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的劳动模范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tia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建业,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东城区人才专家库首批专家,东城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入选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光荣榜,杨建业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室被东城区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现任东城区第二文化馆非遗部(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民协会员,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东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秘书长。

儿时记忆奠定事业基础


  杨建业小时候住过天桥一带,北京街头有磨剪子磨刀、修雨伞、剃头的,还有挑着挑儿走街串巷卖豆汁儿、卖咸螺丝儿的,一毛钱一碗,好吃不贵。这些游商让胡同里的日常生活更便捷,就拿理发来说,不用去理发馆排队等号,只需把师傅请进院里或是就在院门口不碍事的一个角落,就能铺开阵势,街坊们方便地就能享受服务。这些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胡同生活风貌,深深印在了杨建业的记忆中。


杨建业在西北五省旅游大会上发起非遗参与“一带一路”交流倡议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也有震感,北京市在那时迅速建了不少抗震棚。地震结束后,一部分棚子并没有马上拆掉,有的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杨建业也给自己找了这么一处棚子在里面读书。那时候家家人口多,可房子又都住得比较局促,能有地方一个人独处,别提有多奢侈了。杨建业如饥似渴地读《红楼梦》《岳飞传》《水浒传》等各种国内名著,在破旧狭小的地震棚里的读书生活奠定了杨建业爱好文学的基础。


杨建业率非遗项目参与北京文交会

  杨建业的父亲原来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廠当摄影师,经常去全国各地拍摄。有一次父亲从外地回来送给他一把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油纸伞,这是杨建业对民俗最初的印象。父亲对杨建业更深的影响来自家里的书籍:编剧书、电视剧剧本、分镜头剧本,这些都是父亲工作中用到的书,杨建业随手翻看,这些书就是他创作的启蒙。
  杨建业从小看书多又接触过一些剧本,平时就爱写作。因为他的创作特长,1993年杨建业被调到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原崇文区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文学创作,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很多小说、剧本,还经常为全区的大型文艺活动撰写主持词等。这似乎与文化保护关系不大,其实,这都是在等待一个特别时期的到来。

