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与老师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得同学们的知识接受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策略,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那么方法的适当与否则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方法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吸收与积累,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情境教学策略的使用,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四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设置法
教师在课程中,要多创造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一个话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问题的设置在于老师备课的充分与否以及与老师的教学经验有直接联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提出问题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去发现和发掘自然现象中更深层次的知识与学问。例如:把学生带到阳光下,让他们在自己的手上滴一滴水,那么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很快即消失了,水不见了。这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学生提出质疑的情境。通过类似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最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对照引导法
我们往往在两种事物的对比过程中发现更多有关两件事物的知识。对两种事物的异同进行分析,是进行探究性思维的过程,是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过程。那么,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入对照引导法,来对两件不同的事物或者自然现象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更多新知识的收获。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融合,边总结,边升华,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进行积极探究与求知的欲望,拓展其思维空间与知识范围,将教育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衔接起来,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植物这一阶段课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树木的比较,找出它們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的区别,比如它们生长的枝叶、花朵,它们的寿命,它们的生长的环境等等。
三、实验引导法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的使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实验课的有无与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实验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抽象的问题就慢慢具体化了。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探索性思维与实验,创造探索的情境,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老师可以将一个玻璃罐装满水,然后封死,将其置于零度以下,则玻璃罐会破裂。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时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水在结冰的时候变多了?”“是不是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等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解释性回答,或者可以通过进一步实验进行论证。又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生动且富有乐趣的实验中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联想引导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最好办法之一,其能够培养拓展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是创造中的航母。作为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充当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置与改革,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与创新思维,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与无限的思维空间里进行自由畅想。如在实验过程中,比如酒精灯在被灭火盖盖上之后为什么会自然灭?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其发生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比较简单地发现,盖上盖子是酒精灯灭的前提条件。接下来,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方式,联想到燃烧需要氧气,那么火的熄灭应该与空气有关。进而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酒精灯在盖上盖子之后慢慢会灭,是因为在盖上盖子之后,盖子里面的氧气比较有限,在氧气完全耗尽之后,灯也就灭了。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理论解释或者实验再进行进一步论证。
以上四种教学策略能够向同学们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索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拓展科学思维与科学创新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形成尊重事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最终与我国教育的宗旨相一致。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策略,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那么方法的适当与否则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方法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吸收与积累,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情境教学策略的使用,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四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设置法
教师在课程中,要多创造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一个话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问题的设置在于老师备课的充分与否以及与老师的教学经验有直接联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提出问题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去发现和发掘自然现象中更深层次的知识与学问。例如:把学生带到阳光下,让他们在自己的手上滴一滴水,那么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很快即消失了,水不见了。这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学生提出质疑的情境。通过类似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最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对照引导法
我们往往在两种事物的对比过程中发现更多有关两件事物的知识。对两种事物的异同进行分析,是进行探究性思维的过程,是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过程。那么,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入对照引导法,来对两件不同的事物或者自然现象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更多新知识的收获。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融合,边总结,边升华,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进行积极探究与求知的欲望,拓展其思维空间与知识范围,将教育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衔接起来,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植物这一阶段课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树木的比较,找出它們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的区别,比如它们生长的枝叶、花朵,它们的寿命,它们的生长的环境等等。
三、实验引导法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的使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实验课的有无与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实验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抽象的问题就慢慢具体化了。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与实验技能进行探索性思维与实验,创造探索的情境,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老师可以将一个玻璃罐装满水,然后封死,将其置于零度以下,则玻璃罐会破裂。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时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水在结冰的时候变多了?”“是不是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等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解释性回答,或者可以通过进一步实验进行论证。又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生动且富有乐趣的实验中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联想引导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最好办法之一,其能够培养拓展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是创造中的航母。作为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充当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置与改革,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与创新思维,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与无限的思维空间里进行自由畅想。如在实验过程中,比如酒精灯在被灭火盖盖上之后为什么会自然灭?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其发生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比较简单地发现,盖上盖子是酒精灯灭的前提条件。接下来,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方式,联想到燃烧需要氧气,那么火的熄灭应该与空气有关。进而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酒精灯在盖上盖子之后慢慢会灭,是因为在盖上盖子之后,盖子里面的氧气比较有限,在氧气完全耗尽之后,灯也就灭了。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理论解释或者实验再进行进一步论证。
以上四种教学策略能够向同学们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索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拓展科学思维与科学创新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形成尊重事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最终与我国教育的宗旨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