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阅读名著往往只停留在“浅碎滑行”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地对名著进行“深度耕犁”。教师可以运用深层潜入、分析比较、动态表现等“名著深读”的策略,引领学生“沉潜”到名著中,以此获得经典文化的浸润,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名著深读 内涵 意义 实践路径
近年来,随着“振兴阅读” “真阅读工程”的实施、推进,我们的课外阅读天地更加开阔。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书目特别是名著阅读还停留在“浅碎滑行”上,没有潜下心来,以智慧为“犁”,去往名著的深处“耕耘”。笔者认为,只有“名著深读”,才能化解儿童名著阅读“肤浅化”的处境,才能为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提供有效的支点。所谓“名著深读”,就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为目的,对文本蕴含的思想、知识、智慧、情感及其艺术韵致乃至语言品位进行体悟的进程,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之间的深入沟通。笔者立足儿童立场,结合“深度阅读”的教学理论,探索出促进儿童“名著深读”的实践路径,使儿童在获得深厚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深度。
一、归纳:让知识走向深厚
阅读名著是以增进学生文本理解、获得阅读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在高年段的名著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如写法上相似、主人公相同、内容相通等方面,搜集不同的文章或名著片段,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组块”,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时,围绕“四大名著中有许多含有‘三’的故事”这一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四大名著中还有哪些含有“三”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内心对名著的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了。
高年级的学生虽然都已经养成了默读的习惯,但我们仍可以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就是将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以目录、表格、卡片等形式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
将名著中的故事情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图解式引导的一种方式。在交流《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笔者借助表格(如下表),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以表格为支架,能集中呈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表现。经历“深入阅读——绘制表格——提炼语言——填写表格——比较分析”这一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概括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阅读名著时,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在深入阅读人物故事、全面评价人物的基础上,为书中的人物设计“人物名片”,以展示名著中的人物风采。阅读《西游记》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名片的形式来概括、评价主要人物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系列人物名片,从“单一”走向“多面”,从“个体”走向“类群”。
二、比较:让思维走向深刻
比较的过程也是儿童思维向纵深处发展的过程。比较阅读的一般流程是:选取文本,确定比较点→分析比较,感悟异同→总结梳理,引向课外。在阅读名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从题材、人物的不同故事、不同故事的相同写法、主人公的不同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在阅读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它以神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穿越时空,打通神、人、物的界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阅读《西游记》时,可以将它同另一本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来进行比较。在对题材的比较、分析中,学生会更准确地把握神魔小说的特点。
《西游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各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去了解唐僧的慈悲为怀、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此外,还可以将与人物有关的故事进行整合,以分析人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如猪八戒,他虽然有时贪生怕死,但他也有勇敢的一面;他虽然总闹着分行李,让大家各自散伙,但也没有真正离开取经团队……这些都表现了人物“矛盾体”的特点,我们要让学生从不同人物、人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许多小说中的故事并不相同,但是有时写法却是相同的。如四大名著中有许多含有“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采用了反复叙事的写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在对比阅读《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后,你发现了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吗?
生:这两个故事都写了主人公经过三次努力才获得成功。
师: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反复叙事的写法。你能结合对这两则故事的对比分析来说一说吗?
生:在叙述方式上有变化。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然都是“打”,但是第一次是“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一棒”,第三次是“一棒打死”。
生: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是“礼借”,结果被扇飞;第二次是“逼借”,结果借到的是“假扇”;第三次“用计施骗”,结果借得真扇。三次借芭蕉扇,借的方式和结果各不相同,让故事情节显得不重复而又能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看来只要故事情节富于变化,反复叙事也不会让人产生重复的感觉。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他们一次成功,而非要写三次呢?
