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语文教学观提倡生活处处有语文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素材,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加课程资源的意识。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并开发。”九江,名胜古迹繁多,历史名人不胜枚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地方文化资源,来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来增加他们多方面的营养,从而全方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地方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江,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自己所熟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阵地。以地方文化为诱因,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生于九江,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开创田园诗派,享誉文坛、驰名世界的陶渊明,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在学习他的作品时,课前可先带孩子们到桃花源一游,重现“风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再将自己收集的桃花源的照片,有关的诗句、文章和陶渊明的简介制成课件,通过感受桃花源的秀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第一锤就敲打到了学生的心灵上,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被激起,他们就会像磁石一样被学习内容牢牢吸引。巧妙的导入使学生很快由课间活动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产生对新知的渴望,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样一来,《桃花源记》的宁静安逸,《归去来兮辞》的淡泊自然,《归园田居》的安乐闲适便跃然纸上。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利用地方资源巧链课堂教学,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文化底蕴厚重的九江,教育资源丰富,雄伟长江波澜壮阔,鄱阳湖烟波浩渺,匡庐奇秀闻名天下。近两千年来,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诗坛巨擘、文章巨匠,诸如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李白、李渤、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杨万里、唐寅、王守仁、徐霞客等,先后在这里居留田园,放歌山水,坦吐心声,留下了无数名篇。很多作品,早已成为了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好了这些资源,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晋代的陶渊明,吟出了一片真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盛唐的李太白,唱出了一派豪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唐白乐天,留下了千古浩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东坡,送来了一曲理趣;“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的诗句,更是将山水的壮美与诗人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诗意的学科,是与人文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如果我们打开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衔接的“绿色”通道,语文就成为了一泓清泉活水。巧链这些丰富的地方资源,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能更好地与文本与作家进行对话,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能“更上一层楼了”。
  三、利用地方课程拓展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九江地方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交融,天生丽质,至真至美,是一座精美的文化宝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丰厚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地方课程《山水家园》丛书,充分利用九江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的需要,坚持了“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理念,课程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一个“新”,注重了地方课程与学生综合课程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整合,文本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整合;营造了一个“境”,即将家乡的青山秀水人文景观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画在书中,人在画中的身临其境之感。
  是呀,九江,有神奇的山水,自然就有神奇的人物;有神奇的人物,自然就有神奇的文章。陶渊明的桃源之水,流淌千年;白居易的琵琶之声,远在天边;周敦颐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苏东坡的石钟,汇激流而窾坎;朱晦庵的校训,声声在耳;徐霞客的身影,步步矫健……风流者,是一代大师,一瓣心香,一盏孤灯。
  充分利用好这么地方课程,使课外资料合理地运用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定能够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乐于读书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九江历史,热爱九江山水,它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四、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生活即课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大自然,踏入社会,去接触了解生活,观察体验生活,认识自己的城市文化。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浔阳江、鄱阳湖、修水河、匡庐山、石钟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九江的很多学校纷纷组织学生进行“修水行”,“鄱湖行”。在修河上,参观亚洲第一大土坝拦截的江西最大柘林水电站,在中国最大的鄱阳湖湿地,带领学生观鸟,对湿地进行科学考察。有的学校还组织寻访“书院行”和探寻山之魂、传播赣浔文化的“名山行”。每到一处,都要拜访当地的中小学,邀请当地的的社会贤达讲述书院故事、名山与名人的渊源,活动接结束后形成的一篇篇游记和研究报告,会成为全校同学共享的精神佳肴。诸如此类的校外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项目,足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师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珍视身边的课程资源,体验语文学习乐趣,感受本地文化气息,吸收本地文化精髓。通过课堂与本土文化有机整合探究的学习实践,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关心学校、本地和国内外大事,了解生养自己的热土,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互助学习的合作意识,掌握了搜集、整理、编辑等处理资料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最后,这些实践活动还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对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提出了挑战,顺应了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
【摘 要】怎样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呢?古人告诉我们一条根本法则:模仿。不论思想水平还是写作技巧,课文都是典范,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充分而恰当的写作训练,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可望获得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写作技巧 模仿经典 写作能力    向名家名篇学习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怎样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呢?古人告诉我们一条根本法则:模仿。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