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教育担负着民族的兴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国无论从人口比例、地域面积,还是经济基础上,中国的广大天地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得与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教育的成与否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明显分化,城乡教育不均衡现象已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这种差距的存在势必将严重阻滞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所以,究其因,防其果是极其必要的。
一、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
1、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的陈旧落后。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无能是从教学设施上还是教育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远远的落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设施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学手段的利用和学科内容的充分展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充分利用与之配套的教学设施,完成不了既定的教育内容,拓展不了学生的视野。电化教学和媒体教学现今在很多农村学校仍是一片空白,新的教学方法无法推广,教学内容无法展开,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日渐薄弱。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学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能是办学条件或是教师的自身发展都和城市学校相差甚远。城市学校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而农村教师却看好城市的教育优势,想方设法向城市流动。语文教育大家汪广仁教授1992年就在郑州会议上指出:“该来的不愿来,不该走的却要走,来了的留不住,留住了的不长久。”这的确是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一大病症。中青年教师走了,骨干教师走了,留下执教的都是那些年龄结构偏大的中老年教师。这些老龄化教师虽然毕生奉献教坛,辛勤耕耘,教学经验丰富,但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他们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都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改革的浪潮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上或多或少显得迷茫。教师费劲地教,学生吃力地学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很多教学内容都是现学现教,一知半解,严重阻滞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得不到新生力量的充实必将使农村教育前进的步伐举步维艰。
3、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过快过大。
“双基”工作在农村的扎实推进使学生的入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也达到了空前的提高,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农村人口的急剧下滑,适龄儿童人口数相对减少,扩大办学规模,集中办学的趋势日益明显。有的几个自然村小合并成一所学校;有的乡镇甚至全部迁并了村级小学,集中到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办一所中心小学;有的几个乡镇合办一所中学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学生入学跋山涉水,近则十几里、几十里,远则上百里,苦不堪言。调整布局后学生入学远、入学难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学前教育入学率出现了极大地落差。部分农民为了孩子读书携儿带女,投亲靠友到外地读书,很多农民工是被迫外出,目的只有一个——为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条件,给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辍学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虽然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闭塞的生活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人们或多或少地处于老化愚昧的认识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不能充分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新观念、新风尚、新事物,看不到丰富多彩的山外世界,体验不到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这样,就使农村学生无论在知识见闻、认识观点,还是情感陶冶上,都与城市学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乡下孩子”的帽子被禁锢在农村学生的头上无法摘去。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教育意识的淡薄,他们苦于生计,忙于眼前,没有精力去操持孩子的读书问题,对孩子的抚养也只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已。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在家里是小劳动力,繁重的家务劳动往往使他们顾此失彼,焦头烂额。而今,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特别是工薪阶层收入落后于个体的现状,使“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市场。放眼看社会,很多中小学没有毕业的年青人如今大都成了小老板、企业家,这似乎也在证实“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在农村,家长们尊师重教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读书无用论”的干扰,教师们想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难度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长会向教师提出类似“我家孩子只要养好身体就行,别问他念书”的要求。总而言之,教师一旦遇上这类家长和这类学生,就没辙了。这一类家长在农村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区。从这方面说,知识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在不同程度削减了教师的人生价值,伤害了教师的自尊。
如何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已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想,调整好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才是一条有效途径。做强农村教育,提升服务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作者电话:13636182696;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
1、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的陈旧落后。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无能是从教学设施上还是教育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远远的落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设施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学手段的利用和学科内容的充分展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充分利用与之配套的教学设施,完成不了既定的教育内容,拓展不了学生的视野。电化教学和媒体教学现今在很多农村学校仍是一片空白,新的教学方法无法推广,教学内容无法展开,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日渐薄弱。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学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无能是办学条件或是教师的自身发展都和城市学校相差甚远。城市学校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而农村教师却看好城市的教育优势,想方设法向城市流动。语文教育大家汪广仁教授1992年就在郑州会议上指出:“该来的不愿来,不该走的却要走,来了的留不住,留住了的不长久。”这的确是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一大病症。中青年教师走了,骨干教师走了,留下执教的都是那些年龄结构偏大的中老年教师。这些老龄化教师虽然毕生奉献教坛,辛勤耕耘,教学经验丰富,但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他们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都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改革的浪潮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上或多或少显得迷茫。教师费劲地教,学生吃力地学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很多教学内容都是现学现教,一知半解,严重阻滞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得不到新生力量的充实必将使农村教育前进的步伐举步维艰。
3、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过快过大。
“双基”工作在农村的扎实推进使学生的入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也达到了空前的提高,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农村人口的急剧下滑,适龄儿童人口数相对减少,扩大办学规模,集中办学的趋势日益明显。有的几个自然村小合并成一所学校;有的乡镇甚至全部迁并了村级小学,集中到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办一所中心小学;有的几个乡镇合办一所中学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学生入学跋山涉水,近则十几里、几十里,远则上百里,苦不堪言。调整布局后学生入学远、入学难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学前教育入学率出现了极大地落差。部分农民为了孩子读书携儿带女,投亲靠友到外地读书,很多农民工是被迫外出,目的只有一个——为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条件,给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辍学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虽然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闭塞的生活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人们或多或少地处于老化愚昧的认识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不能充分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新观念、新风尚、新事物,看不到丰富多彩的山外世界,体验不到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这样,就使农村学生无论在知识见闻、认识观点,还是情感陶冶上,都与城市学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乡下孩子”的帽子被禁锢在农村学生的头上无法摘去。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教育意识的淡薄,他们苦于生计,忙于眼前,没有精力去操持孩子的读书问题,对孩子的抚养也只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已。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在家里是小劳动力,繁重的家务劳动往往使他们顾此失彼,焦头烂额。而今,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特别是工薪阶层收入落后于个体的现状,使“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市场。放眼看社会,很多中小学没有毕业的年青人如今大都成了小老板、企业家,这似乎也在证实“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在农村,家长们尊师重教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读书无用论”的干扰,教师们想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难度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长会向教师提出类似“我家孩子只要养好身体就行,别问他念书”的要求。总而言之,教师一旦遇上这类家长和这类学生,就没辙了。这一类家长在农村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区。从这方面说,知识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在不同程度削减了教师的人生价值,伤害了教师的自尊。
如何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已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想,调整好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才是一条有效途径。做强农村教育,提升服务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作者电话:13636182696;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