踏上保护文化之路


  这个特别的时候,就是2003年,这一年全国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最开始不叫非遗,后来改称非遗。杨建业和同事们是北京市第一批做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人员,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中。可杨老师做起来上瘾,做上了就不能停也不想停,因为散落在民间,濒于失传的非遗技艺特别多,他们需要加紧发掘。最初,探访非遗项目就靠脚底板儿,要么走着、要么蹬上自行车就去了,无论酷暑严寒。手艺人们往往不善于言辞,他们会做不会说,而且很多手艺自古就是心口相传,少有文字资料参考。杨建业和同事们在挖掘项目的同时,还要负责搜集和书写项目资料,这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这一过程虽然有些苦和累,可是杨老师愿意做,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保护老祖宗智慧结晶的工作。
  非遗普查工作开始,对手艺人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东城区一直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组织了一部分手工艺者组建百工坊,可因为当时多数人对民间工艺不了解,手艺人的生活状况并不是特别好。东城区是北京传统工艺集中的老街区,花市就位于这里。在过去的北京(指1949年建立新中国之前),手艺人的生活就很艰难,历史上他们集中生活在花市一带。花市原来有庙会,每月3次庙会相当于现在的大集。清朝时期,附近许多贫困人家以做纸花、绢花为业,到了庙会的日子就去庙会摆摊赶集。每年头过年花市上人山人海,这“花市”的名字就沿用至今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陆续组织手艺人建立了各种工艺厂,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工艺厂挺红火的。20世纪8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从事手工艺的厂子渐渐倒闭,曾经的工艺美术大师都流落到民间。东城区的百工坊就汇集了一些从破产厂子出来的手工艺者,这次国家要大力扶植,对手艺人来说,是传统手艺的春天来了。
  杨建业深知保护非遗工作的重要性,手艺人们也都非常愿意将手艺再见天日、发扬传承。两股劲儿拧成一股,东城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发掘挽救了很多传统项目。
  杠箱是过去逢年过节时一种民间性群体表演,出自原来的皇家内八档,是皇会中的一档。当时北京杠箱在世的传承人只剩下一位隋少甫先生,可隋先生年事已高,已经不能从事表演。他有两位比较熟悉杠箱的徒弟,但并不能凑成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自清朝灭亡后,北京民间的杠箱表演日渐式微。杨老师和普查非遗的同事通过崇外街道的文化干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上意识到,要赶在隋先生在世时,恢复、再现杠箱表演。可恢复的过程很难,并不是谁学会几个程式化的动作就能表演,杠箱需要很高的技艺。杨老师和文化馆的同事们克服困难,找专业的京剧武生演员和电影演员,通过隋先生讲述,最终完整地按照传统的表演形式,把杠箱这一古老民俗文化表演再现于人间,并于2007年世界文化遗产日在太庙进行了汇报演出。
  在做老北京叫卖项目申报的同时,杨建业广泛吸收本区和全市的老北京叫卖传人,成立了“老北京民间艺术团”,他任执行团长。艺术团的首次亮相就在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当时并称为京城三大“叫卖大王”的臧鸿、张桂兰、张振元和众多老艺人一起登台,表演了《老北京风情叫卖剧》。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艺术团知名度更高了。此后,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表演,并走进社区和河北省廊坊市等北京周边地区,广泛参加各种演出、宣传、展示活动。2006年10月,老北京民间艺术团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品牌艺术团队。   通過杨建业和多位非遗工作者的努力,2006年,东城区被列为北京市区级名录试点区,并完成了两本近50万字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汇编》和《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论证报告汇编》。该汇编是北京市第一个普查汇编,成为全市学习的范本。2006年10月,东城区率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名录,这是北京市第一个区级名录。2007年6月,东城区文化委(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被评为文化部先进集体。


杨建业同《工匠的天空》角色原型钟连胜(左二)一同指导演员表演 (右一为杨建业)


非遗人才联盟与北京红桥市场签约(右为杨建业)

  通过普查和前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到2010年杨建业和同事们已收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资料8000多张,采访音频文献400多件,拍摄视频资料200多件,刻录光盘近500多件,保护单位完成代表性作品12475件。随着一些代表性传承人的故去,一些材料已经成为绝版。东城区这些材料的收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东城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领先全市,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2009年起,东城区的玉雕、宫灯、京作硬木家具等多个种类的十几位传承人,被邀请到故宫博物院参与文物修复工作。这充分说明东城区的多位传承人已经具备了修复国家级文物的资质和能力。近几年,东城区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先后去往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一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非遗技艺。杨建业很欣慰,当年他们靠走街串巷一个个探访来的非遗项目走出了国门;传承人们也由衷自豪,有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他们有机会在国外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这一刻他们不仅是传承人,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非遗的创新发展


  采访杨老师突出的感受是东城区的非遗活动真多,这些活动点子巧创意新——2006年东城区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回展(北京)首展开幕式”在永定门广场举办;2007年区文化委承办了“首届北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园”活动;2012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东城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京味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 “中国故事”祥云小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小屋中陈设的景泰蓝雕漆、掐丝镶嵌、绒花、北京绢花等绝大部分展品都是由东城区选送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以及多名国际奥委会官员和知名人士参观了北京小屋,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东城区广泛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宣传推广活动。每年春节阖家欢乐,大家开心逛庙会的时候,正是杨建业一刻不能松懈的时候。庙会期间杨老师每天上午8点半就到了,完事基本就得到晚上6点了。庙会正是北京最冷的数九寒天,杨老师要特意为上庙会给自己来身专门的行头,不是传统特色服饰,而是比平时厚很多的衣服和鞋。庙会这几天杨老师和同事来回巡视,每天都能走出两万多步。2011年,杨建业创办了一个全部由非遗传承人参与的非遗庙会——“非遗闹元宵”活动。2012年这项活动在市民评选的最受欢迎的“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评选中,荣获非遗展示类第一名。为了让市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假期,杨建业和同事们不辞辛苦,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他们和传承人们做的是——保护文化、宣传文化、传承文化的大事。


