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帝国启示录

来源 :中国地产总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24834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健林,现任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局主席,炙手可热的经济巨擎,也是一手开创了万达帝国的王者。用 20年出头的时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型集体企业,打造成市值过千亿的巨无霸,王健林究竟有何点金妙手?万达帝国又会给整个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这确实值得深思。从一无所有的窘迫,到棚户区改造的豪情;从南下广州的雄心,到转型商业地产的悲壮;从行业探索的如履薄冰,到喊出“万达模式”的冲天英气;从投资文化的信手拈来,到布局海外的谨慎小心。王健林带领着他的万达,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用 20 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帝国,并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万达有三代合格领导人,一个百年企业就在眼前。
  重在转型的义无反顾。
  王健林曾说,万达的成功就在于及时的转型。如果没有他带领万达在合适的时间点上积极地转型,走对了发展道路,可能万达就像很多在发展中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一样,泯然众人
  矣。但正是因为王健林那所谓的“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事业只有干出来,不是说出来”的人生信条,以及给万达量身打造的军队管理文化,万达才能让他指挥得如臂指使,在谈笑间就穿过急流险滩,走上了康庄大道。
  王健林曾表示万达的转型有四次。第一次转型是在 1993 年,王健林刚刚带着万达团队从老本营大连转战广东,通过这次转型,万达实现了从一个区域公司向全国公司的转变。第二次转型是在 2000 年,这把万达从一家单纯的房地产公司,变成了覆盖其他领域和产业的集团。第三次转型是在 2008 年,万达开始着力于物流行业,在此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和未来发展战略。第四次转型则是从万达 2010年的年会开始,当时万达的转型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国际化,这为未来万达发展成一家国际型综合性公司铺路。
  “这四次转型对万达很重要,通过这连续四次的转型,万达得以从一家单纯的区域性地产公司,发展成如今集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王健林在去年万达年会时这样表示。在他看来,转型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变化,谈不上好坏,但转型的时机和勇气至关重要。而且,转型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什么,以往的经验非常重要,成熟的市场在转型时也不应该放下,如何协调其中的比率,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这才是转型过程中的努力所在。
  重在人才梯队的培养。
  王健林觉得只有保持一个高速发展的人才梯队,才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企业发展最大的支持,也才能保证万达这艘巨轮安稳地驶过暗礁丛生的危险海域。“自从万达商学院建立,再加上我们管理层在工作中不遗余力的培养,现在万达的人才梯队都能成大事了,这才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在王健林看来,人才培养才是他这个董事局主席天天放在心上,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王健林曾在年会上说过,为了建设万达商学院,集团投入不少资金,就是希望能挖掘和培养出色的人才。他表示只要人才出色,集团一定会认真培养,为了企业的发展,任何代价他都愿意出,也高兴出。他曾讲过万达集团的激励机制,其中对于团队的发展明确规定,要求管理者带领团队共同努力干好工作,只要创造了利益,集团会拿出利益的 10%分给整个团队,这样引入内部竞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好、互动和稳定的竞争机制,使企业的发展无往而不利。“我之前曾讲过一句话,所有成功都是人的成功;所有失败的行为,都是人的失败造成的。万达的转型尤其强调人才建设,但这样的人才建设,并不意味着大刀阔斧地裁员或换血,而是通过岗位、薪酬等方面的调整,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推动转型。”王健林曾有这样一段十分精辟的针对人才培养的论述,而这对企业发展异常重要,在他心里排名很靠前。
  重在商业地产模式的理解。
  王健林一直认为,做好一个行业一定要“谋定而后动”,不能贸然入手。在他看来,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还是稳守旧的行业为好。他觉得“:在很多企业的转型过程中,都习惯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老喜欢去探求企业有没有标准的商业模式,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和做法。因为商业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什么都不是。我更赞同实际操作,用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来最终完善这个模式。”
  在万达发展过程中,王健林也是这样做的。在第二次转型进入商业地产后,他下大工夫考察了国内外的各个商业地产项目,提出了自己开发商业地产的思路。他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是聚集人气。因为只有消费者来到商业地产项目,其他入住的商家才能挣钱,整个项目运营才能走上正轨。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想尽办法吸引人流。
  因此万达在第一个时段拉来了沃尔玛等大型国际超市,初步实现了人流的导向聚集;在第二阶段,王健林开始独自投资万达影城,因为他测算过,做大型超市引导来的人流,其中近40%都是超过 45 岁的消费者,他们并不符合万达广场的定位,对于入住商家的营业提升有限。而万达影城建设后,引导来的人流基本上能有 8 成都是低于 45 岁的,这对于万达广场的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投资影城还能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为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王健林带领万达在广场上建设消费集合,成为集酒店、餐饮、消费、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将人流聚集理论发展到了极致,间接提升了万达广场的商业品质。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王健林带领万达对商业地产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摸清了商业地产发展的核心,万达广场才能在全国遍地开花,王健林也才能做到中国首富的位置上,而万达已经成为了商业地产的旗帜和众多后来者学习的榜样。这一切都和王健林的个人魅力有关,更与万达集团在发展中选择的道路和重视人才培养有关。要想复制万达的成功,不能少了这几点。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其他文献
