅读背书,作文抄书,从书本到书本,形成了封闭式,学院式,“象牙塔”的语文教学。讲来讲去就那么一些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写作知识,而且所举例子也差不多是从这本书或那本书上抄来的,老师不过充当教学的“搬运工”,少有从现实生活里抓来鲜活实例,语文教学一直都足不出户,脱离不了教材教参,走不出教室,远远隔离了生活。今天,我们要树立大语文学观,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社会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延伸、开拓,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语文既要向课本学,向老师学,更要向生活学,向群众学。“实践出真知”生活永远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最有生命力,也最丰富多彩,只有摒弃传统教育中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天地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而广泛地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领略、欣赏、体味、学习和创造,学生才能见多识广,学到课本教材上没有的,教师也没有讲到的东西,才能缩小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深厚根基,增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笔者呼吁:走出“户外”,让孩子看“云”去,营造“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大课堂环境。
2.改革教师中心论,教师与学生充分体现民主的关系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主动性。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常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教师包办较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而且过于求同,追求统一的答案,一贯 采用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也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或缺乏自主性,老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或老是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这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这样做,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始终跳不出的老师手掌心,满足于老师的答案。学得一点儿都不灵活,当然更谈不上实践运用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语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改革知识中心论 ,恰当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以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教学为主,学习掌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能力的培养进行得很不得力。教师只讲是什么,不讲怎么做,只要学生学懂,很少让学生学会,更不注意使他们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是尖子生,但也是低能儿,用谚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比喻这些尖子生也许更合适。以上事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教者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在步入社会或升入高一级阶段学习后,也能较快地适应。
4.改革读写中心论,恰当处理读写与听说的关系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课文分析占了主要地位,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时间落实。因而,普遍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听话和说话时往往是抓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听不明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实感了。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实质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和运用书面语言的关系。听说的重要性不亚于读写。重读写,轻听说;轻读写,重听说,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法,也是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行使用的新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教者在教学时要认真落实。实践证明:以听助读,以读带听,以说助写,以写带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听说读写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收稿日期:2009-09-24
1.改革课堂中心论,恰当处理课堂和社会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进行,读了讲,讲了读,读了写。阅读背书,作文抄书,从书本到书本,形成了封闭式,学院式,“象牙塔”的语文教学。讲来讲去就那么一些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写作知识,而且所举例子也差不多是从这本书或那本书上抄来的,老师不过充当教学的“搬运工”,少有从现实生活里抓来鲜活实例,语文教学一直都足不出户,脱离不了教材教参,走不出教室,远远隔离了生活。今天,我们要树立大语文学观,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社会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延伸、开拓,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语文既要向课本学,向老师学,更要向生活学,向群众学。“实践出真知”生活永远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最有生命力,也最丰富多彩,只有摒弃传统教育中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天地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而广泛地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领略、欣赏、体味、学习和创造,学生才能见多识广,学到课本教材上没有的,教师也没有讲到的东西,才能缩小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需要之间的距离,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深厚根基,增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笔者呼吁:走出“户外”,让孩子看“云”去,营造“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大课堂环境。
2.改革教师中心论,教师与学生充分体现民主的关系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也要有学生的主动性。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常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客体,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教师包办较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而且过于求同,追求统一的答案,一贯 采用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也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或缺乏自主性,老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或老是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这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这样做,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始终跳不出的老师手掌心,满足于老师的答案。学得一点儿都不灵活,当然更谈不上实践运用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语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改革知识中心论 ,恰当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过去的语文以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教学为主,学习掌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能力的培养进行得很不得力。教师只讲是什么,不讲怎么做,只要学生学懂,很少让学生学会,更不注意使他们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是尖子生,但也是低能儿,用谚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比喻这些尖子生也许更合适。以上事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教者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在步入社会或升入高一级阶段学习后,也能较快地适应。
4.改革读写中心论,恰当处理读写与听说的关系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课文分析占了主要地位,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无时间落实。因而,普遍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听话和说话时往往是抓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听不明白,说不清楚,更不要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实感了。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实质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和运用书面语言的关系。听说的重要性不亚于读写。重读写,轻听说;轻读写,重听说,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法,也是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行使用的新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教者在教学时要认真落实。实践证明:以听助读,以读带听,以说助写,以写带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听说读写才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收稿日期: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