导演《摔出一片天》与剧组演员(左二为杨建业)

  2015年6月10日,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全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300多件的展品参展。展品中有的传承人后来去世了,博物馆里的作品就更显得珍贵。当初杨建业亲自登门著名民俗专家、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老师家中,请赵书老师为“东城区非遗博物馆”题写了馆名。非遗博物馆为常设展,长期免费对公众开放,开馆以来众多中小学组织学生前来参观。直到现在,每年寒暑假非遗博物馆都会接到好多询问参观事宜的电话。一些外地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也慕名前来参观。非遗博物馆已经成为记载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城区为非遗保护和宣传做了实事,也为大众科普教育做了好事。
  2010年杨建业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由东城区工会牵头组建了“杨建业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室”。工作室以杨建业为主要统筹,核心成员汇集了东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会文化机构管理人员和文化工作者,他们不断积极探索,陆续推出新的活动。


杨建业在北京府学小学讲授非遗文化

  为了更多种形式,更广泛地宣传非遗,杨建业发挥自己创作优势和编剧特长,把一个个非遗项目搬上了舞台。非遗文化用话剧、舞台剧的方式呈现,杨老师又做到了全市第一。2013年,以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为题材创作的原创话剧《前门人家》搬上舞台。2016年原创话剧《摔出一片天》将宝三跤场跤艺第一次用话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2017年话剧《同仁堂的传说之济世名言》将同仁堂文化艺术搬上舞台。2018年话剧《工匠的天空》在隆福剧场连演10场,这是全国第一部由劳模策划、劳模编导、劳模参演的劳模题材的大型原创话剧。

重视非遗人才培养


  2008年东城区举办了北京市第一个以“保护·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10年东城区组织了中国庙会文化论坛活动。当初杨建业在普查调研期间,发现大部分传承人在技艺上工艺很精湛,但在文化素养积累上还有欠缺。2009年起,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的资助下,东城区开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传承人研修班”。学员们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很多人递交了总结和论文,后来杨建业把大家的文章集纳出了一本论文集。现在每年东城区都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文化创新培训班”,至今已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撰写论文数十篇。