自 2006 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地产、低碳地产已经蔚然成风。尤其是在 2013 年国务院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之后,绿色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多个省市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标准。根据《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我国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 10 亿平方米;到 2015 年末,20%的城镇新
期刊
当下的中国地产市场,波动剧烈,各地纷纷传出“地方政府放开限购救市”的消息,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型地产企业相对大型房企,资源的整合能力和资金的支持力度都相差甚远,而恰恰这些中小型房企是地产市场的主流,一旦他们出现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就会发生颠覆。  中小型房企如何应对当下市场剧烈波动的局面?又如何破局而出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专门采访了
期刊
2014 年房地产市场动荡成为主流,观望中消费者购买的欲望逐渐减弱,因此,开发商基本上都在勉力维持,但这一切却凸显了地产市场变革的重要。  在当前的局面下,再迟钝的开发商都会把目光从住宅市场挪开,转而向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新的投资领域进军。其中绕不开的一个名字就是万达集团,那是国内商业地产的霸主,而王健林作为万达掌门人也开创了商业地产在中国的新时代。  王健林是商界奇才,用 20 年出头的时间就把
期刊
2014 年 6 月, 《中国房地产总裁》 杂志对 65 位中小地产企业进行了调查,从数据中能看出现在的地产市场呈下行整体动荡态势,让人不安,但是中小房企市场基本面稳定。  2014 年 6 月 20 日,在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班“旅游地产开发与运营”课程现场,《中国地产总裁》杂志就当前房地产业市场价格走势、中小型房企未来如何发展以及中小房地产企业该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等问题向参加学习的地产总裁发出
期刊
2014 年的地产市场,“崩盘论”甚嚣尘上,媒体中关于开发商降价、跑路的传闻比比皆是,市场中弥漫着浓重的观望气氛,楼市整体销售情况不容乐观。阎占斌认为,越是这样越要加强企业管理。  当前,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受到的压力巨大,迫切想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方向。为此,《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采访了重庆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阎占斌。他认为,现在中小型房企到了练好内功,向管理要效益的时候了。
期刊
目前普遍认可的市场预计是到 2030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65-70%,届时将有大约 10亿人生活在城市,它意味着与之相伴的地产开发和公共服务等融资需求总量非常大,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跨时空的资金匹配机制来实现。  中国已经有超过 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目前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城镇化推进速度。现在通常认可的市场预期是:预计到 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65~70%,届时将有大约 10 亿
期刊
万达发展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每个小小的进步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万达模式的核心就是创新,这让后来者看到了希望,也使得商业地产市场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市场,王健林带领万达在这个领域的开拓,是留给地产行业最好的礼物。  2014 年万达集团发展突飞猛进,在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和文化方面成就斐然,刚刚传出的新闻,万达影城在国内创业板成功上市,说明了作为商业地产旗手的万达集团,已经成功转型,走出了坚实的步伐。鉴
期刊
2014 年房地产市场是难以预料的一年,地产市场的波动成为摆在开发商面前的一个难题,但也可能成为一个重大机遇。对于地产企业来说,房地产市场调整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新机遇,都使企业转型成为必然,当然期间有压力更有动力。对此,《中国地产总裁》杂志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王小广。在他看来,商业地产的发展是正常的,不过其中蕴含的风险需要提醒开发商注意,并且要避开成
期刊
今年初,万科总裁郁亮抛出了“互联网会不会颠覆房地产”的命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随着这个话题的推出,引发了传统房地产生产与销售模式变革的探讨。  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在去年提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即借用服务社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先收集客户的需求,再投资开发房地产,借以降低开发投资的风险,让参与投资的各方资本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进而可以使用到更少的钱,创造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这个大胆设想,很快激起了业内热烈
期刊
坚守一个正确的心态,做商业地产一定是长期的,战略性的投资,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之后,我们在做商业地产设计规划的时候,才能更长远地去匹配资源。  2014 年由于地产市场变动频繁,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眼光放在了万达已经趟出路来的商业地产领域,这意味着今年将成为中国商业地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现在看来,地产大鳄纷纷跟随万达加入市场,各大城市商业地产项目林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然而,在项目同质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