生:叙述方式的巧妙变化,可以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逐层推进。而且“三打”“三顾”既符合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分析比较——学习写法——迁移仿写”的过程中,不仅对反复叙事这种写法有了深刻的体会,而且还能体会到这种写法的作用。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妖怪,这些妖怪的来历各不相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妖怪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对妖怪结局的分析,上升到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从而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精准性、严密性和灵活性。 三、表现:让阅读走向创意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从实用、应试为主导的外部动力学回归到精神、素养和言语生命需要为主导的内部动力学。就名著阅读而言,也要让学生从简单的、碎片化的知识获取的“小径”中走出来,进入到立体的、体系化的素养提高的“康庄大道”上来。
1.以讲故事为“转换器”。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书面阅读,将优美丰富的书面语言“融入”口语交流中,优化学生的语言素质。这个优化,有以下两个抓手:一是“外引”,即由内而外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潜能;二是“内渗”,即由外而内将書面语言元素“渗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中去。而讲述名著中的精彩故事,便是实现“外引”与“内渗”双重效能的有效言语活动。《西游记》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精彩故事我来讲”“我最喜爱的西游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的“小宇宙”爆发起来,把故事讲好。
2.以课本剧为“体验器”。
课本剧,在教学的视角下是课文之“变式”,在文学的视角下则是“戏剧”。以戏剧形式来呈现阅读成果,其意义不仅是文本解读,也是对语言文字外延、内涵更完整的把握,更立体的展现,它是声与情、言与意的相融共生。在名著阅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这个编排、表演的过程中,饱含着学生独特的创意,凝聚着学生多元的智慧。首先,在表演中,学生加入了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语”元素,来主动呈现自己对故事的独特理解,使学生在这些特殊理解方式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其次,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智慧与智慧碰撞,思想与思想交流,性情与性情磨合,他们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了默契,真正体会到了“众手浇开表演花”的成就感。在表演课本剧的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元素无处不在,正是这创造性的火花,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3.以连环画为“创生器”。
连环画是由多幅画面连续讲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主要分为文字和图画两个部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改编成连环画,既有助于学生复述,也培养了学生创作的能力。在制作连环画的时候,教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1)找出故事的主要情节;(2)抓住主要情节中的关键内容;(3)每个情节段落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4)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当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连环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班级内开辟一角,用来张贴学生创作的精美连环画,或者举办“连环画创作展”,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空间的发挥。
实践证明,归纳式、比较式、表现式等“名著阅读”的实践路径,提升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品味,使学生的生命得到了文化经典的深度滋润,获得了受益终身的阅读力,提高了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小学)
【关键词】名著深读 内涵 意义 实践路径
近年来,随着“振兴阅读” “真阅读工程”的实施、推进,我们的课外阅读天地更加开阔。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书目特别是名著阅读还停留在“浅碎滑行”上,没有潜下心来,以智慧为“犁”,去往名著的深处“耕耘”。笔者认为,只有“名著深读”,才能化解儿童名著阅读“肤浅化”的处境,才能为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提供有效的支点。所谓“名著深读”,就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为目的,对文本蕴含的思想、知识、智慧、情感及其艺术韵致乃至语言品位进行体悟的进程,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之间的深入沟通。笔者立足儿童立场,结合“深度阅读”的教学理论,探索出促进儿童“名著深读”的实践路径,使儿童在获得深厚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深度。
一、归纳:让知识走向深厚
阅读名著是以增进学生文本理解、获得阅读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在高年段的名著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如写法上相似、主人公相同、内容相通等方面,搜集不同的文章或名著片段,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组块”,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时,围绕“四大名著中有许多含有‘三’的故事”这一主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四大名著中还有哪些含有“三”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内心对名著的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了。
高年级的学生虽然都已经养成了默读的习惯,但我们仍可以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就是将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以目录、表格、卡片等形式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
将名著中的故事情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图解式引导的一种方式。在交流《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笔者借助表格(如下表),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以表格为支架,能集中呈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表现。经历“深入阅读——绘制表格——提炼语言——填写表格——比较分析”这一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概括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阅读名著时,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在深入阅读人物故事、全面评价人物的基础上,为书中的人物设计“人物名片”,以展示名著中的人物风采。阅读《西游记》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名片的形式来概括、评价主要人物形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系列人物名片,从“单一”走向“多面”,从“个体”走向“类群”。
二、比较:让思维走向深刻
比较的过程也是儿童思维向纵深处发展的过程。比较阅读的一般流程是:选取文本,确定比较点→分析比较,感悟异同→总结梳理,引向课外。在阅读名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从题材、人物的不同故事、不同故事的相同写法、主人公的不同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在阅读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它以神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穿越时空,打通神、人、物的界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阅读《西游记》时,可以将它同另一本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来进行比较。在对题材的比较、分析中,学生会更准确地把握神魔小说的特点。
《西游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各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去了解唐僧的慈悲为怀、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此外,还可以将与人物有关的故事进行整合,以分析人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如猪八戒,他虽然有时贪生怕死,但他也有勇敢的一面;他虽然总闹着分行李,让大家各自散伙,但也没有真正离开取经团队……这些都表现了人物“矛盾体”的特点,我们要让学生从不同人物、人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许多小说中的故事并不相同,但是有时写法却是相同的。如四大名著中有许多含有“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采用了反复叙事的写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在对比阅读《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后,你发现了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吗?