杨建业在北京联大旅游学院授课


杨建业撰写非遗丛书之风筝

  对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兴趣要从小抓起,杨建业根据反馈不断思考——传承人对自己项目的技艺很专业,可对于教学就是门外汉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非遗,杨建业和同事们想到了“培养教师”的办法。2015年东城区非遗中心与东城区教育学院合作开展《非遗教育概论》培训课程,对中小学教师开展非遗课程培训。同时为了增强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非遗辅导课是带学分的,这样从技术层面确保各方重视非遗课程。让学生学有所得,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播与传承。
  东城区非遗中心在区文旅局的推动下,与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开展《旅游营销策划》课题研究。下一步,杨建业还会和大学、研究机构等合作,围绕相关课题继续开展调研,力争在非遗市场开发中,推出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符合当前旅游市场需求的非遗作品。
  (编辑·刘颖)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馳援武汉65天,我们一个不少的全回来啦!”  首都国际机场,一架飞机徐徐穿过水门,一道、两道、三道。在航空界,这是象征荣誉的最高礼仪。为北京援鄂医疗队“接风洗尘”,这是英雄受之无愧的一份厚礼。  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建敏出神地望着舷窗外,眼眶有些湿润。65天前,紧急结集出发武汉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一天,雪并没有如约而至。  当天武汉的天气预报显示阴、小雪。武汉人期盼一场雪。纯洁的雪,或
期刊
东四六条的一座四合院内庭院的四季  北京四季分明,一年中四季的輪回在一方院落中呈现出迥异多姿的情调,能让人感受得真切,体验得彻底。  北方的春季来去匆忙,年节过后,阵阵春风吹走了寒气,白云在蓝天里浮动,明媚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树枝照射到院子里,在墙面上投下斑驳的倒影。大地回暖,人们在院子里就可以尽情活动了。早起挂上鸟笼,听鸟叫、打太极、吊嗓子,气韵勃发。孩子们可以在院子里撒欢儿了,做游戏、踢毽子、抖空
期刊
妈祖阁与黑沙滩妈祖阁一瞥  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达澳门,曾向当地居民打听这里是什么地方。当地人误以为问的是庙宇,答道“妈阁”,葡萄牙人就以其音译成“MACAU”,这便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当年,这批葡萄牙人登陆的位置,就在妈祖阁附近。  妈祖阁,是为纪念深受渔民敬仰的中国女神——妈祖而建。传说,一位福建商人乘船来澳门,途中忽遇狂风大浪,异常危险,这时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使船
期刊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左1)到昌平区店上村检查指导下沉防控工作——刘子畅摄影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文联)按照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统一部署,按照任务分工,及时选派10名干部,下沉昌平区东小口镇店上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2月28日上午,由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永军带领的文联下沉工作队在出发前,参加了市文联召开的战前动员会。文联党组书
期刊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的地坛,在四百多年后,等来了一个宿命的书写者,史铁生。  1975-1976年,这个截瘫的青年,摇着父母自制的轮椅,拐出小院。史铁生兀地回头,母亲呆立原地,还是送走时的姿态,望着他走去墙角,丝毫也没有晃过神来。先前,母亲嘱咐他,“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旋进地坛的园子,失魂落魄的滋味催促着史铁生去向园子深处。史铁生一下子知晓了地坛,拿出笔和本子
期刊
自2016年起,每年都有一对儿赤麻鸭飞临北京世界公园。优质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赤麻鸭筑巢哺雏的天堂。2020年5月立夏,12只小麻鸭横空出巢,在鸭妈鸭爸的护佑下,悠闲自得地畅游在这个美丽的世界。  “看,澳大利亚的悉尼铁桥和悉尼歌剧院,还有我智利复活节岛的7个老朋友。”倒影  摄影 朱天纯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诗。  然而,诗又怎能完美地描绘出紫禁城的威严、大气、庄重与华美?世上大抵没有什么文字
期刊
辛苦的志愿者  2019年岁尾,武汉打响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在为武汉等地区捐资捐物的同时,踏实做好本地区的疫情保卫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异常残酷的战争,在与疫情的战斗中,党员干部一马当先,居民百姓群策群力,其中有误解也有理解、有怨言也有赞言、有失望也有希望、有踯躅也有力量。在抗击疫情的众生相中,我们最终发现的仍然是人类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芒、人性的美好,
期刊
摄影 大琦  生活中总有一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他们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直到有一天他们做出了骄人的成就,令人惊异、感叹和敬佩——封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封杰痴迷、酷爱京剧,平时总是向专业人士学习、请教。苍天不负有心人,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调入《中国京剧》杂志社,从一名普通编辑做起,勤奋认真,积极向上,成为了《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进一步开启了追学艺术大家的人生道路。《京剧名宿访谈》
期刊
作为平凡的普通人,面对新冠病毒的横行,我们能做什么?国家号召:我们要以“独”攻毒——疫情流行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在家休息,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不给社会添乱,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从来没有一个假期以月计算,“宅”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  以“独”攻毒,并非让人们以孤独抗击病毒,它可以是独善其身,做好个人防護之意;也可许宁这样从不进厨房的女人都开始醉心钻研烹饪技术,虽水平一般,但也算是get
期刊
志愿服务宣传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行动,建言献策,担起“清洁空气”的社会责任,为“蓝天行动”出主意想办法,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当好首都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传播环保正能量,自觉做“文明北京 蓝天行动”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时祥云,女,出生于1972年1月,2014年开始参与环保,现为北京市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一线科技工作者。她热爱环保,积极参与各种绿色环保活动,她坚信,打造绿
期刊