生:这两个故事都写了主人公经过三次努力才获得成功。
师: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反复叙事的写法。你能结合对这两则故事的对比分析来说一说吗?
生:在叙述方式上有变化。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然都是“打”,但是第一次是“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一棒”,第三次是“一棒打死”。
生: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是“礼借”,结果被扇飞;第二次是“逼借”,结果借到的是“假扇”;第三次“用计施骗”,结果借得真扇。三次借芭蕉扇,借的方式和结果各不相同,让故事情节显得不重复而又能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看来只要故事情节富于变化,反复叙事也不会让人产生重复的感觉。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他们一次成功,而非要写三次呢?
生:叙述方式的巧妙变化,可以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逐层推进。而且“三打”“三顾”既符合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分析比较——学习写法——迁移仿写”的过程中,不仅对反复叙事这种写法有了深刻的体会,而且还能体会到这种写法的作用。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妖怪,这些妖怪的来历各不相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妖怪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对妖怪结局的分析,上升到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从而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精准性、严密性和灵活性。 三、表现:让阅读走向创意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从实用、应试为主导的外部动力学回归到精神、素养和言语生命需要为主导的内部动力学。就名著阅读而言,也要让学生从简单的、碎片化的知识获取的“小径”中走出来,进入到立体的、体系化的素养提高的“康庄大道”上来。
1.以讲故事为“转换器”。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书面阅读,将优美丰富的书面语言“融入”口语交流中,优化学生的语言素质。这个优化,有以下两个抓手:一是“外引”,即由内而外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潜能;二是“内渗”,即由外而内将書面语言元素“渗入”到学生的语言体系中去。而讲述名著中的精彩故事,便是实现“外引”与“内渗”双重效能的有效言语活动。《西游记》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教师可以在班级举办“精彩故事我来讲”“我最喜爱的西游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的“小宇宙”爆发起来,把故事讲好。
2.以课本剧为“体验器”。
课本剧,在教学的视角下是课文之“变式”,在文学的视角下则是“戏剧”。以戏剧形式来呈现阅读成果,其意义不仅是文本解读,也是对语言文字外延、内涵更完整的把握,更立体的展现,它是声与情、言与意的相融共生。在名著阅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这个编排、表演的过程中,饱含着学生独特的创意,凝聚着学生多元的智慧。首先,在表演中,学生加入了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语”元素,来主动呈现自己对故事的独特理解,使学生在这些特殊理解方式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其次,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智慧与智慧碰撞,思想与思想交流,性情与性情磨合,他们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了默契,真正体会到了“众手浇开表演花”的成就感。在表演课本剧的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元素无处不在,正是这创造性的火花,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3.以连环画为“创生器”。
连环画是由多幅画面连续讲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主要分为文字和图画两个部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改编成连环画,既有助于学生复述,也培养了学生创作的能力。在制作连环画的时候,教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1)找出故事的主要情节;(2)抓住主要情节中的关键内容;(3)每个情节段落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4)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当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连环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班级内开辟一角,用来张贴学生创作的精美连环画,或者举办“连环画创作展”,让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空间的发挥。
实践证明,归纳式、比较式、表现式等“名著阅读”的实践路径,提升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品味,使学生的生命得到了文化经典的深度滋润,获得了受益终身的阅读力,提高了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